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教材,,顺应学生] 顺应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两个主体。因此,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做到顺应教材、顺应学生,才能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一、顺应教材——让数学课堂煜煜生辉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顺应教材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基础。顺应教材,不是指教师拿教材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内容特点进行优化处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让让数学课堂煜煜生辉。
  首先,对于“数与计算”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设计合适的问题,组织适当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笔者执教“小数的意义”时,通过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写法,引导学生建构小数的一种数学意义,而且将整数的位值制引入进来,使学生经历了小数意义的建构过程,而且沟通了小数、十进制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
  其次,对于几何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经历探究过程,多方寻找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探讨数学的定理,其中渗透数学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和深层次运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利用三条线段拼接和屏幕演示的办法,得到三角形边的关系定理,并对定理的内容进行了深层解读,学生就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一定理了。
  再次,统计部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它有多种表示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资料的收集、整理、表征,逐步追求其数学的意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明确知识的来源和结论的得出过程。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通过点图、折线图反映量的变化以及变化趋势,既注重让学生从图形中看出图形的意义,又注意引导学生用图形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的变化。
  二、顺应学生——让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进行。因此,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学生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思考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学生,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这就是读懂学生的一个简单过程。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可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通过简单朴实的过程展示灵动的课堂。主导课堂的理念是以学促教,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并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各层次数学活动。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操作过程
  课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关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提问中。如“对这位同学说的话,你认同吗?”“你再说一遍好吗?我相信你一定能讲的。”“你还有不同意见吗?你认为谁说的对?”“你能不能说具体一些?”“你觉得有可能吗?”……
  2.问题引导要充分,提高提问的质量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层次较高,就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如“你是怎么想到的?”“折线统计图是为了什么?”“平均数是什么数?平均数会不会是小数?为什么?”“怎么不对了?还有不同的表达吗?”“你能发现生活中有哪些一一间隔的现象吗?”“根据想象,你看到的是什么?”“老师有个问题,从左面看,怎么会一样呢?怎么会有无数多个呢?”“线表示什意思?”“时间是怎么变化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向上的斜线表示什么意思?往下斜的线呢?”“思考一下这个图表示的是哪两个量的关系?”……
  3.精心组织各类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各类数学活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活动:(1)思考: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现在每人只有一条线段,怎么办? (2)学生动手操作,把一条长16厘米的线段剪成3段,看是否正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了研究方便,提示学生只剪整厘米)?(3)汇报展示操作成果(重点处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教学“线与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关注线与角的联系,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我设计了如下活动:(1)引入角的概念:想一想,画一画;(2)认识角的名称:说一说,标一标;(3)比较角的大小:变一变,比一比。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设计了摆立方体、看立方体、画立方体和反馈评点4个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保证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4.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通过运用实物、动态演示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顺应教材,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本;只有顺应学生,才能让课堂教学枝繁叶茂,从而结出高效之果。

推荐访问:顺应 教材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