【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摘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多视角,开放宽松的教育模式。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C语言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思想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提出教学的新思路,给出课程教学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建议,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25-02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我国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必修课,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不仅是掌握一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们从更深一层即语言处理层面来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工作状况[1]。同时,也是为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并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开发奠定基础[2]。C语言以其功能丰富、使用灵活、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科学计算、系统软件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等领域[3],因而成为高校理、工科学生首选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入学门槛的降低,高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下降。C语言的灵活性同时也说明其复杂性,对初学者来说是一门难掌握的课程。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与社会的发展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后现代主义关于课程的理论为我们研究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1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可以规纳为: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4]。“后现代”这个词语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包含了三重含义:首先它是新的,是在与过去事物的对比之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其次,它是具有破坏力的,非主流的,它的目的在于冲击和解构;最后,它的内涵是可以随着时间无限推延的、开放的,是永远处于“未完成”阶段的[5]。
  知识观是课程设计与编制的三大基石之一。1972年,朗吉伦(Lundgren,P.)就指出知识观是课程编制与设置的重要来源,它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与评价[1]。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后现代课程观,主要有[6]: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体的课程观;以平等、民主等思想为主体的课程观;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观为基础的课程观;雷诺兹的课程航线思想;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课程观;利文斯通的课程未来学思想;佛耐丁关于科技发展对课程影响的反思;胡文松后结构主义游牧的课程思考方式;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7],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和教师的体验和经历上,强调多维视角观察思维,追求有灵性的、相互关联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影响之下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要结合高等教育课程的总体特点,从批判现代主义影响下的高等教育课程的弊端入手,在后现代主义课程实践及课程观的基础上实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1]。
   2 C语言课程教学现状
  在多数高校中,C语言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学校的教学计划变革,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的学时逐渐下降。以我校为例,C语言的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学生和教师教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使得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主,因为教学时数的不足,教师们要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授课,所以基本上都是满常灌,在课堂上根本顾及不到学生的反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所有上C语言课程的班级几乎都采用统一的电子教案,与所教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有机的结合。课堂组织上没有师生的互动环节,学生由于缺少参与,所以面对C语言繁杂的语法规则和知识点,缺少了学习的兴趣。
  2)选用的教材主要立足于语法规则,在教材的开头部分就是凌乱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数据类型、运算符等,这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在C语言的数据类型中包含着计算机内存的很多知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学中教师无法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感到很难以理解,教材中又又很大的篇幅详细的进行数据类型的叙述,如此的开场,使得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厌学的思想。
  3)随着扩招后进入普通高校的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下降,对每节课大量的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的学习巩固十分欠缺。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在大一阶段不清楚日后这门课程的作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他们根本就不想学习这门课程,更谈不上主动性。
  4)在教学学时的安排上实验课学时过少,如我校的48:16,这样的学时安排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在实验课上的消化,这么少的实验学时只能是让学生们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验证,无法建立程序设计的思想。由于实践机会少,使得一个学期学完,学生根本没有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也谈不上对计算机技术的更深入理解,完全没有达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目标。
   3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
  3.1课程目标的确定
  后现代主义课程目标的设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开放性,课程目标应该采取一种“一般的、宽松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性的方式”[8]。二是生成性,就是重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三是生态性,把课程视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任何课程目标都不能脱离不断变化的生活而抽象的规定。因此,后现代语境中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紧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联系,注意对学生精神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由后现代主义课程目标的特点,对C语言确定课程目标时放弃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中把学生就作为受训的个体,严格按照课本和统一的教案进行知识讲授,教师要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学生形成互动的集体,教师把握教学的一定方向,在教学中要要让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的角度去与教师共同探讨课程的教学,加入学生们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不是从死记规则入手,在大家共同动手的形式下,完成课程的教学。
  3.2课程内容的选择
  按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课程内容应该是有生态主义取向,即应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和方向,在高校中推行“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要牢记“教书”的最终目的仍是“育人”。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肯定与接纳,选择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尽量选择与他们的生活、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具有应用价值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阐述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方法和规则。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学生们儿时的一些趣味题目,通过这样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过程的理解,从而从逻辑思维能力上给学生以很大的帮助,不再只是为了拿几个学分来学习这门课,把学生的被动转为主动,给学生以最大的人文关怀。
  3.3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教学改革特别要做好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组织要体现以下特征:参与性、发展性、境域化。辛德等人把课程实施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缔造取向[9]。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所实施的课程与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之间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施越成功。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在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要选取更为宽泛、灵活的方式,结合高校的普遍特点,学生们还不能达到课程缔造取向要求的能力,所以在这里我们倾向于采用课程实施的相互调试取向,即在教学中讲究实用性,使得教学为学生的日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是全体教师共用一个模式的教案,采用相同的教学进度,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实施中教师要把握好调整的度,调整是在一个限制范围内,也就是不能与教学大纲要求有大的出入,但是过程是灵活的。
  从思想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然而,人是能动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如同人的身体成长一样是一个机体自组织过程,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所代替不了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却出现了颠倒和角色错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的填鸭,课堂的满堂灌、一言堂,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当成了一个个简单的容器,可以任意填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教师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疲惫不堪,而学生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却被白白地闲置浪费。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在任何一个学习群体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能力等是有很大差异的,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兼顾各种类型的学生。课程的组织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在组织教学中不但把握课堂这一个环节,更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打破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参与学习,与教师交流。师生们可以在论坛、聊天室等网络环境中共同探讨问题。采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方法,学生可以更为大胆的提出想法,不会因怕所提问题肤浅或怕与老师的直接对话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网络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好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共享,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发现的好资源和学习心得提交与他人共享。由于利用了网络虚拟环境,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随时学习,等于加大了教学的时数。通过现代网络教育系统本身提供的现代教学手段、模式和信息技术条件,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从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由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师生的共同参与,活跃课堂教学,把每个学生的精神都集中到教学中,甚至对一些学生初学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数组的排序算法,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列队表演排序的过程,从感性上让学生们理解问题求解的思路。
   4结论
  计算机在各领域、各行业的广泛应用,要求大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计算机这个工具。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引入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教学理论层面着手教学改革,将改革的思想应用于C语言课程的教学中,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敏霞.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2):90.
  [2]朱惠明,姚青.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5-86.[3]龚民.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1):44-46.
  [4]王�.西方现代教育思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7,351.
  [5]董学文,宫铭.从解构到营构:后现代主义在中国[J].社会科学战线,2008(4):146-151
  [6]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70.
  [7]张文军.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3):165-172.
  [8]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李子建,尹弘飚.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1):21-33.

推荐访问:课程 后现代主义 教学改革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