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找到学生化厌学为乐学的钥匙:初二学生厌学暴躁

  2011年11月24日,新宁县教研室主任唐湘文到一所县属初级中学开展教学调研。有个情况让他特别困惑:在初三年级的一节物理复习课上,30名学生中竟有16名伏在桌上打瞌睡;还有好几名学生,课桌上没有一本课本或“教辅”之类的书。课后一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居然没有教科书,他们的书都弄丢了!原来,他们中有不少人都厌学,常常“空着手来校,空着手回家”。
  这一情况,凸显了当前一些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问题。
  学生厌学现象面面观
  初二学生王峰(化名)从小受到家庭的娇惯溺爱,爸爸在铁路部门工作,比较忙,很少陪孩子,妈妈对学习抓得紧,在其他方面都顺从孩子。由于初中学习科目增加,王峰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渐渐对学习厌烦。他在情绪方面也比较浮躁,易发脾气,而在家庭中又得不到理解,和父母产生了矛盾,于是开始逃学。后来父母给他转学,但没过两个星期,他又从学校回来了,并坚持不去学校,说自己接受不了学校的严格要求。现在整天在家里睡觉,看电视和上网。
  高二学生马莹(化名)初中时一直是班级的一二名,高中考入某重点中学,班上同学学习都不错,而她上高中后成绩却提高不了,排名靠后。有一次考试后,因为成绩糟糕,她干脆不去学校了。
  高中学生陈青(化名)从小就爱看哲学、历史、诗词等课外书,性格内向,和同学交往很少。从6月份到现在他一直不去学校,自己在家看书,与家长也不交流,觉得没有共同语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厌学人数成增长之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全国20多个省市1万余名小学生的调研表明:四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天津市研究院关于“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情况调查”显示,27.7%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问题。这一现象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日前,记者对长沙望城区、娄底涟源市四所中小学的8个班级进行了厌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8.3%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问题,这不仅让教师感到棘手,也令家长和厌学者本人十分痛苦。
  记者在8个班级中收取了312份有效问卷,小学段选取了四、五、六年级,初中段选取了七、八、九年级,高中段选取了高一和高二年级。结果发现,28.3%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冷漠、缺乏学习动力、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避和违抗行为等。
  学生的厌学程度因学校类型、年级、性别、家庭类型、学习成绩好坏等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班学生的厌学问题比非毕业班学生少,厌学情况最严重的并非高三年级学生,而是刚刚步入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在单亲家庭中,与父亲生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男生普遍不如女生爱学习,考试成绩较差且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厌学情况也很突出。
  学生厌学,谁之过?
  记者调查发现,厌学的孩子只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困难,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曾经是很优秀的,只是因为某个偶然因素才导致他们厌学。
  造成学生厌学的症结在哪里?归结起来,主要有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其中唯升学教育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为了升学率,老师眼睛只盯着优等生,忽视了对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越是在基层学校,这样的情况就越严重,得不到学校和教师关爱、重视的后进生慢慢地开始逃课乃至辍学。
  麻阳县一所农村中学的孟庆海老师对这个现象颇有体会。
  “除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编排外,从座位安排、课堂教学和教师态度中就可以看出那些后进生在学校处于怎样的境况。”他说。
  孟庆海指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基本上都是“秧田型”的同一格局,全班学生横成行,竖成列,全部面向教师。座位的前后排成了班级中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教师总是安排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后进生更多的是被安排在后排、两边及角落。课堂上,教师一般对后排的学生管理较少,他们因此成为教室后面一个孤寂的群体。
  有一位后进生就这样描述自己的后排生活:从初一到初三,1组8号和8组8号成了我固定的位置。那时,桌子上堆着一层厚厚的书,而我的工作就是睡觉。我喜欢闻桌上木头的香味,很熟悉,很温馨。我喜欢与周公聊天,因为只有他理我。老师们的眼睛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后排,因为他们知道,后面坐的是后进生,不必和他们多费口舌。
  然而,并非所有的后进生都能这样“自得其乐”,他们更多的是感到“孤寂和无助”,“看到老师对那些优生关爱有加的目光,心痛中夹杂着几许羡慕”。长沙市高新区雷锋小学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说:“坐在后排可以画漫画,夏天的时候,可以在课桌里面斗蛐蛐。但很多时候觉得很闷。”
  “不仅座位靠后,提问也很少轮得上后进生。”涟源市某重点中学一位姓梁的老师说,“后进生往往不能较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甚至连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有些教师因此认为向后进生提问是浪费时间。如果遇到公开课,就更不会向他们提问了。”
  在一些中等生和后进生看来,为了升学率,老师把精力主要用在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对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只要不惹事”“上课别讲话,不影响别人,哪怕睡觉都行”。老师批改后进生作业时也不像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那样认真,如遇到与学习无关的临时任务,老师也尽可能指派后进生去完成。
  长沙市实验小学校长刘芳兰指出:“唯升学教育是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在貌似公平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尺子面前,升学率、平均分、高分率、最高分、最低分、录取线使仅仅要求接受起码义务教育的学生望而生畏,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心头重压,使他们在学校里充满挫败感,学又学不进,走又走不了。”她表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结果就是,用一张试卷、一样的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去考核不一样的城乡学生,不一样的重点非重点的学生,不一样的升学不升学的学生。在功利的驱使下,家长抓学校,政府抓校长,校长抓老师,老师抓学生,学生抓自己。
  记者在某县一所中职学校的调研让人颇感忧虑。这项调查显示:一个班级43名同学,入学考试成绩“一科不及格”的学生占88.2%,“两科不及格”的占66.7%,“三科不及格”的占47.1%,“四科及四科以上不及格”的占35.3%。而这种情况的班级已经是入学成绩最好的班级了。学生厌学的情况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超过四成的学生认为,不爱学习,也与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不够相关。
