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这是施教者的共识。但其规律是,新的知识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为此不难推断出新的知识的构建能不能完成就有依赖于它与以往知识结合的程度,切入点选择的正确与否则是完成知识构建以及整合的前提。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那些与认知者的学习积累、生活积累以及情感背景近似的认知对象所产生的认知效果大多是比较好的,认知的目的也比较容易达到。否则就会走向其反面。这一结论提醒我们在选编语文教材时就不能单一的考虑某篇文学作品其本身固有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命脉。还应兼顾到是否有利于学生学和是否有利于老师教这些技术问题。
  例如劳动版语文教材下册收入了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一文。这是劳动版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统观全篇文质优美,北京秋季的干爽跃然纸上。在《百年老课文》一书的前言里胡继华先生是这样阐述其思想意义的:“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追忆一个正在远去的古典时代,新近文化的生命源头,把那些注重人格修持和境界涵养的人文脉息带到现代世界,甚至将它转化成有助于现代世界的精神资源,通过学习我们还可以了解一百年间人们的乐观和迷惘,捕捉特定的历史时段人的心灵的内在节奏。” 教参中更是分条缕析地对其做出这样的品评:
  “作者眷恋故都的自然风貌,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忧思与寂寞之情”
  “叙仪结合,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体现出一股疏朗不羁的文风”
  “《故都的秋》取随笔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却好象未经过‘炉火’而已到‘纯青’……”
  但教学结果却是学生们都感觉乏善可陈,原因何在?带着疑虑我与同学们进行了座谈,结论是这样的:郁文中所述内容与时下学生存在着时代与文化的隔膜,其人文气息颇难嗅觉,因而它难以唤起学生的自主的探究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为了让学生接受此文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依据教参对学生进行机械的逻辑分析和知识图解。更有甚的为了附会教参,不得不从词法语法、修辞直至结构,把一篇美轮美奂的佳作肢解的面目全非,体无完肤。
  显而易见地,内容无从理解,语言的感悟和情景的交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文章进不去,不理解硬理解,如此穿凿生活的一个直接恶果就是在学生们的作文习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伪主题、伪生活,试问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何益?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主要在于唤醒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人格体验,我们的学生写了不少言不由衷的作文,原因种种,教材的选编不当难道能辞其咎?
  因为是师授生受,教师的权威地位,主导作用和“话语霸权”就会自然产生,从这些意义上讲,教材的先天特征决定了我们教师必然成为课程的“专制者”,最需要学生自动积累、自我感悟、自主实践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教师的一味“说教”。
  央视《笑傲江湖》播出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津津乐道,不少同学的课桌上甚至出现了原著,我顺势撷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选择的原文是这样的:
  “这日傍晚,两个(指令狐冲、仪琳)背依石壁,望着草丛间流萤飞来飞去,点点星火,煞是好看,令狐冲道‘前年夏天,我曾捉了几千只萤火虫,挂在房里,当真有趣,仪琳心想,凭他的性子,决不会去缝制十几只沙囊,问道:‘是你小师妹叫你捉的是不是?’令狐冲笑道:‘你真聪明,猜的好准,怎么知道是小师妹叫我捉的?’仪琳微笑道‘你性子这么急,又不是小孩子了,怎这般好耐心,去捉几千只萤火虫来玩’,又问后来怎样?令狐冲笑道,师妹拿来挂在她的帐子里,说道满床晶光闪烁,她象是睡在天上云端里。一睁眼,前后左右都是星星,仪琳道:‘你小师妹真会玩,偏你这个师哥也真肯凑趣,她就是要你去捉天上的星星,只怕你也肯。’
  一段多么鲜活生动的文字,内涵丰厚,通俗易懂,人物性格呼之欲出。它立刻为同学们所接受了,顺理成章,此片段中的人文气息巧妙地映衬和支撑了以此为蓝本的语文训练功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它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学生在学习和积累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语言感悟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相比之下的《故》文,语言过于沉郁,感情抒发显得自我,学生难于体会。加之年代久远,其语言风格与现代社会有距离感,学生甚至不能顺畅地颂读。在此前提下,教参仍要求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而问题又过于琐碎,不能抓住文章的主干,起不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课堂教学显得不协调,老师与学生常常陷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近些年来劳动版语文教材尽管一版再版,但其变动方式是挤压式的、渗透式的,也有人说教材的选编要充分兼顾到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这种说法固然有其道理,但操作起来往往顾此失彼,协调起来很困难,所谓兼顾的结果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与其如此,倒不如步子索性再迈大一些。在不割断历史的前提下是不是考虑把一些当代作品诸如韩寒等的小说片段、高考作文的优秀篇什、文学品味较高的流行歌曲的歌词等收录在我们的新教材中。因为这些内容同学们耳熟能详与他们的生活更为贴近。
  回眸上世纪初,以文字革命为出发点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已成为现代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当年的文化先驱身体力行用迥异于前人的文学样式创造出新的汉语语言体系。毛泽东同志为“扫除一切害人虫而欣然命笔”,鲁迅先生更是将“引车卖浆者流”纳入其文中,在先哲们的努力下,中国文化从发黄的故纸堆中昂然迈出,中国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推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仍是不肯舍弃那些所谓的传统美文,那么用以进行人格塑造和人文浸润的语文教学将因此而显得毫无生机。毛泽东同志说:“文艺是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拿来也必将不能成为新文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更为贴近他们生活的形式使得我们的服务更到位呢?
  语文学习应拥抱生活,应融入时代,这样才能常讲常新。

推荐访问:如许 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