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摘 要:快乐学习是基础教育追求的学习境界。因为只有学得轻松愉快,才能学得富有成效。特别是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本文从诸多方面说明了只要我们当教师的认真践行,还是不难达到这一境界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享受快乐
  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可以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发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极力推荐智慧的教育,他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
  当前教育的一个盲点就是认为教给学生知识就等于传授了智慧,且没有意识到获取知识与成就智慧的差距在哪里。成就智慧需要知识,但并不等同于就是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的获取是手段、过程、方法。而智慧则是我们的方向、目标和落脚点。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近年来,我们在构建数学智慧课堂,让知识灵动学得更快乐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在情境中享受习得知识的快乐
  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含有百分数的物品,第二天上课交流:如白酒中含酒精56%,柠檬汁占12%,每100克牛奶……含量40%……等,先让学生说一说收集到的百分数,并提出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用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收集、交流生活中有百分数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
  好奇心是对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可以产生积极的创造思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物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让学生产生内在的、自觉的需求,获得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双赢”。
  二、在自主探究中享受过程的快乐
  智慧的数学课堂应努力体现“问题情境—寻求结论—应用推广”的探究过程,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发展探究与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找规律”时,我在上新课前设计以下两个导学问题:1.盆花、灯笼、彩旗的摆放有什么共同特点?2.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第15盏灯笼,第15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的?你敢试一试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上课时重点放在学生的预习展示交流汇报环节,抓住以下几点:1.当一一间隔排列时,可以用单双数来判断;2.“先画一画,再数一数”是一种方法,不过,当数比较大的时候,就不是很方便;3.用计算的方法时,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怎么根据商和余数来判断?(特别是没有余数时)4.同样是找左起第15个,不同的摆放,列出的算式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解决这样问题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
  这样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经验、兴趣与动机的基础上的,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三、在对话交流中享受思辨的快乐
  智慧课堂绝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简单告诉和重复操练,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课堂要走向对话交流,双向互动。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要倾听对方的话语,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议论的方向和内容。
  对话交流的核心是思考。对话交流时,总是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作出教学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从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争辩环节,星期天小明和小亮两个好朋友约好第二天8时30分到图书馆看书,两个人都按时到了图书馆,结果却没有见到面,星期一到校时,两个人都在为对方不守信用生气,谁也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下次遇到这样的事你怎么提醒他们呢?
  这样的对话交流,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会思考,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在争辩、交流中顿悟到表达时间时一定要讲清楚上午和下午的重要性。
  四、在预设生成中享受智慧的快乐
  没有精心预设就没有精彩生成,精心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动态生成是课堂智慧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智慧课堂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根据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应对。
  如:教学“认识圆柱、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课前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形状的物体,上课时不断有球形物体从桌上滚落下来,学生不得不四处寻找滚落的物体,发出各种响声,课堂秩序显得混乱,面对这种现象,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教学素材,果断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展开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容易掉下去的物体,问学生:它们大多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容易掉到地上呢?学生很快发现容易往下掉的物体的形状大多是球体,或者是圆柱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为什么球体容易掉到地上呢?学生拿起球体的物体和圆柱体的物体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并且相互之间说一说,发现了球没有平面,有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点,所以容易从光滑的桌面上滚落下去。而圆柱体有两个平面,不能向四面八方随意滚动,只有侧面翻下来才会滚动,因此比球体的物体掉下来的少一些。
  新课程课堂开放力度加大后,学生出现生成的东西比以前多了。这些生成无法预设,但是可以捕获,可以放大。一旦发现其中含有对教学有意义的成分,就要抓住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尽可能取得“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   五、在问题解决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在主导数学学习活动中,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如教学:“两个学雷锋小组去工地搬砖,第一组有8人,平均每人搬砖15块,第二组有8人,平均每人搬砖17块,这两组平均每人搬砖多少块?”对这个求平均数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索找到了解题方法:(15×8+17×8)÷(8+8)=16(块),这时有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15+7)÷2来计算?这样不是更简便吗?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疑问,问:用这种方法算出的得数一样吗?学生计算后发现得数相同,然后教师将题中“第二组有8人”改为“第二组7人”,接着追问学生:还能不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答?通过议论,并借助线段图,学生发现改过后如果还按第二种方法来做,那么第一组就有1人搬的块数不能与第二组平均,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正确求出改过后的题目平均每人搬砖多少块?教师再设置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用第二种方法来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有两个份数相同时,才可以用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通过这样追问,学生将不会滥用第二种方法,并对“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含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智慧的课堂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背景都是丰富而独特的。我们应力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想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
  六、在拓展延伸中享受收获的快乐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个部分同时也是加深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
  如教学“约数和倍数”时,下课的铃声快要响了,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和全班40名同学玩起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开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或约数,就可以离开。走的时候必须先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你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中的任意一句,游戏开始了。教师先后出示了数字卡片2、3、5,最后没走的学生,教师设疑:该出几,大家就都可以走了?
  整个活动,既巩固了知识,检查了学习效果,又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举多得,灵活奇妙。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已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行了真正的思考。学生面对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却步,而是跃跃欲试,特别是后进生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创造的气氛中唤起创造的欲望。◆(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文成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恭伟
  更正:《江西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9期(总第833期)第59页《小学英语教学情感激趣摭谈》一文作者(樊关业)应为樊光业(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实验小学)。特此更正。

推荐访问:享受 快乐 学习 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