  全国中学生教育专家、西安交通大学韩建通教授认为,孩子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无趣、冷淡、怠慢、厌倦等消极情绪和行为方式,都是厌学的表现。当孩子出现厌学症状时,家长们一般采用的方式是要么用许诺“利诱”孩子读书,要么请来老师亲戚朋友轮番说服,要么气急动手打孩子,其结果必然造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发紧张。孩子出现厌学情绪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通常只注意到爆发的质变,而没有注意到缓慢的量变过程。除了智力因素外,孩子生活或学习的周围环境,孩子结交了习惯或品行不良的伙伴,孩子所在学校片面抓升学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关心、方法不当或者父母关系不好等都是让孩子产生厌学、弃学情绪的原因。
  有些孩子从小在溺爱与娇惯中长大,抗挫折力比较弱,总把一切怪罪于外部环境,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加之在这种“应试教育”环境下,他们的学习成绩提升存在一定困难,于是缺乏信心,一遇到困难就逃避,最终就躲在家里,什么困难都不去面对。
  在广大农村,近年来,“打工潮”迫使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便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有的家长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呵护,仅仅“以钱示爱”。这样便养成了学生胡乱花钱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不可收拾。个别学校周边一些奸商在校门口违规摆摊设点,学生无现钱时可赊欠消费,一学期下来,有数百元欠款的学生大有人在,因为“债台高筑”,有的学生只得选择离校。此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影响着学生,导致他们厌学、逃学。
  化解厌学难题,让孩子真正乐学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心声。
  “要预防和化解中小学生的厌学问题,首先需要‘治本’,需要各级政府科学、正确地领导教育,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政绩观,要通过对学校强有力的督导和管理,督促其端正办学思想,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宗旨。”长沙市教科院院长黎奇认为,对严重违反国家方针、政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领导要予以批评和处罚,对有违学生身心健康的一切行为应予以制止,对教师、学校的绩效评定应增加学生辍学率的权重考核,为广大校长、教师快乐从教和学生愉快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就曾建议,教育部门应改用厌学率来考核学校的教学成绩。每个学期结束前,由学校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向全校学生发放问卷匿名调查厌学率,如果厌学率超过50%,校长就地免职。厌学率与升学率并不矛盾,控制好厌学率,也就等于抓好了升学率。以厌学率为考核标准,更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湖南师大教科院教育系副教授、博士覃兵表示,要想让孩子们享受学习,尊重后进生是关键。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近年来,长沙市高新区雷锋小学尝试从尊重后进生入手,迈出了“让孩子们乐学”的步伐。
  16岁的王森小时候父母离异,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不喜欢读书,有时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班上同学都不怎么和他交往。但班主任孙翠芳还是发现了他的一处优点:爱干净,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健康成长。
  上学期末,王森被评为“班级进步最快奖”。他深有体会地说:“过去老师对我们这样的学生有一种歧视,后进生与优等生吵架时,即使错在优等生,但最后挨批评的还是后进生,很不公平。在孙老师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我若不好好学习,对得起她吗?”
  覃兵认为,后进生其实比优等生更希望进步,关键是老师能否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理解他们。许多学生厌学,不是智商上的原因,而是因为家庭误解、社会误解和教育误解,导致他们生活在被人冷漠、嫌弃甚至遭遇粗暴对待的小环境中,因此自卑、逆反、心理压力过大。“在我们周围,因为行为不当而被老师贴上愚蠢、下流的标签,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的学生大有人在。”
  谈及如何更有效地克服学生“厌学”问题,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李小球提出,要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李小球认为,从厌学产生的家庭原因来看,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问题出现的根源却在家长身上。学生的厌学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不恰当、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因此家庭是克服学生厌学不可忽视的重要依赖力量,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作为学校,不只是教育学生,还要承担教育家长、引导家长的责任,通过“家长学校”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引领他们与孩子一起成长;作为教师,要通过家长会或家访,多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对学生的厌学情绪合力疏导;作为家长,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亲子观,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从尊重、理解孩子开始,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护、赏识和鼓励,对于孩子学业上的不佳表现不要一味地批评与指责。家长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努力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学习上的问题,做孩子的朋友,对孩子遇到的学习上的困难应主动关心、安慰和疏导,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厌学除了常常导致学生学业不良外,严重者还可引发心理障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养成。对此,李小球建议,厌学问题也应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心理教师应介入对厌学学生的心理干预。
  长沙市天心区沙湖桥小学胡健老师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她建议,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置“悄悄话”信箱,让学生及时倾诉内心的苦闷,寻求帮助。应保证开足思想品德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个学校都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心理老师,对厌学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及行为干预,让心理老师成为家庭、学校和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家长求助无门的状况。从心理健康层面积极关注厌学群体,对厌学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有效化解他们的厌学情绪,重新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其心理素质。

推荐访问:厌学 生化 为乐 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