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 攻略_银行理财产品防“忽悠”攻略

  2012年12月初,某商业银行上海某支行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甚至本金都无法收回,引起投资者围堵银行讨要说法。这则新闻引起了人们对理财产品的热议。随后不到十天,又爆出了某国有银行浙江某市支行投资者数百万元理财产品金额被客户经理私吞的新闻。银行理财产品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讨论与质疑。然而,这并不是银行、保险公司等推出的理财产品第一次受到质疑。
  近年来,一些银行理财产品“0收益”甚至亏损不断引发人们的关注,部分投资者还因此与银行打起了官司。2012年10月,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发表在《中国日报》上的署名文章指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这种银行理财产品在中国是“影子银行”的一种。
  认清“忽悠”之法
  2012年11月30日,第八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记者在产品会场走访时发现,多数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着重向一些老年人推介其理财产品,而在介绍其理财产品时绝口不提风险,并且承诺高于银行存储利率的投资收益率,这让一些缺乏相应金融知识的老年人尤其动心。而去商业银行咨询理财产品,大部分产品也都贴着保本的“标签”。理财产品真的像一些商业银行与理财产品公司吆喝的那样只赚不赔、高收益么?
  其实,不少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利用银行与消费者在了解产品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部分中老年消费者金融知识较少,让消费者稀里糊涂就被“忽悠”走了钱财。而销售欺诈与概念偷换,是一些银行在销售这些理财产品时通用的伎俩。
  一、销售欺诈
  当消费者去咨询理财产品时,业务人员都会承诺“最起码保本”,并向消费者宣传产品可能的高收益率,而很多时候对于产品存在的风险却只字不提,对于购买后的不可逆性、提前支取或中断续交需要承担有关费用或可能出现的损失等也进行回避。签订理财产品的合同时,诸如“实际收益”与“测算收益”区别等细节也不向消费者说明。这就让消费者误以为,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就像在银行存款一样,只会赚钱,没有任何风险。
  常见的银行理财产品有很多种类。比如按照币种不同,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按照产品到期日不同,可分为固定到期日理财产品和无固定到期日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方向不同,可大致分为货币性、债券型、股票型、组合投资型等理财产品。现在甚至还有部分投资公司借用银行网点进行公司募集的活动,借着“理财产品”的外壳,其实是银行代销的金融产品。这是违规的行为,但是一些销售类似产品的银行并不明确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以为有银行的信用在,投资就能保底。
  大部分的理财产品运行模式都是肖钢所提到的“资金池”模式,即银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但是投资者的资金进入银行的“资金池”之后,到底用来干什么,银行往往并不详细告知投资者,而是含糊带过。有学者认为,除了购买债券或其他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理财产品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中长期贷款与地方融资平台。
  目前来看,大部分理财产品基本都能实现预期收益。但这得益于当前银行的这种投资理财产品模式的持续进行。倘若投入理财产品“资金池”的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即便这种模式可以无限延续下去,无论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中的资金到底流向了哪个方向,理财产品天生就具备一定的风险性。消费者应该认知清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越高,往往代表着风险越大。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并不是稳赚不赔的。
  二、概念陷阱
  在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宣传中,最容易让消费者被“忽悠”中招的便是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的概念陷阱。业务人员在向消费者介绍理财产品时,往往并不说明“年化收益率”、“最高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的区别,只将产品可能的最高年化收益率,诸如15%、18%甚至30%等数字标在显眼的位置,让消费者误以为可以根据这些数字来测算自己的收益,却不知这些数字只是可能性之一。
  记者走访某商业银行,看到的一款资产组合投资性的理财产品简要介绍里,只标明了起点金额“5万元”,产品年化收益率“4.32%”,产品“收益起始日2012年12月26日,到期日2013年3月25日”等信息,业务人员在介绍时也没有告知消费者“年化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的区别,也没告知消费者产品还有0.02%的“托管费率”与0.1%的“投资管理费率”。这些信息会让消费者误以为, 倘若自己投入5万元购买这个理财产品,3个月之后就能得到2160(50000*4.32%)元的纯收益。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年化收益率的概念是指投资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为一年所获的收益率。而实际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实际收益率=(年化收益率-管理费率)*投资天数/365。也就是说,对于上文所说的理财产品,实际的收益率只有(4.32%-0.02%-0.1%)*90/365=1.04%。而这一收益率还没有很多银行三个月的整存整取利润率高。倘若投入5万元进去,产品到期之后实际能得到的收益只有517.8(50000*1.04%)元,这与标注出来的4.32%收益率计算出来的结果整整相差了1640元!
  在银行投资理财产品介绍单中被显著标注出来的数字,可能只是产品可能达到的“最高收益率”。这些数值只是一个预估值,并不是最终的收益率。预期收益并不是产品的实际收益,而产品的实际收益有可能是一个负数。理财产品概念上的陷阱,需要消费者小心翼翼的来甄别。
  选择适合自己的银行理财产品
  要想不被银行“忽悠”,消费者首先应该明确,投资理财产品不是稳赚不赔的,而是存在风险的。部分金融知识较少的老年人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以为购买这些产品就像在银行存款一样可以保证底金并稳定得到收益,殊不知收益越高,理论上也意味着风险越大。因此,消费者必须首先以一个理性的态度认知理财产品。
  其次,消费者对待投资理财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投资理财不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便是工资较少的人,也可以开源节流,每个月抽出一定的资金进行理财。在合适的投资理财方法下,非常少的初始资金也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
  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并不是收益越高,就越适合投资。因为高收益往往是伴随着高风险的。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与方式,才是最好的投资。
  对于刚刚踏入社会工作的单身青年来说,个人的经济收入较低,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较大,且理财观念较为淡薄,可以选择银行的零存整取等业务来养成自己的理财习惯。零存整取也适用于低收入者生活节余积累成整的需要。虽然每个月存储的金额不多,但若能坚持下来,其高于活期储存的利率也能让消费者有相应的收益。
  对于事业有成,空闲资金较多的人来说,他们生活压力较轻,更关注投资的收益性。因此他们可以选择代理黄金买卖、信托集合理财等风险与收益都相对较高的产品。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收入下降,医疗支出增多,开始关注家庭财产的传承问题,投资风格更加趋于保守。他们可以选择定期存款、代理保险等业务及家庭理财规划。
  当面对被宣传的天花乱坠的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不能被数字“忽悠”。我们不仅要有投资意识,还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还应学习一些投资理财相关的财经、金融知识。同时消费者还应该知道,收益高的并不一定就好,适合自身客观条件的理财产品才是正确的选择。

推荐访问:忽悠 理财产品 银行 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