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角色,让复习教学更灵动

  每当临近六年级总复习,老师们总会长吁短叹的:这复习课孩子不爱听,咋上啊?是啊,短短一个月,要将小学阶段六年的知识梳理一遍,时间紧不说,炒冷饭、枯燥乏味的讲述确实让学生极没乐趣。其实分析一下老师抱怨的"孩子不爱听"这句话,我们发现教者角色定位有问题,还是秉持教师一言堂的陈旧观念,把学生当作单纯接受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总复习的主要功能是起到系统整理、查漏补缺、强化关键等,但这些功能的实施主体并非都是教师,何不转换角色,让学生也做一回复习的小主人呢?
  连续几年毕业班的教学生涯,与面对一样困惑的同事们进行研讨,我们做了一些的尝试,即以复习课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整理知识、查漏补缺与质疑问难的能力,并形成持续探究的热情。下文就简要阐述我们的一些实践尝试与思考。
  一、课前问题驱动,从被动等待走向自主整理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因而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首要之事是开放观念,信任学生,都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因此复习课前,我们都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复习。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结合课本"整理与反思"部分的相关问题,适当进行整合与扩充,教者推出了一下课前思考的问题:
  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大家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这些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推导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3.你还知道哪些与求平面图形的周长或面积相关的知识或规律?
  4. 你能整理易错题或其它问题来向大家挑战吗?
  分析上述问题,可以发现前面两问是将课本上梳理知识体系的部分进行了整合,有相关概念的复习与基本计算方法的回顾,也有一些思想方法与能力凸显过程性内容的沟通。同时后两题还增添了查漏补缺、质疑问难方面的要求。初始阶段学生还有些困难或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正如教育心理学所述:学习目标看作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认同为"自己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者能否真正开展自主性学习过程是很关键的一步。这样的尝试,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发问学生等待应答的局面,更凸显了教者对学生的信任,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原动力。
  二、课中走上讲台,从单一聆听走向主动思辨
  分析一些不太满意的复习课,我们发现主要有两种现象:要么就是教师讲个不停,因为要复习的知识点实在太多,等到要让学生做题时,下课铃也快响了;要么就是干脆一节课都做题,以题海战术来让学生惊心(那么多那么难的抱怨),让自己放心(好像类型都点到就完成任务了)。事实上让学生走上讲台岂不是一种新的解放?
  1. 展示知识框架,比较鉴别促内化
  有了学生的课前整理,课堂伊始,很自然组织学生根据复习问题交流所整理的知识框架,探讨存在的疑问或自己收集后或创作的一些习题。一般首先汇报基本概念与知识体系的梳理方面的内容。学生中生成的差异性资源不仅让师生眼前一亮,也充分凸显了资源、智慧的相互碰撞与分享互补。请看下面两例:
  在小组交流后的集体交流,呈现在我们眼前就是这样表格式或流程图式等比较多元化的框架作品。左图知识点特别完整清晰,甚至有了自己的其它补充。右图(虽是基本复制了课本,但也是一种学习)突出了"转化"这一思想方法及知识发展的线索。当学生走上讲台慷慨陈述时显得很自信,因为他们亲自体验了整理的过程,特有成就感。他们的整理不仅让同学眼前一亮,更让同学在比较鉴别、修正完善中自主地进行了知识的整体建构。
  2. 互解自出习题,主动评价促思维
  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事实上时常有学生来质疑课本乃至一些练习上的说法有误,仔细推敲还真是有理有据。所以让他们收集或出些习题,自是难不倒他们。当我们放开信任胸怀、提供交流空间,把提问解问与评价权交还学生,会发现有很多惊喜等着你,下面不妨例举一二。
  【例一】"(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 )" "(2)如果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
