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6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31
  一、内容介绍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一节内容是第六章的重点,为后面溶解度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探究。三个实验分开做,及时交流,评价,效果更好。在实验设计方面注重控制变量法的引导。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学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得到了强化。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通过实验观察及交流讨论,能总结、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4.进一步练习用量筒量液体、振荡试管、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等实验操作技能。
  5.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6.培养谦虚、合作、求真、求实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互间的转换条件。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要求学会用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要求知识的四个维度能在课堂上融合。对概念的理解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因而本节课不是直接讲解概念,而是通过实验来诠释概念,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本身,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概念的教学不仅只有概念本身,经过仔细的逻辑思考,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使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引入非常自然。
  本节课的实验很多,如何进行实验设计?需不需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怎样改进实验?怎样解析实验?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课堂实验实际上是基于对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的认识。要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地位,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推荐访问:课时 反思 物质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