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遗产与大运河保护:北京大运河保护遗产

[摘 要]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应建立在对其性质、价值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安徽段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必须先开展资源调查,弄清家底,然后进行科学研究,并从整体上编制保护规划,努力延续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原真性。[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安徽段隋唐大运河21世纪初,随着“申遗”、“南水北调”等热点问题,中国大运河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并且,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保护也成为国内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本文着重以安徽段隋唐大运河为例,探讨如何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大运河进行保护。一、什么是线性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或村庄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1)。二、大运河遗产的性质、价值和特征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运河,不仅直接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重要水上航运通道,还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等多种效益,更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关于大运河遗产的性质问题,单霁翔认为,“大运河遗产是大型线性、系列文化遗产,同时具有文化景观的性质。”(2)本文也认同从文化线路理论的角度来定义大运河遗产。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伟大工程创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一)文化价值大运河遗产,作为一种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其价值属于“文化”范畴,这其中包括了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价值。(二)政治功能大运河遗产是维护中国封建时代大一统江山的生命线,它的产生和发展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它还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联系,是中国文化的“认同之路”(3)。(三)经济价值大运河遗产作为文化线路,相对于单体遗产而言,其经济功能更加显著。正确发挥其经济功能不仅对大运河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益,也使运河遗产的保护资金有了部分保障,有利于实现大运河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教育功能大运河遗产不仅能在认识层面,更能在精神层面上教育广大民众。在普及大型现象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激发人们对遗产的兴趣和增强遗产保护意识。其次,大运河遗产具有以下特征:1.运河遗产具有整体性。它是自然与人文遗产的结合,古代、近代以及当代遗产的结合,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结合,静态与动态遗产的结合,典型与非典型遗产的结合,点、线、面的结合。2.运河遗产是一个遗产体系。它涉及的遗产类型丰富,除了运河河道本体外,还有如衙署、码头、蓄水库等附属设施,因河而兴起的历史城镇、街区,以及运河周边的环境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3.运河遗产是活态遗产。单霁翔认为,大运河区别于一般遗产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它仍在使用当中,它最初的基本功能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因此被称之为“活态遗产”(4)。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大运河已不再发挥往日的巨大作用,并且经过历史的风蚀,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已很少保存下来了。如何在发展经济,求得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护好运河遗产,是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三、大运河遗产(安徽段)概况安徽段隋唐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济渠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全长650公里,新开河道400公里,通漕约500年。通济渠隋、唐、宋三代一直沿用,唐宋时期称为汴河,疏浚工程不断,入南宋后十余年由于战乱频仍、黄水泛滥、疏于维护等原因而荒废。安徽省境内隋唐大运河总长180多公里,主要沿今泗(县)永(城)公路(303省道)分布,呈西北东南向走势,自河南流经淮北、宿州两市三县一区。西起淮北市濉溪县,经宿州市埇桥区、埇西乡、灵璧县县城、虞姬乡、泗县长沟镇、三湾乡、泗县县城、徐贺乡、草庙镇、小渠乡进入江苏省泗洪县境内。安徽省境内隋唐大运河流经线路地势平缓,沿线跨过很多自然河流,自古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隋唐大运河开通后,大运河沿线城镇迅速兴起和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史料常见的有唐代的“柳孜镇”、“宿州(埇桥)”和宋代的“张氏园”和“蕲泽镇”等。当年这些城镇既是漕运中转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又是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大运河沿线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四、大运河遗产(安徽段)的保护措施针对大运河遗产的特征和安徽段隋唐大运河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一)进行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考古调查、科学勘察、资料梳理,把握线性遗产的关键区、脆弱区以及重要节点,找准统一连续的基底背景,形成对线性遗产自然框架全面完整的认识,了解遗产本体的生存状况,深入挖掘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5)。根据安徽省文物局《大运河安徽段保护和申遗工作情况汇报》,安徽省大运河保护规划遗产点共有18处:1.大运河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点:百善大沟大运河断面和一段故道河床老街、宿州东与灵璧县大店镇之间的隋堤、新濉河与大运河交叉点以西25公里大运河故道等。2.大运河聚落遗产点:四铺镇(蕲泽镇)运粮城、泗县十里长街、宿州西关大街和大(小)河南街等。3.大运河本体或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点:柳孜大运河石构建筑(码头)遗存(6)(1999年考古发掘,现为国保单位)、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保存和展览大运河出土文物、沉船等数万件)、张氏园旧址(园内至今尚存有巨大石景一尊)、埇桥遗存、木牌坊(埇上嘉苑遗址)大运河码头遗存(2007年发掘,位于宿州老城区内)等。 4.大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大运河故道与唐河交叉点、大运河故道与新濉河交叉点等(7)。(二)“化零为整”,实施整体性保护战略大运河遗产的特征之一就是整体性,它包含了多层次的遗产类型,体现了线性遗产“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价值”的特点。在弄清家底、确定遗产范围的情况下,要重点把握遗产的关键区和重要节点,以点带线,注意跨区域协调,制定整体性的保护战略。同时,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还需将运河遗产廊道整体分解成若干单独的遗产实体,根据每个遗产实体的特性分别进行研究和保护。安徽省境内的运河本体及相关附属设施、运河故道以及沿线城镇等都是运河遗产的重要节点。做好柳孜码头遗址、宿州木牌坊大运河码头遗存、灵璧县张氏园遗址等与隋唐运河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或是因运河而生的重要遗址的保护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在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战略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保护和恢复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既要尊重历史机理,又要与现今周围建筑和景观的形式相一致(8)。(三)建立全面的监测系统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工作离不开日常监测。可以在运河沿线设立遗产观察站,并且各站点之间要随时做到信息交流和共享。安徽段大运河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从整体上对其进行保护,确保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原真性,做好运河遗产的展示和阐述,吸引沿线社区公众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对于整个大运河遗产的规划和保护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注释:(1)(2)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南方文物,2006,(3)。(3)阮仪三,丁援.价值评估、文化线路和大运河保护.中国名城,2008,(1)。(4)单霁翔.“活态遗产”:大运河保护创新论.中国名城,2008,(2)。(5)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南方文物,2006,(3)。(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7)2009年9月中国扬州·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安徽省文物局所做《大运河安徽段保护和申遗工作情况汇报》。(8)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南方文物,2006,(3)。参考文献:[1]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3).[2]阮仪三,丁援.价值评估、文化线路和大运河保护[J].中国名城,2008,(1).[3]单霁翔.“活态遗产”:大运河保护创新论[J].中国名城,2008,(2)。[5]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安徽省文物局.大运河安徽段保护和申遗工作情况汇报,http://chinagrandcanal.com/09ybh/view.asp?id=986.作者简介:刘娟(1989-),女,汉族,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管理。

推荐访问:大运河 线性 遗产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