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公务员的职场潜规则_国际公务员与国际组织任职pdf

  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开始派出自己的国际公务员。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除一些中国人按照“惯例”担任联合国系统的重要职务(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联合国“五常”往往会派员担任这一职务)之外,中国籍雇员大部分从事的是翻译、打字等工作,因为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近年来,在联合国系统的高级官员中,中国人的身影才日渐增多。
  向国际组织“塞人”的门道
  1993年,中国卫生部派出一位副部长前往日内瓦,拜会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并递交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后者刚刚获得连任,作为支持他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希望安排更多人员在世卫组织任职,名单上就是推荐的人选。
  中岛宏出乎意料地点名时任卫生部外事司司长宋允孚,虽然他并未列入名单。到了日内瓦,宋允孚才发现,以往中国向联合国系统推荐人选的方式是错误的。
  以世卫组织为例,其人员分为四类:一般人员、业务人员、司级人员、高级官员。后三类是各国推荐人选的目标职位,但推荐并非像中国以往所做的那样塞给总干事一份名单,而是应该提前收集各类信息,在某一职位出现空缺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
  为了增加本国人员在联合国系统的数量,各国绞尽脑汁。在国内官至司长,宋允孚自称在世卫组织只是一介小兵,开始时从事普通的会务工作。但在这一岗位上,他观察到了各国往世卫组织“塞人”的门道。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再加上非洲的独立浪潮,一下子冒出许多新兴国家。联合国系统的任务量剧增,但各国在增加会费问题上长期达不成一致。同时,联合国系统大多实行“一国一票”,多交会费并不意味着更大的话语权,于是欧美等国家开始捐赠“预算外资金”,这一做法成了向联合国要求职位的法宝。
  宋允孚举例说,意大利代表团一次在商讨完捐款问题后,便要求召开秘密会议,谈人事问题。原来,意大利代表团每次到日内瓦,都会邀请所有意大利籍人员聚餐,在会上了解职位空缺信息,然后在秘密会议上提出要求。
  这一做法不仅能把更多人安置在国际组织,还能以预算外资金推动本国所希望的事业,因为捐赠国有权指定资金的用途,甚至是用于某人的薪酬。意大利的捐款大多指定用于紧急救援,该领域的重要职位也长期被意大利人占据。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国家的有力支持,仅凭个人自主申请,获得重要职位难于上青天。
  以个人身份任职,为本国争取利益
  按照《联合国宪章》,国际公务员虽来自不同国家,但不代表本国,一切行为都必须为所在国际组织的利益着想。如果严格按《宪章》执行,多派少派国际公务员似乎并无区别。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上世纪80年代,世卫组织每届大会选出32个国家,由其指定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执行委员,执委以个人身份参与世卫组织决策。由此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执委发言提到本国时,只能说“The country that I know best(我最了解的国家)”,但事实上他们的发言总是代表本国利益,因此到布伦特兰担任总干事时,干脆扯掉了这一层遮羞布。
  另外,世卫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订医药卫生领域的各项标准,一旦通过将被世界各国应用,但最开始的草稿其实是出自普通工作人员之手。宋允孚曾见到中国同事修改一份疫苗标准,便好奇地问道,老外都写好了怎么还改动这么多?回答说,这个不行,欧洲的标准写进去了,中国的没有。宋允孚恍然大悟:在大会讨论标准草稿时,要添加某一标准难上加难,会遭遇各种反对声音,但如果事先写入草稿,要想删掉,同样不容易。
  关键岗位的细微作为,也可以影响深远。对此宋允孚笑称,出去以后觉得好像在“敌后”,完全凭个人的觉悟。其实,各个国家均深谙此中奥妙,当被问到如何增强本国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几乎一致的回答是:赶快多派人!
  现状:中国籍雇员严重缺额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对派遣国际公务员不够重视。2010年,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共有四万余人,其中按照会费占比例和地域原则分配的为2886人,中国有约60人,是仅有的十个缺额国家之一。而整个联合国系统将近十万人,中国籍雇员仅有1000余人。
  虽然总数很少,但中国政府近年来扶植重要岗位的力度也在加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支持陈冯富珍参选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国政府不仅在中非首脑会议期间给非洲国家做工作,还曾安排政府驻日内瓦的机构替陈冯富珍登门拜票。
  通过捐献“预算外资金”安插人员的做法,也在2004年被中国政府首次应用。当年中国的捐赠额从17万元涨到200万元,不仅成功派出十名中国籍雇员,这笔钱还被用于发展传统医学。作为传统医学大国,中国成功推动了中草药标准的制订,使之成为世卫组织的正式文件。
  据了解,迄今中国已经组织了七次联合国后备人员考试,主要考核语言能力,合格的进入人才库,当有空缺位置时进行派遣。但对后备人员的培训和在社会上宣传国际公务员,用力较少。
  链接:国际组织职场生存法则
  领导说一不二又“低三下四”
  国际组织的各级“一把手”在工作中说一不二,但又得时常巴结下属。
  1993年,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岛宏谋求连任,选前半年发现阿尔及利亚政府声明支持该国的一位副总干事参选。盛怒之下,中岛宏将该副总干事就地免职,提前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
  在联合国系统,副总干事(副秘书长)及以下职位皆由总干事(秘书长)任命。按照规定,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业务职员24小时之内要服从总干事在全球范围内的调配。
  不过,绝对权威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在日常工作中,“一把手”对下属尤其是秘书十分尊敬,逢节日还要给下属送礼。这与国外的职场文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秘书等职务多为业务型人员,比主管更加熟悉工作,有的甚至是终身合同。
  “三公”消费是雷区
  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在国际组织是毫不稀奇的。
  世卫组织总干事、地区主任出差,除非连续飞行六个小时以上,否则绝对不允许坐公务舱。
  而对出差报销的规定,也几近苛刻。在世卫组织制订的出差城市报销标准中,北京的住宿费约为每天100美元,虽不菲,但还是不够入住北京饭店。一些到北京出差的世卫组织人员,为了省钱,只能各自想办法。
  联合国系统规定了每天约30美元的用餐上限,报销申请表上还要求写明出差期间有无接待宴请,如有,则按次数扣除每天的补助。要想宴请别人,同样颇费周章。在世卫组织,除总干事等有交际费外,其他人员宴请一概费用自理。对交际费使用也有严格规定,宴请后必须提交报告说明邀请人员、商谈话题、所花费用。即使如此,每年也不能超过两万美元。此外,宴请时,世卫组织人员人数不能多于客人人数。
  (摘自《新周报》2012年第20期)

推荐访问:国际组织 职场 潜规则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