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角色还给学生】

  【摘 要】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主要方式为情感交流;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关键词】角色 主角 主动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要善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适时放弃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同时也提倡和学生换一下角色,让学生上台做老师。如在“辩论赛”和“一题多解”时就可用这种方式。这样的角色转换,让课堂气氛更融洽,让学生的学习更投入,学习的效果也更好。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要做到学生为主角,教师为配角,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智力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是学习的主体所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和谐发展”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人也只有在乐观快乐的情感中,智慧和才华才会充分发挥出来,我们教师在自己的平时教学中,要始终设法求变,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轻松、乐观、快乐起来,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快乐的生活,所以学习本身应该是快乐的,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智力劳动。要想达到使学习变成快乐的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过去学生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需要和问题,把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作为切入点,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及世界观,让学生始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者。
  如何让学生始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者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讨。
  一.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指在情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上流露出来,为学生所察觉。感受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中表现出来,为教师心神领会。彼此情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形成情感回路。
  二.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靠近;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三.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例如高中数学教材的主编寄语,可以让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数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学习数学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让学生编拟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示,编拟出一道数学应用问题。这一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练习过程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真谛──将数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之中,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数学是根据人类自身的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反过来它是人类对客观
  世界的认识、发展、完善自身的思想。
  五.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把教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破解素质教育的密码MS-EEPO新基本功》.

推荐访问:还给 角色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