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师范学校 逝水流芳沧州梦

  没有运河,便没有沧州。大运河的千年荣华,孕育了沿线几十座城市,沧州即为其一,它是大运河流经的20多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一座城市。  一条运河的兴衰史,便是一部沧州的变迁史。千百年来,运河给沧州带来了城池的繁华,也滋养了这里的璀璨文明,更影响了沧州人的思维和观念,成全了这方水土的千古风流。
  沧州 因河而生因河而荣
  对沧州而言最大的历史机遇莫过于地方治城迁徙到大运河边并稳定下来。1461年,在明代运河漕运最盛,大运河经济发展最为繁荣时创建州城,从此,沧州城始终与运河相伴,经明清两代王朝,都是京畿重镇,成为津南鲁北水陆要津大码头。隋唐以后的沧州,虽然由于各种原因的区划变动,辖境渐小,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却是稳步前进,地位提升,跻身于北京、天津、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台儿庄、邳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无锡、常州、苏州、嘉兴、杭州十八座名城之列。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大运河所赐,明初有“运河飘来北京城”之说,沧州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李学通《运河与城市》
  深秋、清晨,沧州城曾经的白家口义渡、如今横跨运河的新华桥上,一群身着校服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匆匆掠过,“叮叮咚咚”的车铃唤出身后那片橘红的朝霞;运河的一侧,是多年来自发形成的早市,一个卖鱼的商贩,把一条条个头差不多的鲫鱼“哗啦啦”从三轮车上卸下来;运河东侧的南海公园里,76岁的六合拳第六代拳师马洪林,身着讲究的练功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地给一些年轻人传授拳法……
  这是沧州城一个普通的清晨,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切与昨日似乎又没什么不同。而穿城而过的那条河流,那条千百年来或流淌、或干涸,辉煌过又沉寂的南运河,却如同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珍藏着岁月流转的瑰丽芬芳,追忆着一个又一个的繁华绮梦。
  运河,沧州。没有运河就没有沧州。大运河流淌千年,孕育了沿线几十座城市。沧州,即为其一,它是大运河流经的20多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一座城市。
  大运河沧州段,南起吴桥,北至青县,流经了整整7个县市,全长253公里,几乎是整条大运河全长的1/8。沧州市共有两个区,其中有运河流过的地方被命名为运河区,这也是大运河流经的所有城市中,唯一一个以运河命名的市区。
  运河沧州段最早开凿于三国时期,为曹魏平虏渠,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疏浚,沧州段运河当时称为禁河或卫河,清代以后,称为南运河。
  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沧州城依运河而兴旺昌盛,成为南北来往要冲、水旱两路的咽喉,当年两岸商贾云集。如今在运河两侧城区,依然有许多街道延续使用着当年的命名:缸市街、锅市街、钱铺街、书铺街、鸡市街、晓市街……遥想当年,运河两岸的街市商铺林立、人声喧哗,各种幌子随风摇摆,该是怎样一片繁荣盛景。
  “墙里是城、墙外是市,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为当年的繁华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沧州市文物局局长王玉芳这样说道。在运河两岸沧州“幞头城”遗址出土了大量金元时期的瓷器和瓷片标本,尤其是在东岸出土的很多刻有“丰成馆”名号字样的盘子和碗,让王玉芳他们这些文物工作者很是兴奋,“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带应该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宾馆驿站,名字可能就叫做‘丰成馆’,相当于现在沧州的金狮国际大酒店。”
  可见,沧州在创建州城之前,运河岸边的经济就已经相当发达。沧州城自宋代最为繁盛的旧州城(卧牛城,今旧州镇),至明迁至“幞头城”(现沧州城),主要原因就在于大运河的繁荣,交通便利、物资丰富,运河使一个新的城市迅速崛起,而旧城则日益衰败下去。
  南运河自隋代至明清,始终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水路运输。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给沧州带来了两岸经济的繁荣,更有了大小不等的码头、摆渡。沧州段从南向北有桑园码头、连镇码头、东光码头、泊头码头、沧州码头、兴济码头、青县码头、流河码头等十几处。
