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凉山区制约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及对策] 农民收入

  摘要:炎方乡属冷凉山区,农业生产具有其特殊性,制约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较多,就是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措施,对同类型地区加快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民增收;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25-2
  沾益县炎方乡是一个典型的冷凉山区农业乡镇,海拔2060米,年平均气温12.6℃,年降雨量800~1100mm。长期以来全乡农民赖以发展的只有粮食、烤烟、林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出现下滑,收入增长率处于徘徊阶段。笔者多年工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分析制约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供参考。
  1 农民收入现状
  据统计,2011年全乡农村农牧副渔不变价产值6086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295万元,占54%;牧业产值2409万元,占39.6%,副业243万元,占4%,其他占2.4%。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0113.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393.3万元,占总收入的53.32%;牧业收入2261.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2.4%;实现人均纯收入2418元,比上年增315元,增14.9%。
  2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2.1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品没有竞争力
  据2011年统计全乡种植作物15.2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7.8万亩(其中大春播种面积5.57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1%;小春播种面积2.23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28.15%)。马铃薯播种面积2.1万亩,占大春播种面积的37.7%,实现总产50400吨,创产值1760万元。粮食生产大多停留在“解决温饱型”阶段,种植业处于“粮—经”二元结构状态,没有真正形成支柱产业。
  2.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全乡以旱地耕作为主,灌溉条件差,境内水库坝塘较少。由于该地区受年平均气温低、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限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低温、多霜冻、多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不断。
  2.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推广设备,人员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信息不畅、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2.4 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全乡每年生产大量的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由于没有在流通环节中注入信息要素,农户停留在自产自销的单打独斗的情况下,所以农产品打不进省外市场,供求关系受市场影响大,没有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来支撑和指导产品流通,抵御市场的风险和能力弱。
  2.5 规模化农产品基地没有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多年来,在过去的自产自销的状况下形成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部分农户市场意识、经济意识淡薄,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出现“多了卖不完,少了不够卖”的情况,小打小闹的传统经营思想与大市场条件下的大需求格格不入,因此,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在短时间内难于缓解。
  3 对策措施
  3.1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高种粮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种粮收入。首先,搞好规划布局,保证现有粮食播种面积7.95万亩不变的情况下,逐年增加粮食播种总面积,在种粮面积上给予保证;其次,引进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品种,如:近年引进试种成功的麒单七号、宣黄单四号、宣黄单六号、鲁单一号、曲辰五号等品种。推广先进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和节水栽培技术,如:玉米地膜覆盖——破膜按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做好粮食复合肥、优良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足额及时供应;三是做好产前规划,产中管理,产后服务的产业全程指导工作,做到适时播种,解决粮食生产中遇到的病虫害防治等问题。
  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旱时能灌,涝时能排,特别是在炎方这样水、热、气候条件相对不稳定的农业生产区域,应创造便利的水利条件,保证农作物在最佳节令内播种。其二是搞好农村道路建设,满足农忙时节生产运输工作的需要;三是积极引进项目,搞好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治理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单产;四是做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保证生产生活正常开展。
  3.3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按照乡党委政府提出的:“稳粮、强烟、兴畜、育花、扶归”的工作思路,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为载体,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桑则桑,调优品种,调强产业,调大规模,调特、调精产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农民从结构调整中增加收入。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3.1 优化烤烟种植布局,加快农民收入增长
  过去几年烤烟曾为农民增收立下大功,但随着国际标准化的普及和烟叶提质增效。现今的烤烟生产由抓产量变为抓质量,部分烟农所掌握的技术已经远不能适应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步伐。建议采用反租倒包等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规模化种植。由过去一户3~5亩的小生产,逐步过渡为一户几十亩、上百亩的连片种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标准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烟叶质量和种烟效益,把不种烟的农户吸收进来,搞劳务输出,同样可以带动农民增收。
  3.3.2 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推动农民收入增长
  由于土壤、气候、资源等状况,同样,可以变劣势为优势,把炎方乡的传统产业洋芋和苞谷等产业培育壮大。据2007年统计全乡共种植洋芋2.1万亩,占大春作物播种面积的37.8%,少则5~6亩,多则十几亩的规模种植,况且,经过农科人员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现已有合作88号、会—2号等薯形好,品质优,口感好,适宜加工的品种被群众接受并大面积推广种植。其次,现已在炎方进行了饲料专用型玉米示范种植,大春良种普及率达100%,其中如麒单七号、宣黄单四号、曲辰3号、曲辰五号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强、耐寒、产量高的优良品种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曲辰3号蛋白含量高上市后平均单价比一般玉米粒高0.2~0.3元。   因此充分发挥这优势把产业调强、规模调大、产品调特、名气调响,也是使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好途径。
  3.3.3 培育后续产业,延长产业生命线,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近几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培育,从2004年开始引进万寿菊产业进行小范围试种,均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在母官、松韶种植万寿菊1500亩,通过举办村级育苗现场会,大田移栽种植样板等方式使农户学习成套种植技术。当年两村共交鲜花382.8吨,创产值19.14万元,亩产值在1200~1500元。截止2012年,万寿菊和当归现已成为炎方乡农村致富的又一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逐步形成。
  3.3.4 发挥产区优势,高标准、严要求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
  根据炎方的区位优秀,要逐步把具有产业开发潜力的马铃薯、优质专用型玉米等产业进行合理规划,连片种植,大力推广普及适应国际标准化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早日立项和绿色农产品的认证,使粮食生产向高效、安全、优质、绿色方向迈进,生产大市场需要的产品。
  3.3.5 培育市场,加快流通
  把中介流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放在首位,改变过去就生产抓生产的格局。采用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建立批发市场,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用市场来引导生产。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一批中介组织和运销大户,把产品远销到沿海市场、东南亚和与云南接壤的东盟市场。
  3.4 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提高科技含量,推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3.4.1 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要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现代先进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引进、示范运用和推广力度,发挥专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通过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学习等方式加强农民技术教育和实用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要调整人才结构层次,改变现在的掌握常规技术的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少的现实,实现老、中、青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搭配。在总结典型经验的同时实现科技人员包村、包组、包户、包地块的运作机制,建立“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农户”和“生产+加工+营销”纵横联系的科技服务体系,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村的试点工作,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农科技术推广网络。
  3.4.2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安全监测服务
  作为农业推广体系,要承担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推广农产品产地标签制度。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目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所以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标准化的推广普及力度。
  3.5 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要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强化信息服务,借助现有的市、县农产品信息中心、珠江网站、移动农信通网络平台等方便快捷的产品信息交流平台的前提下建立县级局域网,乡镇信息站,村级和龙头企业信息点,逐步建立重点龙头企业信息网,实现与国内、国际联网,及时准确提供、供求价格等信息。借助信息网络拉订单、跑购销,从以产定销转到以销定产上来,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作者简介:李金定(1973-),女,汉族,本科学历,云南省沾益县炎方乡农科站农艺师,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推荐访问:较快 农民收入 制约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