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创造价值(下)】 创造价值的六种方式

  在交换中,由于每次成交都有价值的提升,都有财富的创造,所以全社会的财富得以不断增加。  在前面,我们从逻辑上说明了交换能够创造财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更多的经济生活细节,即从“物尽其用”的角度来解释交换如何创造价值。
  所谓物尽其用,意思是说物也可能没有尽其用,或者被糟蹋了。同样的一件物有多种用途。交换能够逐步提高物的用场,每提高一步,它的价值得到提升,价值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反过来讲,如果一物不是通过市场交换决定其用途,而是计划决定它的用途,就很可能被糟蹋地使用了。
  前面香蕉换苹果的例子已经表明,同样的一件商品,在不同的人手里其价值是不同的。凡是能够成交的交换,必定是对同一种商品卖方认定的价值低,买方认定的价值高。
  我们都有讨价还价的经验。这是一个博弈过程,买方想压价,卖方想提价。同时买卖双方又各自有一个自己的价格底线。卖方的底线价可以说就是他的成本价,再低就要赔本了。买方也有一个底线价,这是他对商品估价的高限,再高他不会同意成交。只要不高于这个底线,他会愿意成交,但是希望越低越好。
  在市场经济中,交换由双方的底线价决定能否成交。其好处就是防止浪费,使物尽其用。如果没有价格,互相免费服务,就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在路边摆了一个小摊,免费给人理发。这种免费服务的方式是不是可以推广,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关系?譬如农民免费提供粮食,工人免费给大家织布等等。它不同于市场经济,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中的许多毛病。这就是计划经济(在那儿价格不起决定买卖是否能做成的作用,只是记账之用)。免费理发和收费理发的区别,在于前来理发的人,认不认为这次理发是很必需的。如果是免费理发,可能他上个星期刚刚理过发,因为是免费理发,所以尽管头发不长,也来再理一次。如果是收费理发,就会等头发长了以后再理。理发虽然可以免费,但是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消费者认定这次理发的价值高于成本时,才没有浪费理发的服务。所以消费者应该为理发付费。
  在交换中,由于每次成交都有价值的提升,都有财富的创造,所以全社会的财富得以不断增加。从最简单的理发、买面包,一直到最复杂的企业的交换都一样,都有财富的创造。企业间的整体交换就是所谓并购(简称M&A,merge and acquisition)。一个企业,包括他的场地、机器设备、工艺流程、人员、营销渠道等等,一股脑儿卖出去。卖出的价格取决于企业的赢利能力,大约为年利润的十几倍。亏损的企业是卖不出钱的,除非把它拆了当废品卖。原来企业的老板认定企业的价值比较低,而新的老板认定的价值比较高,这个买卖就能够做成。为什么新旧老板对同一个企业认定的价格不同?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同,约束条件不同。原来的老板做不到的一些事新老板能够做到。比如新老板能融资,或者有新技术,或者有特殊的营销渠道等。一个成功的并购能够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社会因企业的并购而扩大了财富生产,经济实力得以加强。对社会有好处。这也是物尽其用的一例。
  对中间产品的分配,用价格来区分能够做到物尽其用。比如航空运输既安全又快速,是一种最高级的运输方式。但是拿它来运煤炭是不合适的。如何将煤炭从待运商品中区分出来?就是靠价格。航空运输的价格很高,自然把煤炭排除在外。当然,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也没有用航空来运煤炭。但是航空能不能运衣服?这就难说了。对于高档服装,用航空运未尝不可。但是什么样的服装算高档?还是不清楚。有了价格事情就好办了。让货主自己去核算,赔钱的事他不会干。类似的,电力也有许多用途,可以照明,开火车,制造化肥,开计算机等等。哪些用途是合理的,是物尽其用了,也是用价格来区分。还有水,其用途更多,也要用价格使其物尽其用。
  但是对于最终消费品,用价格来实现物尽其用就有问题了。价格高,可以排除那些出不起高价的人。可是他们未必就不是最迫切需要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收入低,付不起高价,就被排除了。如果大家的收入都一样,用价格区分需要的迫切性,这是非常合理的。可是人们的收入是不同的。改革以前,住房分配采用福利分房的办法。为了做到公平,有一套打分办法,用以评定各人对住房需要的迫切性。分数按照工龄、级别、家庭人口、现有住房的面积而定。但是打分远不能正确而全面反映实际情况,争论仍然非常多。由于分配不公,甚至有因此而怄气自杀的。住房商品化以后,住房的分配靠市场,再也没有分房的争论。谁迫切需要,就拿钱来买。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可是人跟人收入不同,穷人收入低,虽然他非常迫切需要房子,但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只好放弃。显然这样是不公平的。这就是市场经济最大的缺点。这个缺点至今没有克服的办法,只能修修补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什么是消费品的最优分配方案,是一个始终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分配保持适当的差距是有必要的。吃大锅饭是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寻求一个适当的差距是困难的。因为什么是适当,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关于公平的问题我们以后再专门谈。