  【过程简述】辨析题(1)大家都意见一致,也很会阐述理由,可是辨析题(2)出现了冷场,因为已知底与高的关系推理面积关系容易,由面积关系逆推底与高的关系却有难度,且学生对部分知识难点已有些遗忘。虽有同学基于以往经验很机智地回答:"有的话可以正说,但不一定反说也对",但还有学生有些茫然。在同学期待中出题者自述理由:"就算面积有一半的关系,但形状可以变的"。仍未得到一致信服的声音。正在大家颇感为难静思默想之际,有位王同学跳出来说:"我想到办法了,我想举个例子,比如三角形底3厘米、高4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12,那它可以是底3厘米、高4厘米,也可以是底2厘米、高6厘米,所以这句话是错的。"此刻出题学生露出由衷的赞赏:"我也没想好怎么说服大家,你回答得太好了。确实有些时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举例法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例二】
  【过程简述】当学生展示题(1)时,相当多同学都能灵活变通,将正方形对角线轻易变换角度,转化为已知圆的半径,直接口算出了面积。此刻有张同学站了起来:"我这儿的图有点相似,圆和正方形结合的,不过我的题可要动动脑筋呢,我也想来考考大家"。虽只有部分同学能解答,但之后出题的张同学评价值得推敲:"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思考,比如题(2)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半径,而我们不会求,但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边长的平方也就是半径的平方,所以不一定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面积。记得以前老师曾说过的化未知为已知,这也是一种转化的方法。"
  "始终要相信孩子,他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给你一个惊喜。"确实学生的自出题把平时易混淆的概念或错误及挑战性的问题适时地呈现出来,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地对话互动,既检验了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主动探究思辨的热情。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互相评价不仅有具体思路的概括,更有思想方法的提升,此刻除了赞叹又何须老师画蛇添足的重复评价呢!   三、课后持续分享,从独善其身走向互助共进
  课堂上交流了部分整理作品,互解了部分自出题。还有很多同学因时间的限制有机会交流展示,学生很不甘,教师也很遗憾。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呢?我们的主张是将课堂复习持续延伸至课后。让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体验自主复习的成就感。
  1. 汇集习题自主出卷
  学生整理习题各有特色,有概念辨析类,有基础运用类的,也有综合运用思考挑战类的。课堂未及全部展示并互相解答完成的,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请组长与同伴一起商讨将组内自出题(按复习专题)分类整理,做成一张综合复习卷,老师会选择较好的一份全班练一练。虽然有些题是学生收集而非自己创编的,但收集择优何尝不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之后的评卷,老师即时表扬这是哪组同学出的基础题,这又是哪组同学出的挑战题,学生相当自豪,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自主评比共享精华
  学生整理的知识框架也是各有特色。为分享不同整理特色,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某一阶段后,我们会把学生自认为整理最为满意的作品编上号码张贴于班级"分享园",让学生自主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分评一、二、三等奖。从概念流程图、表格汇集到图文列举等真是精彩纷呈。学生自主评品中,不仅分享到了不同风格的整理方法,也不知不觉中严苛了自己后续复习整理的要求,自主复习从外推走向内需。
  3. 数字上传丰富资源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今天,闭门造车独善其身已被摒弃,更多的资源需要用来交流分享,资源上传数字化平台便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作为数字化实验学校,我们不仅上传教师的教学资源,也引导激励学生上传自己的学习收获。比如前面各组学生的自出卷、知识整理提纲等,要求自主上传,让更多同学学习分享。同时还鼓励上传自己复习中的零星所得,如典型错题、经典赏析、挑战自我等。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数字化资源平台就这样日益丰富起来。也正是有了学生自主参与,师生、生生间更亲近、更平等,心胸也更开阔了,分享让大家从独善其身走向互助共进。
  转换角色,让学生自主复习、走上讲台、持续探究,就是让学生多做多说些,教者少说少做些。然并非教师真的什么都不做了,其实教师要做的更多,课前精心预设,课中智慧引导,课后灵活延展,等等。正如懒人哲学言说的"可以偷懒的,是我们的身体;永远不能偷懒的,是每一个人的心。"以一颗敬畏儿童的心,让儿童做学习的小主人,复习课堂必然成为灵感迸发、智慧分享、活力绽放的舞台。

推荐访问:灵动 复习 角色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