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法国中尉的女人论文

  摘要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无论是在结构布局还是在艺术手法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本文以该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为线索,在深入探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小说内容与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从而充分挖掘该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 后现代主义 人物塑造 多重结局 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陷入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逐步没落、文学面临衰竭的窘困境况。文化的多元性成为主流,曾一度支撑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遭到唾弃,文化转型迫在眉睫,后现代主义小说应运而生。《法国中尉的女人》正是对这一转型的积极回应。该篇小说以其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从同时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广受好评、倍受推崇,更完美地诠释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为相关作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 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成形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七、八十年代并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在建筑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各方面都有体现。它对文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催生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一般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倡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主张批判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虽然它是由现代主义文学演变而来,但在人物塑造上、叙事手法上和结局设置上都与后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1 文学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提倡彻底的反传统创作。它不但反对原有的旧传统,就连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传统也加以否定。其次,它主张摈弃意义的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事物与信念都是由人的话语派生出的短暂产物,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无视与社会、政治、道德、美学有关的种种问题,世界在他们看来已没有意义。再次,它主张进行零度写作,极力排斥由现代主义“深度神话”带来的深沉意识,把写作的焦点由内容转向写作本身,让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和操作。最后,它认为应打破文学界限,让文学作品向大众文学与亚文学靠拢。有些作品甚至成为大众的文化消费品,传统文学的高深界限不复存在。
  2 写作特点
  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有一些惯用的写作手法。其一为矛盾的手法,即作者用后面的话去推翻前面的话,使叙述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例如,贝克特的小说《无法命名者》的结束语这样写道:“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讲下去。”同样,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前十二章作者详述了女主人公萨拉的经历,但在第十三章却发出“萨拉是谁”的疑问;其二是排列的手法。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叙事方面往往将多种可能性组合排列起来,让故事显得极其荒谬。例如,在贝克特的《华特》中有如下描述:“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同样,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对男女主人公安排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并将这三种可能性并列在一起,也是对这种排列手法的运用。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手法外,后现代主义作家还使用不连贯的写作手法来强调每个片段的独立性,用随意性的写作手法使作品成为一种简单、自由创作的产物,用极度引申的手法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作品的神秘感与艺术感。其中,大部分手法在《法国中尉的女人》都有体现。
  二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其人物塑造、叙事特征、结局安排等各方面都洋溢着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1 虚幻多变的人物塑造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上强调逼真性与真实性,认为小说人物应符合言行一致、内外一致的标准,从而达到人物性格的稳定性。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对此发出挑战。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把人物塑造为虚幻多变的主题,他们的身份、性格和特征等不再具有确定性、整体性与连贯性,而是被赋予了多变性、多重性及碎片性。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约翰·福尔斯对女主人公萨拉的描写就是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使之虚幻多变、前后矛盾。
  在小说的前十二章,福尔斯对萨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她出身低微,自称是一位法国中尉的女人,因与中尉产生纠葛而就此了断。她阴郁孤独、我行我素、行踪神秘,很多做法不能被世人所接受和容忍,关于她的流言蜚语更是铺天盖地。不过,对于萨拉这个人物的品行与背景,读者只能通过有关她与所谓“法国中尉”的传闻加以了解,而对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却无从判断。例如,蒂娜称她为一个“可怜的悲剧人物”,一个拥有无数“下流的绰号”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但她又不得不承认这“都只是些传言而已”。牧师相信萨拉对那个所谓的“法国中尉”产生了深刻的感情,但对于二者是否有染则不置可否。这就使读者感受到萨拉身上极度的不确定性。萨拉与查尔斯坠入爱河后,曾极其确定地向后者坦白:“我把自己给了他。……我是个蒙受双重耻辱的女人,既是环境所迫,又是自主选择。……我蝼蚁不如,几乎不再是人。我是法国中尉的妓女。”