  一个国家是如何富起来的?就是大家交换,在交换中生财。并不一定要有外来的投资,或者要赚外国人的钱。国家的内部交换就能使国家致富。在交换中我赚你的钱,你赚我的钱,国家的财富就不断地增加。我赚你的钱,并不是你就损失了什么。你把钱给了我,但是你得到了商品或服务,所以你赚我也赚。如果一笔买卖可以和外国人做,也可以和中国人做。我们应该选择和中国人做。因为交换的双方都在中国,交换所创造的财富都留在中国。如果和外国人做,交换所创造的财富有一部分就留在了国外。非要赚外国人的钱才能致富,是一个很普遍的错误观点。美国之所以富,并不是它老是跟外国人做生意,而是国内的交换非常发达。一个地方想要富起来,往往忽视了本地内部交换生财的机会,把眼睛盯住外面。当然,有外面的人来做生意,有交换的增加肯定是好事,但是更多的交换是当地的交换。对外来的交换给予优惠,而忽视本地的交换,不改善当地的商业环境,就丢失了许多财富创造的机会。
  从动态来看,交换还发展了分工,更提高了社会的生产能力。在没有交换的社会里,家庭所消费的都是它自己生产的,它自己生产的都是为自己消费的。既不求人,也没有别人有求于它。这时候每个家庭的生产活动都大同小异。待有了社会分工,产生了所谓的职业,每人有选择职业的机会,去干他喜欢的事业。于是家庭和家庭之间发生了千差万别,在所从事的业务上,在收入上,在活动的范围上,接触的人和物上,都非常不同。每个人都能用他所擅长的专业去交换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很少有人会造计算机,但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使用计算机;很少有人会造飞机,但是大家都可以坐飞机。由于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专业知识,人类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一个球星身价可达几千万,这是由于交换的结果。如果没有交换,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交换使个人有发挥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价值。交换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福利,善莫大焉。但是也产生而且扩大了贫富差距。
  强调劳动的人说,劳动把猿猴变成了人。意思是猿人脱离动物的原因是由于学会了劳动。但是很难说猴子寻找食物就不是劳动。也有人说,使用工具是人不同于猴的原因。但是近来的动物学家发现猴子也会使用工具,比如用一根长杆子去够树上的香蕉。但是可肯定地说,猴子不会交换,猴子没有价值观,不会判断各物之间的相对价值,更不会由此去寻找交换的机会,判断交换是否对自己有利。
  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更重要的分界点是人有道德观。道德观是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的反复博弈而形成的共同秩序。可以说:道德和正义是人类社会几万年博弈的最优解。大家守规矩,有道德,有利于大家。但总有个别人破坏规矩而得利,大家跟着他学,规矩就被破坏了。但是没有规矩不利于一切人,大家又回到共同的规矩来,如此反复,几万年后才有了人类相对牢固的道德观。这个过程至今没有结束,还会有人破坏它,也有少数人跟着学,但是社会上多数人能够坚持道德守则,不为所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关系。不同的国家或社会在道德观发展的水平上是有区别的。十几个人排队,有个别人不守规矩,加塞,其余的人未必会跟着学,还能坚持排队。但是如果有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加塞,其余的人能不能坚持就是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型,能说明道德的形成和崩溃。
  【重要结论】
  1.交换双方的底线价格决定能否成交。其原因是防止浪费,使物尽其用。如果没有价格,互相免费服务,将造成资源浪费。
  2.所谓并购就是企业产权的交换。一个成功的并购能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扩大社会财富生产。
  3.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交换能让人致富,并非一定要赚外国或外地人的钱才能致富。
  4.由于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专业知识,人类社会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这是交换的结果。

推荐访问:创造价值 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