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点化在课堂: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的学科,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奥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点滴积累。然而这些知识又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去点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与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 新课导入精心设计,导得省时高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往往在课前几分钟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精心设计导言,设置一些问题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创设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即要求学生课外查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背景资料、作者简介、名人逸事及风格相近或相反的诗文等,在课前进行演讲。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使全体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只需三五句话进行评价或点拨,就可顺势进入主题。
  二 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境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的教学应重视体验性原则,应从日常生活情境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节的感染,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从接近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中体会到的乐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启迪学生思考
  1.创建“各抒己见”的言论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对每个问题的真实想法,也许,从这些想法中,我就能会找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的感受是,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只要你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你就是最棒的”的言论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回答以积极的评价,始终能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切不可在学生回答得不清楚或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时,就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回答。从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2.创建“不懂就问”的言论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发现,初中学生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强,因而上课提问积极。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出现思想顾虑,担心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而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造成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积极的提问氛围,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在这种舆论的导向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大家都以自己能提出问题得到老师同学的欣赏而对学习更自信了。
  3.创建“相互质疑”的课堂氛围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其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尤为重要。学生好胜心理强,教师如能在学生有良好的提问意识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的质疑能力,将会更有效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这无疑说明了教师在对孩子讲话时应该慎重,特别是上课时评价孩子的行为、发言所说的语言。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听到最多的评价语言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有些孩子听惯了老师的这些表扬语言,所以当老师对他说这样的话时已经无动于衷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反复多次体验成功的情感,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古今中外的名著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一代一代的人。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根据名著去提高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读、说、写的能力。
  1.在全班学生读过某种共同的读物后,组织学生复述读过的书籍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这样在让学生接受名著的精神熏陶之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精彩场面和优美的诗歌的背诵,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培养他们写作能力
  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内容可包括下列项目:①名著的书名、作者以及看书的时间。②主要人物或事件(主要内容)。③自己最喜欢的人或事,或书中的某一场面。④书中的优美词句(多种修辞的句子、代表性的句子等)。⑤看书后的心得、体会(读后感想)。
  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方法可采用:①分析名著中某一人物。②体会名著语言的运用。③学习名著中情节结构的安排。④探讨名著写作的手法。(5)仿写名著。⑥续写名著。⑦评论名著。
  总之,课堂需要师生共同构建,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努力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适时点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推荐访问:点化 课外 语文学习 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