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高校新闻宣传应急机制的实施 英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的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等,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若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事态扩大,危害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因此,必须建立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以妥善处理各类事件,把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01-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些高校抓住机遇,勇于进取、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各地纷纷建立大学城,给高校发展带来一片繁荣。但在高校繁荣的背后,学生、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导致高校突发性事件频发,诸如学校食物中毒、发生火灾、重大疾病、学生自杀、群体斗殴、交通意外及犯罪侵害、学潮事件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的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等,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若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事态扩大,危害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建立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把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高校健康稳定的快速。
  一、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研究概述
  (一)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性事件有很多种定义。荷兰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从整个社会系统角度定义突发性事件,他认为,突发事件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政策的事件。我国学者认为,突发事件是指偏离社会正常轨道、违反自然过程,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危及社会和人身安全的事件。高校突发性事件是指由于社会变革、突发事件影响或是学校在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而引起的部分学生群体聚集的维护权益、抗议示威和一些“过火”行为[1]。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笔者认为,高校突发性事件是指在不可预测的情况下,发生在高校校区内或外可能给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学校财产带来危害,甚至带来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含义
  应急从词义解释有三层含义。一是应付急需,应付紧急情况。二是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有时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三是对于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抗旱救灾、应急避难等等。机制(mechanism)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2]。笔者认为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是指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为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立即采取各种紧急措施,而建立的各专项报告机制、事件定性、应急指挥、善后工作等工作机制。
  (三)高校突发性事件类型及级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高校突发性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类。
  1.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类型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原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高校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原因引起的未经许可的各类游行、示威、静坐等事件。
  另外,根据突发事件范围和区域,可以分为高校领域内部突发性事件和外部的突发性事件。高校内部的突发性事件是指主要发生在高校系统内,事件的主体主要是师生、或者给学生造成身心健康或学校财产造成危害的事件。如未经许可的高校师生游行、示威、静坐等事件。高校外部的突发性事件是指社会公共突发性事件,也会影响到学校及学生。如地震、海啸、特大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类事件。
  2.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级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二、高校突发性事件特征及原因
  高校突发性事件除具有突发性事件的共性特征,如突发性、危害性、扩散性等,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如群体性、对抗性、隐蔽性等特征[3]。
  (一)高校突发性事件特征
  1.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突发性
  突发性是指人们难以预测事件发生的时间、规模、态势和影响深度,这是突发性事件本质特征。但是,这并不是说突发性事件是纯粹的偶然事件或者意外事件。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再突然,也有其发生诱因,事件发生的前兆。也就是说,通过对高校突发性事件认真研究,是可以发现其规律,可以减少其发生的几率或者避免其发生。
  2.高校突发性事件的扩散性
  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本事具有负面性,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类信息传播得非常快,具有扩散性。高校是青年学生集聚区,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易于聚众观看、积极谈论甚至直接参与突发性事件。高校师生作为高素质、高知识的群体,更易成为社会、媒体和政府的关注的焦点。这些更加剧了突发性事件的扩散。   3.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对学生的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甚至会涉及学生生命,这些负面的信息经过流传对学校声誉上的不良影响, 危害高校的发展。
  高校突发性事件除具有上述特征,还具有个性特征。如社会安全类事件还具有群体性、对抗性、隐蔽性特征。
  (1)群体性特征。这类突发性事件一般都是经过组织精心策划,进行广泛的动员宣传,所以参与的师生众多,特别是因一些重大问题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处于表达某种意愿,参与的师生更多,少则数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万人。
  (2)对抗性特征。对抗性特征是指这类事件,参与的师生多是因为对社会某种现象的不满或者反对,有组织聚集起来,向社会某机关、部门表达自己的意愿,因而具有明显的对抗性。
  (3)隐蔽性特征。隐蔽性特征是指这类事件的组织者在事件发生前进行策划、动员都是秘密进行的。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更加隐蔽地散播一些虚假信息,造谣中伤我国某些政策,所有的活动具有隐蔽性。
