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电视剧大全_抗日战争与贵州现代化进程

  作者简介:韩笑,女,(1987.2-),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摘 要: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在此期间,国民政府却加快了西南大后方的建设,给贵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快了贵州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现代化; 贵州 ;战时繁荣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现代化是一场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每一个方面的变迁。[1]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即依照地域差异呈不平衡分布,处于西南一隅的贵州长期以来与现代化隔绝,社会发展落后。抗日战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格局,推动了贵州现代化进程。
  一、抗战前贵州的闭塞落后
  抗战前期贵州工业品仅20余种,且90%以上为手工粗制的消费品,60%集中在贵阳。[2]商业贸易的发展也 “几乎全部赖于行贾走贩之通”。[3]农业经济也处于停滞状态。据当时省建设厅统计,在正常年成,本省所产大米“足供全省粮食50%左右,玉米可供所需20%左右,大米可供15%左右,杂粮可供3%。全省民食尚有12%不足之数。[4]在政治方面,各派军阀轮番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其间主黔政者走马灯般更迭10多人次。抗战前的贵州在教育方面也十分的落后,除省会贵阳教育事业较好外,许多县都比较差,1937年,全省中等学校仅有46所,在校学生12457人,而毕业生仅有514人,平均每818人中才有中学生1人,两万人中才有1名中学毕业生。少数民族的识字人数更少,122万人口中只有6.6万多人,仅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5]抗战前期,贵州几乎没有高等院校。
  总而言之,抗战前期的贵州无论是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都十分落后,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这种落后的光景有所改善。
  二、抗战时期贵州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使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其战略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为贵州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一)抗战时期贵州经济的发展
  抗战时期,贵州省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公路运输为主,辅之铁路,航空运输的交通运输网络。
  当时新建的公路有西南南龙段、安八段、桂穗段、川滇东路赤衫段等4条省际公路和玉秀路、陆三路、 清毕路等省内主要公路。[5]在铁路建设方面,1943年6月6日通车的泗亭至独山段铁路,是贵州最早的一段铁路。抗战时期贵州的航空建设为了输送战时物资,先后修建了思南塘头机场、遵义龙坪机场、独山机场、天柱机场、安龙机场、清镇机场等。[7]
  抗战时期,东南沿海沿江地区的大批工厂被迫内迁,其中的典型例子是1939年6月成立的贵州企业公司,这是一家官商合办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涵盖机械、采矿、电力、化工、交通、食品、农林等产业,成为贵州历史上最大的垄断组织。[7]
  战时贵州农业取得不小进步,已经从一个自给自足落后农业省份变成相对于沦陷区粮食产量较高的地区。这一时期,随着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的内迁,农业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1938年4月1日,贵州农业改进所成立,负责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8]
  (二)抗战时期贵州政治的发展
  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对贵州的控制,1941年,在贵州推行新县制。各县县长均由30至35岁的专科以上毕业生担任。1938年到1939年期间,贵州省创办了省保甲训练干部讲习所和省行政人员训练所。从成立到1940年6月结束,共考选了614人到各县机关任职。[7]国民政府在贵州的战时统治措施结束了地方军阀时代军阀之间互相混战的局面。由国民政府直接委派官员到贵州任职,结束了军阀以个人军事实力为后盾结成的封建隶属关系。任用较高学历的官员以及对官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具有现代政治素养,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政令的统一,保障各项措施有效实行,使得贵州政治开始明朗化,不再把持在军阀手中,促进了贵州政治的现代化。
  (三)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贵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当时有77所高校迁往后方,客观上促进了贵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抗战期间,自外而来贵州的有浙江大学、湘雅医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和大夏大学4所学校。大批学者、专家、科研工作者来到贵州,如:地质气象学家竺可桢,建筑桥梁专家茅以升,著名的工业、航空、建筑学专家王国松、李寿恒、胡渊博等。此后,贵州创办了一批本土高校,主要有贵阳医学院、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等几所高校。随着教育的博兴,贵州省内通过各种渠道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多。这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生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贵州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抗战时期贵州民众社会观念的进步
  战争期间,外来人口风格各异的生活习惯冲击着各阶层世代相袭的习俗。它不仅影响贵阳、遵义等主要城市,也波及到一些边远城镇。学校通过演讲等方式宣传社会文明风尚,通过办报刊来向偏远地区的民众宣传科学文化。浙大迁遵义后,针对贵州吸食鸦片者众多的情况,校长竺可桢曾亲自组织学生为贫困烟民戒毒募集经费,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合办了一所戒烟所免费为穷人戒烟。[9]抗日战争时新式学校内迁带来了开放的现代文明观念,给予贵州人民极大的震荡,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贵州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型。
  三、抗战时期贵州现代化的特点
  抗战时期贵州的现代化进程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战时性。贵州的现代化打上了战争的烙印。贵州远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处于现代化的边缘地带,长期陷于贫困状态。战时贵州战略地位提高,发展得到重视,使贵州进入现代化进程的主流圈,为当代贵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外发性。这一时期的“繁荣”是外力的影响,没有深厚的根基做支撑。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内迁的企业、工厂、高校、科研机构等纷纷撤离,贵州的发展失去了动力,致使贵州的现代化又陷入迟滞状态。
  第三,军事服务性。抗战时期,贵州已经成为西南交通枢纽,担负着战争时期军用和民用的繁重运输任务。国民政府西南公路运输局就设在贵阳。这一特点使得交通运输线上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速,也导致了贵州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缩小了贵州与其他各省市的差距,促进了贵州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除此之外,抗战时期贵州的现代化发展为今天的发展也提供了借鉴模式,在得到政府政策倾斜的同时,也要靠自身的力量,毕竟本土支持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 罗荣渠、牛大勇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 张肖梅.贵州经济[M].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
  [3]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 [M].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4] 贵州农业概况[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7]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简编[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8] 林建增.抗战时期贵州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J].贵州社会科学,1996,(6).“失的动主义
  [9] 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峥嵘岁月流风遗泽[G] .浙江大学在遵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推荐访问:抗日战争 贵州 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