  时空流传,岁月更迭。沧州境内的南运河在上世纪50年代还有相当规模的航运能力,从天津发船经沧州可直达河南新乡,年通航时间达300多天,低水位时也可行驶30吨以下木船。水运交通的繁盛使两岸兴起了一批以码头经济为主的城镇:青县、兴济、沧州、捷地、泊头、东光、连镇、桑园等,这些城镇的发展带动了沧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直至上世纪7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再加上南运河因水资源枯竭而丧失航运能力,昔日碧波粼粼、百舸争渡的大运河成为了永久的记忆……
  千百年沉梦遗香
  人类在河边繁衍,城市在交通便捷的河边长大。一条河,千百年,岁月留踪。从曹魏白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前后近两千年,几经变迁,穿州越境,帆影桨声,给沧州流来多少繁华,几许生机!昔日桥闸堤坝犹存,一砖一瓦一石都有大运河流水的波痕。仅沧州市,属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赵兵部墓、马厂炮台、文庙、清真北大寺、捷地乾隆碑、娘娘庙碑、刘焘墓、泊头清真寺等129处之多,演绎着运河文化曾经的辉煌,诠释着沧州先民源远流长、崇文尚武的生命智慧。
  大运河还活着。活在重点文物的灵魂里,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运河有情,浮舟送渡,孕育出一方人物“镖不喊沧”的硬气。虽然现代生活已经大踏步走进运河两岸的古老城镇,却改变不了凝结在历史深处运河文化的精神。这些历史的活化石,让后人充满地域自豪和敬畏。
  ——李学通《运河与城市》
  为了让我们拍到运河最美的秋色,大运河申遗办公室的郑志利带我们走遍了沧州古运河段。在泊头运河一个漂亮的大拐弯处,我们邂逅了在这里遛弯的77岁老人李桂元,他竟然是位曾经在运河上拉纤十几年的老船工。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运河相当繁忙,李桂元老人在船上出生和成长,长大后和运河边的伙伴们一起,成为了走南闯北的船工。
  “大运河上弯连弯,(哎嗨呦)九曲回转往前赶。(哎嗨呦)一声号子我一身汗,(哎嗨呦)一声号子一身胆……”,因为年龄缘故,老人的声音已经不再洪亮,但运河号子铿锵有力的气势丝毫未减。那迂回连绵的歌声把我们带入古老的大运河水道上,眼前浮现出一队队拉船的纤夫,在骄阳下躬身赤背,每迈一步都要伴着运河号子,艰难而又吃力地向前,向前,向着远方一尺一尺地丈量着。
  如今,运河断流,船只停歇,老船工们都已年迈,离开了运河水和船工的号子,成为了一段历史的符号和文化瑰宝。
  除了船工号子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运河留给沧州的还有很多很多。沧州的武术、杂技、黑旗高跷、木板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运河有着不解的渊源。
  运河为沧州人打开了眼界,使他们产生了闯荡江湖的渴望。吴桥的杂技艺人,当年就是沿着运河,南下北上闯码头,将杂技传遍四海五洲。同时正因有了大运河,有了繁忙的船队,才有了沧州武术“镖不喊沧”的硬气。
  沧州上千年的尚武之风,使得沧州人自古以淳朴、刚毅、勤劳、勇敢、豪迈、直爽著称,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由此而兴的侠义文化也成了沧州运河文化中最具特点的一个。
  如今,在沧州一共有16项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说有形的文化遗产彰示了沧州这座运河城市的历史价值,那么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则阐释着一种强健的风骨和气度,它随运河流淌、绵延和沉淀在沧州人的血脉里,代代传承。
  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源源不断的运河水流淌千年,见证了沧州一步一步的发展,也哺育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沧州人。沧州人也对运河怀抱深切情感。尽管时过境迁,运河已经繁华不再,但曾经辉煌过的运河依然是所有沧州人心灵的归属,是一个沉浮在心底的梦。
  2012年10月19日,伴随着大运河申遗的脚步,全长810米的沧州市运河景观带市区示范段工程圆满竣工。整饬一新的运河如同一位巧饰妆容的佳人,让所有沧州人惊喜雀跃。尤其是每个傍晚,天空还透着一抹微蓝,运河两岸灯光渐次亮起,七色彩虹桥瀑布飞溅,远处光彩熠熠的的清风楼倒映在清净的运河水中,如梦似幻的运河夜景让沧州人或走出家门,或停下脚步。今时今日的运河,应该让那个沉浮在他们心底的梦得到些许温暖的慰藉吧。

推荐访问:沧州 流芳 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