  (二)高校突发性事件频发的原因
  高校突发性事件一般由以下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
  1.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
  西方某些势力仍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仍不能接受中国快速崛起的现实,采用各种方式策反中国。具体表现为:一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上的宣传灌输,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中国;二是粗暴干涉我国主权,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三是国内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互联网进行反社会、反政府的政治宣传和伪科学的宣传,煽动群众围攻国家机关,扰乱社会秩序。这些都容易使涉世不深、不明真相的学生受到蛊惑,盲目参加这些事件。
  2.高校管理体制滞后
  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纷纷扩建校舍,扩大招生规模。可是高校管理制度及管理制的水平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管理理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够,不能做到以生为本;尤其在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参与力量不足且主体单一,未形成高校大社区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综合协调能力弱。
  3.学生本身安全意识不足,应急能力匮乏
  当前大学生多是“90后”,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受到宠爱,缺乏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遇到地震、特大暴风雨等突发性事件时,自救能力不足。青年大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他们大部分人还正处在学习、思考、探索和成长的过程中,意志力不够坚强,自控能力较差,一旦周围发生闹事事件,他们就可能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卷入。
  4.信息时代的信息难于控制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的信息管理的一些难题。例如,学校对校园网监管不严,对网上炒作的焦点问题、出现的负面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封堵、清理、清除,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在互联网上串联、炒作,导致学生上街游行的突发事件。还有西方的反华势力利用互联网、校园贴吧、QQ群等各种渠道发送有害信息进行渗透和煽动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校园网进行煽动、破坏、炒作,蓄意扩大事态,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5.社会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等
  市场经济活跃的经济市场,校园周边娱乐性经营活动、饮食、旅居,导致大量社会人员与高校学生频繁接触,他们相互容易发生冲突,都属于易冲动型社会群体。高校的内部管理不够完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增多,伴之而来的是办学条件趋紧,管理难度增大。
  三、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高校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或妥善处理,会导致事态的扩大,给高校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而审查则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安和恐慌,破坏社会的稳定。所以,控制突发性事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或妥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1.应急预案
  高校应当根据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总应急预案制定专项应急预案,例如,《地震应急预案》、《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恐怖防范和应急处置专项预案》等。对每一类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响应程序,责任至人,并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建立专家数据库及每位师生的应急人员联系数据库。
  2.报告机制
  高校为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应当建立广泛的、快速的报告机制。值班人员在计算机上录入详细情况,根据事件性质选择最相近的应急预案方案,启动预案执行按钮。现场人员还可以通过手机拍摄现场相片并以彩信形式发送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选取部分相片发布给指挥人员。报告人要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刻,将事件详细情况报告指挥中心,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要素。
  3.事件定性
  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后,若为重大事件,系统首先通知值班校领导。校领导应当立即组织专家,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研究并迅速做出判断,对事件进行准确定级,并通知指挥中心采用何种应对措施,决定是否要启动警报通知功能告知全校师生,根据事件的级别及影响确定是否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4.应急指挥
  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成立“突发性事件指挥中心”。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时时监控事态的发展,每小时向事件指挥中心报告情况。突发性事件由该中心统一指挥,按预案发布指令给应急人员,如学院领导、辅导员、校保卫处干警、学生会干事、各班班长。在指令中明确指定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并要求一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亲自到现场指挥。少数非预见的突发事件,可选择最相近的应急预案代替。
  5.善后工作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及时组织和协调校长办公室、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后勤保障部门等有关部门恢复教学秩序。受突发事件影响高校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提出请求。上一级应当根据受影响高校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其他单位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援。
  参考文献:
  [1] 孙兰英.论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教育机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20.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6884.htm.
  [3] 张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136-137.
  [责任编辑 柯 黎]

推荐访问:突发性 事件应急 机制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