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的历史教师必须提升创造力]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

  提起历史,您可能想到的是堆砌年代、数字、概念的枯燥无味,但我想告诉你,历史也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您可能想到的是战争的硝烟弥漫和累累白骨,但我要告诉你,历史也有锦绣山河与民族融合;您也可能想到的是一位之乎者也的年迈长者,但我要告诉你,也有我这样的阳光女教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崭新的课程理念如潮水般冲刷着每一位教师的头脑,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这场改革大潮中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已经开始将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行动,并在教学行为、素质的层面上接受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而事实上,我们对新课程的所思所为远比新课程的文本更为丰富、形象、具体和复杂。通过学习,身心融于课改之中,情感得到了陶冶,心灵得到了升华,头脑豁然开朗。如何在新课程下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充实自己,用扎实的实践锻炼来提高自己,争做课改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呢?用时尚的语言回答就是,课改三十六计,看我七十二变。用踏实的语言告诉大家就是,一定要做一名有创造力的历史教师。那么,如何拥有创造力?笔者浅谈拙见,以求诸同行。
  一、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并重新整合,自创新鲜教学法
  大家都知道,人是通过感觉器官的刺激获得知识的,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行交叉刺激,使他们能够耳闻目睹、口诵心惟、读读写写、讲讲练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动活泼地接受新知。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些教学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这个方法有三个层次的理解,我归纳为三个学说,其间我们的角色在不断变换。
  1. 棋盘说。这是对历史最宏观的描述,横向与纵向的史实交织形成如围棋棋盘,纵向求渊,横向求博。我们的角色就是棋手,考试是考点,就是对手的棋子,如何在这场对弈中技高一筹,稳操胜券,那就看我们对棋盘的理解运用和整体布局了。
  2. 渔网说。我们将工作由下棋变为织网,角色由棋手变为渔民,我觉得学历史就象编织美丽的渔网,这需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编好,收获的是学生的欣赏和崇敬。学生编好,打捞的是理想和志向。
  3. 项链说。我经常跟学生讲,学历史就如同手工作坊,我们就是一名手工工匠,任务就是用线串珠子。“线”就是历史教材中的条条线索,“珠子”就是散落在教材中的零散的知识点,经过日积月累,精心雕琢,就会形成一条条精美的“项链”,戴上这样的项链进考场,就会感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总之,三个学说的共性就是要将平面历史梳理成知识串、知识链。
  (二)历史教学的“点面交叉法”
  我用四句话概括就是:“以点带面找坐标,热点焦点别忘捎,不做桶水做眼泉,教学相长再提高。”
  “点”就是历史纵向与横向的交叉点,即坐标。课堂上我可以抓住一个点谈古论今,谈今论古,谈中国、论外国,谈外国、论中国。比如,我们可以从近代的通商口岸讲到今天的经济特区;可从今天的一国两制讲到古代的“藩汉分治”;可以从隋唐文化讲到日本的大化改新;可以从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讲到中国的宏观调控。
  大家都知道,当今社会有许多热点和焦点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学生既感兴趣又有许多迷惑。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帮学生分析、思考一下,也许有人认为离题太远,我觉得这正符合历史“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比如,新闻联播中经常提到的“中东和平进程”的问题,教师可以从犹太人的苦难、几次中东战争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还有类似的印巴冲突、联合国、克什米尔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们教育界有句名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而在新课改下“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我们的口号是教师要做“一眼泉”。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这眼涓涓细流汩汩向前、永不停息呢?没有捷径,没有窍门,没有秘诀,只能加强自己知识的积累。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章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
  (三)历史课的“现实生活法”
  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教师形象生动地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就使历史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李大钊先生曾说:“历史是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看来,按照李先生的观点,历史确实还是东西,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是活的东西。既然,历史源于生活,我们就无法割裂它与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种类型:
  体育比赛型。例如,在讲授《北洋军阀的统治》一课时,我说这节课就像是袁世凯和孙中山的一场拳击比赛,双方斗争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袁世凯出拳,政治上独裁,“冷衙门”、“热衙门”。孙中山接招:改组国民党,以议会斗争方式反击。第二回合: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掀起二次革命。第三回合: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掀起护国运动。
  通过“三个回合”的讲述,学生不难透过斗争的现象看出,二者斗争的实质就是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的斗争。这样学生既清楚地掌握了斗争的过程,又容易理解斗争的实质。
  大专辩论型。在近代史中要讲到几次论战。如,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把它设计成大专辩论的场景,有正反双方、辩论内容、辩论结果等,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了新知。
  超女PK型。超级女声火爆全国,PK一词随之流行。历史教学中经常会讲到新旧社会的更替和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两种社会力量的争斗,用PK一词来形容二者的对决,理解起来轻而易举,同时指出PK的根本在于实力。   汉堡包型。历史事件中有一些记忆内容都是三条,而且都是中间的一条是核心,如维新派同顽固派、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内容都是三个要不要;还有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民生等,如果我们把这些看成是汉堡包记忆起来可方便多了,而且还知道核心就是中间的“鸡肉饼”。
  二、教师要尽量铺展历史这张大网,注重学科内部,兼及其它学科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高考绝大多数地区实行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的文综试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地将历史与地理的地形、地貌、地图、方位相结合,将历史与政治的原理、概念、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那么,我们是否想过进一步将历史与其它学科相连系呢?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历史与很多科目都有相通之处。如,语文学科的阅读分析能力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和总结归纳史料;物理学科的受力分析可帮助我们理解某一社会力量与其他势力的关系。比如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时就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即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化学科的催化剂一词成为历史事件中推动力量的主要代名词;在讲《美国内战》一节课时,正好英语课文中有《林肯》一文,在讲课前我将这篇英文给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若干双崇拜而惊讶的眼神注视着你:历史课堂也有英语的一席之地!结果真的起到了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学生既加深了这篇英语课文的印象,又激发了对历史课的浓厚兴趣。再说历史与数学,乍一看,它二者似乎毫不相干,可是我觉得利用数学的某些概念和图例对历史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我喜欢历史课堂的丰富多彩,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上历史课有语文课的渊博,有数学课的逻辑,有英语课的风情,有音乐课的愉悦,有美术课的熏陶,有体育课的兴奋。
  三、教师要尽量运用灵动的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之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而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我认为,历史教学语言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准确科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自然流畅、充满情感色彩、富有时代气息。历史教师运用这样的教学语言,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教师,教学时能够深入浅出,生动风趣、挥洒自如,生动有致,丝丝入扣,使学生在授业时得到某种享受和启迪。教师不仅要有“肚材”,还要有“口才”,这不是指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需要我们沉潜书海,广泛涉猎,博采精酿,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不慌,思维灵敏,嘴不歪,旁征博引”。
  另外,教师应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努力使你口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你描绘的事件生动形象;你讲授的情景活灵活现;你驾驭的课堂游刃有余。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颇深的文化底蕴。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长期训练、循序渐进的。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技巧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和水平。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总之,我们每位教师只有真心真意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感染学生,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以新的视野,新的观念发扬创新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为能够成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素质教师而努力和奋斗。

推荐访问:创造力 变革 提升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