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诞生与发展]小米扫地机器人怎么用

  Robot机器人这一概念已经存在了90多年,机器人的诞生也有半个世纪了。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的深入,机器人形色多样,应用宽泛,那么机器人究竟能不能超越人呢?  我要使机器人擦地板,做饭,洗刷我的汽车和检查安全。
  ——英格伯格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其科幻小说《罗萨姆万能机器人公司》剧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机器人(robot)这个词。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卡雷尔·恰佩克创造出了robot这个词。它反映着人类希望制造出像人一样会思考、有劳动的机器代替自己工作的愿望。但在当时,机器人一词仅具有科幻意义,真正使机器人成为现实是20世纪工业机器人出现以后。
  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会抽烟,但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很远。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它原本只是科幻小说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20世纪50年代是机器人的萌芽期。1954年,美国电子学家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获得了“可编程序机械手”专利,这是一种像人手臂的机械手,它按程序进行工作,这种程序可以根据不同工作需要来编制,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由此,热衷于机器人研究的物理学家英格伯格想到,如能制造出这种机器:可像人一样学习别人干活的动作,之后便能自动重复操作。于是,1958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真正实用的工业机器人。随后,他们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尤尼梅逊(Unimation)公司,并将第一批机器人称为“尤尼梅物”(Unimate),意思是“万能自动”,英格伯格因此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20世纪60年代,随着传感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进入成长期,机器人开始向实用化发展,并被用于焊接和喷涂作业。1962年,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与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进入实用化时代。1978年,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20世纪80年代,机器人发展成为具有各种移动机构、通过传感器控制的机器。工业机器人进入普及时代,开始在汽车、电子等行业大量使用,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满足人们个性化的要求,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趋于小批量、多品种。
  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机器人生产与需求进入了高潮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但其定义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统一意见。原因之一在于它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是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
  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说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
  目前,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按其发展过程机器人可分为:
  第一代,示教再现型机器人——Unimate和Verstran这两种最早的工业机器人是其典型代表。它由人操纵机械手做一遍应当完成的动作或通过控制器发出指令让机械手臂动作,在动作过程中机器人自动将这一过程存入记忆装置。当机器人工作时,能再现人教给它的动作,并能自动重复执行。这类机器人不具有外界信息的反馈能力,很难适应环境变化。
  第二代,有感觉的机器人——它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感知能力,并具有听觉、视觉、触觉等功能。工作时,它根据感觉器官传感器获得的信息,灵活调整工作状态,保证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完成工作。比如,有触觉的机械手可轻松自如抓取鸡蛋,具有嗅觉的机器人能分辨出不同的饮料和酒类。
  第三代,具有智能的机器人——它是靠人工智能技术决策行动的机器人,根据感觉到的信息,进行独立思维、识别、推理,并作出判断和决策,不用人的参与就可以完成一些复杂工作。目前,智能机器人已在许多方面具有人类的特点,随着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将越来越接近人类。

推荐访问:机器人 诞生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