  在前十二章中,福尔斯把萨拉刻画得栩栩如生、真实生动。然而就在读者几乎确定萨拉身份的时候,作者却在第十三章笔锋一转,让读者大为震惊:“萨拉是谁?她是从哪个隐蔽的角落里冒出来的?……我不知道。”这句话暴露了作者已然不再无所不晓,他坦言自己只是在陈述外在的事实,关于萨拉是悲剧、是娼妓的说法,都只是他“道听途说”而已,而对于萨拉的内心世界他则全然一无所知。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读者会猛然发现,萨拉仍然是处女之身,她那虚幻缥缈的悲剧故事和那位所谓绝情的“法国中尉”都不过是她自己的编造。直到这里,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福尔斯虚构着萨拉的同时,萨拉也一直在虚构着她本身。她为了标榜独特、引人注目,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成功塑造出了“荡妇”的公众形象,在谎言中践行着自己渴望的特立独行、无所拘束的生活。   可见,福尔斯笔下的萨拉这一形象完全符合后现代主义小说人物塑造的要求,她时而真实、时而虚幻,时而确定、时而变化,其人生具有多变性,其性格具有多重性,她所带给读者的故事也具有碎片性。因而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2 自由开放的叙述手法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作者的身份更加自由、更加开放,他们明确地告知读者其作品纯属虚构,不具有真实性。在其作品中,他们有时是叙述者,有时是旁观者,有时则是故事的参与者,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不再洞察一切的事实。他们不再把创作置于崇高无上的位置,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简单而奇妙的文字游戏,并力邀读者参与到构建故事情节中来。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中,福尔斯公开嘲弄了叙述者的权威性,他承认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源自其丰富的想象,而不具备任何现实原型,而且他也不再像传统的作家那般全知全能,他所能讲述的只是外在的浅薄的“事实”,而对于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则不能参透。他邀请读者与他一道进行虚构,因为在他眼里,虚构的小说不必显得真实,任何人都有权利也有能力构想小说人物的一生。
  在小说的前十二章中,福尔斯生动地刻画了特立独行、神秘莫测的萨拉这一形象,好似无所不知的传统作者一般。但在该部分结尾,他却发出了“萨拉是谁”这样一个令读者惊讶不已的问题。而在第十三章开头,他的回答更令读者震惊:“我不知道。我现在写的这个故事完全是想象。我创造的这些人物只是在我头脑里……”惊讶之余,读者便会了然:这部小说已不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故事的构建,而作者在小说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也随之更加明晰。例如,在小说的第五十五章,福尔斯抛弃了传统作者的身份,化身为小说中“一位四十多岁满脸胡须的男子”,他与查尔斯同处一节车厢,并公开宣称:“我不能再装下去了,那个男子是我约翰·福尔斯”。
  由此可见,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叙事手法已颠覆了传统的叙事规则,他放弃了传统全知全能的作者身份,而是在叙述者、旁观者与参与者中不断变换,并呼吁读者一同参与情节构建,使小说的虚构性与游戏性暴露无遗,展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3 多重开放的并列结局
  现实主义小说的故事情节具有清晰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作者在创作中严格按照这一顺序进行线性叙述,并且故事的结局都是唯一的和闭合的。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给予读者充分的自由,提倡作者放弃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未来的控制,因而小说往往具有多重的且开放的结局。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中,福尔斯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安排了三种可能的结局,留给读者充分的遐想空间。
  在第四十四章,作者设置了第一个结局:查尔斯放弃了与萨拉的恋情,与未婚妻蒂娜如期举行婚礼,婚后生活和睦幸福,并育有七个儿女,萨拉则从此淡出了他们的生活。这个结局是符合18世纪道德风尚的典型结局。福尔斯对此结局评论道:“人应该学会妥协,换句话说,人应该学会满足现状,接受现实。”在18世纪,社会讲求道德、讲求和谐,人们看重等级、看重品质,而萨拉的所言所行均与世人的要求不符,而且她与所谓的“法国中尉”以及出身贵族的查尔斯在身份上都悬殊极大,故而必然获得可悲的被遗忘的结局。
  在第六十章,作者安排了第二个结局:查尔斯与萨拉发生关系后,毅然与蒂娜解除婚约,周游世界两年去寻找萨拉,最终在前拉斐尔画家那里找到了她。然而他的求婚再次遭到萨拉的拒绝,就在他愤恨至极、意欲离开之时,萨拉拦住了查尔斯,并带他见了他们二人的孩子拉拉治。从此萨拉被真爱拯救,与查尔斯和孩子过着温馨的生活。这个结局符合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背景。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成功就在于幸福的婚姻、可爱的儿女、美满的家庭和舒适的房屋。萨拉对自由的追求终归没能敌过对和睦家庭的渴望,她获得了幸福的婚姻,达成了自己的梦想,从而成为了一名跻身上流社会的成功女性。
  在第三个结尾中,萨拉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识,她断然拒绝了查尔斯的求婚,声称“我希望就这样过下去,而不愿成为未来的丈夫……所希望我成为的那个样子”,最终继续怀抱着对自由的追求活跃在艺术家的领地中。这个结局是典型的20世纪的结局。在20世纪,人们的自我意识突显,任何旧传统、旧道德都无法牵绊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进程。因而萨拉在这一时期,必然为了自由,继续过着独立自主、随意自由、无牵无挂的生活。
  小说的三个结局互相补充又互相否定。这样多重并列的结局揭示了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仅让读者获得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还使他们能够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去构建符合自己审美的结局。
  三 结语
  在西方文学面临衰竭的时刻,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崛起打破了这一惨淡局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和另类的视角,使西方文学再次拥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不仅凭借着其俗易懂的语言和巧妙而深刻的故事情节博得了读者的青睐,更以它那高度自觉的反传统意识和精湛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实为世界文学之佳作。
  参考文献:
  [1] 约翰·福尔斯,陈安全译:《法国中尉的女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 克里斯·加勒特·扎奥丁·萨德尔:《介绍丛书·后现代主义视读》,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3] 邓帮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策略再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 林萍:《超越现实主义——析〈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人物塑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5] 孟佳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特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6] 张敏:《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现代叙事艺术》,《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作者简介:韩春晖,女,1975—,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后现代主义 中尉 法国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