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海外企业的社会安全管理:社会企业

  摘要:2011年初突尼斯爆发“茉莉花”革命后,北非、中东一些国家局势持续动荡,为在这些国家从事业务的我国企业的社会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规避社会安全风险,是我国海外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论述了阿拉伯国家的局势和影响,指出我国海外企业社会风险类型,分析了目前海外企业社会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最后以中国石油乍得人员撤离为实例,总结了成功经验,供其它海外企业借鉴。
  关键词:海外 企业 社会安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赴海外投资和开展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对外交流和沟通的广度和深度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应该看到,我们有很大一部分海外市场仍处于政局动荡、经济落后、宗教和民族矛盾冲突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2011年初,爆发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的社会骚乱,为我国海外企业的社会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规避社会安全风险,是我国海外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茉莉花革命”的影响
  所谓的“茉莉花革命”始于2011年1月,突尼斯农村贫民走上街头,抗议高失业率、物价上涨及政府腐败,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性骚乱,导致执政20多年的本阿里总统下台。此后,革命浪潮席卷北非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的政治结构和社会问题都有相似性。此类事件的根源在于以下四点:
  1.高失业率
  联合国最近发表一份阿拉伯国家发展报告称,2005年阿拉伯国家总体失业率高达14.4%,远高于同期全球6.3%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青壮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部分阿拉伯国家经济安全的最大威胁。据了解,突尼斯的青年失业率高达52%,埃及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率数字自2007年起就始终徘徊在10%左右,阿尔及利亚的失业率为10%,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为22%。巴林和也门的失业率分别在15%和35%。
  2.贫困问题
  阿拉伯国家的贫困率一直居高不下,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贫困率为28.6~30%之间,埃及为41%、也门高达59.9%。据此推算,大约有6500万阿拉伯人生活在贫穷中。另外,贫富分化现象也较严重。
  3.政治腐败
  阿拉伯国家腐败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行政缺乏透明度,以及某些政府工作人员个人丧失职业道德和操守。此外,政府部门在选拔干部时没有仔细甄别也是腐败现象滋生的原因之一。
  4.经济衰退
  一些阿拉伯国家拥有巨额石油收入,掩盖了其经济体本身存在的漏洞。这些收入大多投资于外币资产和境外以及国防和军队,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的规模较小,这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经济衰退。”
  此外,阿拉伯国家近年的通货膨胀速度显著,承受着5~13%不等的通货膨胀率。而埃及的动乱以及穆巴拉克的下台,则大大鼓舞了中东各国的抗议者,各国民众纷纷举行示威游行。
  阿拉伯国家有一种历史惯性,由长期执政的强力人物统治着媒体、军队等,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任总统30年,突尼斯的本阿里担任总统长达23 年。尽管在这些国家,主流阿拉伯电视台仍然是最主要的媒体平台,他们可以对新闻进行选择性播放,但是新旧媒体的结合已经成为改变该地区一股强大的力量,facebook等网络媒体传播的越来越广,破坏了政府控制信息的能力,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人都能从互联网上看到突尼斯暴乱的画面场景,政府越来越难介入控制。
  “茉莉花革命”对中国海外企业和人员的影响重大,近年来,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以利比亚为例,随着中国海外工程项目的拓展,中国在利比亚已承建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大型建设项目,它们分布在这个拥有632万人口的国家近百个大大小小的地点。形势极端恶化后,中国政府开展了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共动用91架次中国民航包机、35架次外航包机、12架次军机,租用外国轮船11艘,中远、中海货轮5艘,军舰1艘,历时12天,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35860人。
  二、我国海外企业社会风险分析
  1.按照风险等级,我国海外企业人员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极高风险:包括战争威胁、恐怖袭击(枪击、爆炸、劫持、绑架)、武装冲突、无意识遭遇的枪击爆炸;
  1.2高风险:包括劫持、宗教冲突、火灾、自然灾害;
  1.3中风险:包括盗窃、抢劫、劳动场所争议、交通事故、社区滋扰;
  1.4低风险:包括人员突发疾病、军警骚扰、劳资冲突。
  2.结合外交部、有关安保咨询公司以及海外项目安全日报提供的信息,海外各国社会安全风险等级情况如下[1]:
  2.1高风险,应禁止旅行的国家包括:哥伦比亚东北部山区、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和西北边境省、伊拉克、苏丹、阿富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
