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中感知美、创造美_原创新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感知课文

  摘 要: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美术教学因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像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操作的实践性等决定着它的特殊地位。因此作为一门技能课,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术课责无旁贷的任务。
  关键词:美术;兴趣;创造思维;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58-01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是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它占有一定的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即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并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以让他们更好地把握美术的内涵,我以为: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若自己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迸发出极大的学习激情,进而形成一种优势的意识性。”因此,教学设计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例如“面具”一课,结合四川特色,我先让学生欣赏川剧变脸视频,一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面具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美术课感到学有所获,心情感到愉悦,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知识性于趣味性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去感知美、创造美。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思维上有创造性,在实践中才有创造性。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尤其对思维方式的引导,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迁移。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并对创作意图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等进行分析。比如,毕加索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创作了多幅关于牛的艺术作品,每幅作品给人的感受都不同,但每幅作品又有内在联系,充分展示了毕加索思维方式上和艺术上的超凡创造力。作品从开始具象写实的“牛”到最后只剩下几根线条的抽象的“牛”,用最简练的手法创造了最生动的形象,以致他后来用自行车的坐垫和车把创造出《公牛头》的杰作。正是这些有创造性的美术作品才能使美术不断向前发展。在“纸的立体造型”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纸的立体表现方法的运用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讲解了方法以后我没有做示范,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寻找更多的方法,这样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当作业收上来时,着实给我一个惊喜,比我预期的还要好得多。造型上减少了束缚,发挥了想像力,学生的作业都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各自的创造性。我们可以看出创造能力首先取决于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核心。在教学中,应少给学生一些条条框框,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左右学生的思维方式,多给他们一些自由,以便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仅有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开拓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要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结合起来。在“纸的立体造型”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纸的立体表现方法的运用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讲解了方法以后我没有做示范,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寻找更多的方法,这样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当作业收上来时,学生的作业都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各自的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美术学习是一种创造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将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有效途径。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敢于打破常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在欣赏课中有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成人理解起来都是颇费劲的,要想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则更不容易。我把毕加索十五岁时的成名作和八十七岁时的作品一起展示给学生,它们形成一个有趣的对比,前者较写实,而后者更像儿童的涂鸦,是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这正是他绘画风格不断演变的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矛盾情境,问:“哪一幅是毕加索少儿时代的作品?”学生指后者,教师问:“为什么?”学生笑答:“只有小孩才像这样画画。”当教师宣布正确答案时,学生脸上出现惊异神情,矛盾产生了,他为什么要这样画?这个疑问正是本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新。这样,既化解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给每门课程都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的教材,我们教师应当站在时代的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创造舞台,这样我们的美术课程才会为学生所喜欢,为学生所接受。

推荐访问:感知 创造 学生 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