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

  清朝乾嘉年间,今四川德阳市有两件鲜为人知的、有关祖国统一的重要史料:一是中江县人翰林学士孟邵巡治台湾,二是罗江县人翰林学士李鼎元出使琉球。两件史实,在嘉庆版《四川通志》《绵州志》及中江、罗江的多版《县志》上皆有记载。
  中江人孟邵,字鹭洲。乾隆二十五年(1760)翰林学士。孟邵巡治台湾史料,最早见于他写给纪昀(字晓岚)所编《阅微草堂笔记》稿和嘉庆二十二年版《四川通志·人物孟邵传》中。乾隆四十二年(1777),孟邵以兼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之差至台湾担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当时,荷兰、葡萄牙及日本商人在台湾进行鸦片等非法贸易,海盗横行抢掠。孟邵受命率领一批精兵谋士,依靠台湾府当地吏民,实施综合治理。主要措施是:加固和新增关卡隘堡,配备强壮士兵守护;建立沿山居民村落200余庄,将分散的居民集中居住,实行群防群治;建立民兵联防制度,实行户口注册登记,并从严管理流动人口,遇有海盗登陆时,急鸣海螺报警,群起自卫,此呼彼应,共同对敌;建设民防工程,改建台都北路界址,设立界碑、哨所,并在易守难攻的要衢与村庄四周挖筑深沟,开设专道,以防御与堵击海盗来袭;在隘堡、关卡、哨所及门寨等处,建立专职或兼职的兵丁持械(主要是大刀长矛)巡逻守卫警备,严密盘查形迹可疑的来往行人。此外,孟邵还教导台民垦地农耕、兴修水利等事业。
  历时半年多的综合治理,盗匪基本敛迹,流民大为减少,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孟邵治台回京后,受到嘉奖与晋升,至嘉庆元年(1796)迁光禄寺卿。嘉庆九年(1804),孟邵退休回川,又执教成都草堂书院11年,至嘉庆二十年(1815)病终,享寿81岁。
  罗江人李鼎元,字味堂、和叔,号墨庄。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改内阁中书。出使琉球是嘉庆四年(1799)史事。最早的原始记载,见于李调元(鼎元堂兄,翰林文学家)所著《梓里旧闻》(又称《罗江县志》)第九卷中。此后,《罗江县志》《绵州志》《四川通志》皆有记述,但均简略。10余年前,余阅1997年3月内蒙古出版的《影梅庵忆语》,其中沈复《浮生六记》之五《中山记历》,1.7万字,文言流畅,记述翔实,七言诗12首,可补德阳文史之缺略。
  沈复,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文学家。他记载,“嘉庆四年(1799)岁在己未,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于是,诏命翰林院修撰赵文楷充正使;内阁中书李鼎元,招聘幕宾(相当文秘)五人:沈复、王文浩、秦元钧、缪颂、杨华才。出使琉球时间,李鼎元自记与沈复所记大同小异,李鼎元记为:“己未(1799)八月十九日引见得旨”,“庚申(1800)二月出都,四月抵闽”,“五月七日自闽开洋,十二日抵中山。十月二十五日自中山开洋,十一月朔日归闽。去、来皆六日”。沈复记为:“使船二艘,共约五百三十人。五月朔日登舟。”“初九日卯刻,见彭家山。列三峰,东高而西下。申刻,见钓鱼台三峰离立,如笔架,皆石骨(此为钓鱼岛)。”“十二日辰刻,过马齿山……取那霸港,回望见迎封船在后,共相庆幸。午刻,登岸,倾国人士,聚观于路。世孙率百官迎诏如仪。世孙年十七,白皙而丰颐,仪度雍容。善书,颇得松雪笔意。”
  李鼎元十一月初一到达福建泉州。回京复命后,升职宗人府主事,旋改兵部主事。嘉庆十七年(1812)病逝,享年64岁。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钓鱼岛古今皆在我国领海之中,为数百年前我国册封琉球国王必经海域。

推荐访问:钓鱼岛 追溯 自古 中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