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生应如何做到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教育应从小抓起】

  近些年,很多农村学校都有了寄宿生。当你走进学生食堂留意一下学生的餐桌,那些倒在餐桌上的馒头、米饭简直不堪入目,学生的浪费现象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我们必须及时阻止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使浪费之风无法在校园中蔓延,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几乎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他们热衷于比谁吃得好、比谁穿得好、比谁用得高档;过生日要请客、考试成绩优秀也要请客,吃喝应酬样样不落。
  一、孩子不懂得节约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节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不懂得节约,折射出成年人不良的行为方式。在我们身边,不乏出手阔绰的父亲和随手倒掉饭菜、扔掉物品的母亲,他们的行为自然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节俭、何为“粒粒皆辛苦”。父母常常在生活细节上不注意节约,不能做到爱护物品、一水多用、人走灯灭,孩子又怎么能真正明白处处节俭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我们成年人的行为,反思我们的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讲,“粒粒皆辛苦”是背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远离劳动使孩子对“辛苦”一词没有亲身的体验,这是导致他们浪费的另一个原因。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实际劳动,体会父母辛苦挣钱的不易,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辛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节约的含义。
  2.学校教育的缺失
  据了解,目前节俭教育的力度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减。幼儿园的教师经常教育孩子们节约用水,讲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曾开过“养成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而在小学中高年级只是偶尔开展节约水电的宣传活动。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节约教育内容,班会等活动也很少以“节约”为主题。不少被认为节约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也大都侧重于节能环保教育。
  二、让孩子明白节约的重要性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是对财物的合理分配,节约是珍惜劳动成果,是对劳动创造者的尊重。古人以勤俭为美德,认为勤俭节约的生活才是最值得提倡的生活。
  对小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既能培养孩子合理分配财物的能力,又能锻炼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家长应教育孩子通过认识国情,理解勤俭节约的意义;要使孩子懂得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教育孩子懂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分钱、一粒粮食的作用;教育孩子明白浪费是一种犯罪,是可耻的行为。
  三、培养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
  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家庭做起、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1.善于启发引导
  家长要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充分了解,结合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从孩子身边的小事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有乱扔馒头、乱倒饭菜等浪费行为时,家长就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学会爱惜劳动成果,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2.树立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不仅要抓住孩子喜爱听故事这个特点,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如《周总理的睡衣》《朱德的板凳》等,而且要讲讲身边贫困孩子的生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剖析故事内涵,让孩子联系自己平时的行为并进行对照,从而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
  3.体验劳动艰辛
  在平时,我们可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使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让孩子去送秧苗、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4.学会变废为宝
  我们让孩子学会善于利用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如,用易拉罐做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等。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的练习和创造。
  5.指导合理消费
  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制数额;不能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其次,家长要问清孩子每次钱都花在哪里,如果近阶段钱的去处无法说明,家长应暂停“发放”,等弄清楚后再考虑。小一些的孩子可以由父母帮忙对其每一笔钱的用处进行记录,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在父母指导下自己记录。父母还可以根据记录的内容,和孩子讨论以后哪些地方是不需要花钱的,哪些是必须花的。再次,对于“压岁钱”的用途,家长可以留一部分给孩子,设立一个“学习基金”,购买学习用品时也可以从中支出。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将更多,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坚持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当代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推荐访问:勤俭节约 抓起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