  2.2较高风险1级,仅允许必须旅行的国家:海地、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刚果(布)、刚果(金)、也门、利比亚;
  2.3较高风险2级,限制旅行,旅行必须采取增强的安全措施:委内瑞拉、危地马拉、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伊朗、埃塞俄比亚欧加登以外地区、津巴布韦、格鲁吉亚;
  2.4较高风险3级,旅行必须采取增强的安全措施:哥伦比亚、泰国、缅甸、孟加拉、东帝汶、尼泊尔、巴布亚和新几内亚、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非共和国、哈萨克斯坦、马达加斯加、多哥、安哥拉卡宾达、几内亚、科特迪瓦、塔吉克斯坦、布隆迪;
  其它国家为一般风险和较低风险。
  三、我国海外企业人员安全现状
  应该说,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在融入国际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总结了不少海外工作经验,但总体来说,“重经济收入、轻安全投入”的现象还很普遍,尤其是一些人认为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有着传统友谊,在这些国家会很安全,疏于安全防范,一些企业和人员在应急意识和应急措施上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企业组织和制度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社会安全管理制度、未设立专职部门和人员、信息收集能力差、无资金保障等;
  2.人员安全意识差
  随意外出,随意谈论宗教、社会问题等敏感话题,行事招摇、炫富、随身携带大量现金等;
  3.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有效预案和经验
  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未提前安排应急物资、未考察撤离路线等;
  4.安保、交通、通讯设施等配置明显不足
  对营地缺乏有效监控;缺少紧急情况使用的卫星电话、对讲机等通讯设备;未配置紧急情况下能够调动的当地车辆和司机资源,不能在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实施人员的撤退和转移等。
  四、建议和措施
  综上所述,中国海外企业必须结合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社会安全管理,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1.完善社会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加大社会安全管理投入
  应该从政策和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策略、安防标准、防恐措施、管理要素、应急准备和响应8个方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见图1)。建章立制体现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对员工的关怀。在较高风险以上国家,必须在公司经营预算中明确专门的安保预算,投资和人员的到位,才能确保安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2.加强驻地硬件建设、增强保障能力
  对于野外驻地,要构筑壕沟、围墙、铁丝网或防护墙等(见图2),并配置CCTV视频系统(见图2)和足够的安保人员。在入口设立检查岗哨,严格凭证件出入。设施和物料分类摆放,布局合理,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要尽可能远离宿舍、办公区等。照明灯光要满足夜间执勤的要求。要设置安全警报和紧急集合点,满足应急需要。
  对与城市内的办公区域,要保证足够的安保人员和出入检查,加强CCTV视频系统的布设。在没有围墙保护的情况下,建筑物应有矮栏、水泥花架或其他周界保护设施。这些设施应适当摆放,并使建筑物与通道和/或车辆行驶区之间的距离最大化。
  要积极协调并联系当地执法部门或政府机构,并要求他们禁止、限制或阻止机动车辆在建筑物前面停放或上下人。
  3.要配备足够的交通和通讯设备,如越野车辆、大中型载客车辆、对讲设备、卫星电话、车载电话(电台)等(见图3),车辆配置GPS或类似的定位监控系统。
  在较高风险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外出人员必须保持每两小时以内必须和营地人员通讯报告一次,以确认安全。
  每个中方人员集中地点必须至少保留有一辆车供紧急状况下使用。
  4.要加强与所在国政府部门、军警、社区(部落)的沟通,努力拓宽有效信息来源渠道,认真研判所在国及项目所在地周边局势变化,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和预警能力。
  定期组织开展动态安保风险评估,根据各级、各单位人员汇集的安保信息,群策群力,共同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安保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安保防范措施。
  5.强化应急反应能力
  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内应急成功的典型案例,根据所在国和地区局势变化情况,及时检查、演练、更新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见图4),选择、确定有效的人员撤离路线,评估和落实应急撤离所需要的交通资源(包括可调用的当地司机和当地车辆),储备必要的生活生产应急物资(至少储备30天的基本生活物资)。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至少2种以上有效通讯方式,确保应急状态下,通讯渠道畅通。要密切保持与我驻外使(领)馆联系,如遇重大紧急情况,服从外使(领)馆的统一指挥。与当地相关医疗机以及国际SOS组织建立联系,以便接受救援协助。
  6.要按照所在国局势,控制海外中方人员总量
  尽量减少人员外出活动,做好出行管理,特别是在注重做好野外现场安保工作的同时,加强位于城市和人员聚集区的项目办事处、办公室的安保管理。及时发现和化解与当地雇员的矛盾,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回馈当地社会,树立企业良好社会责任形象和声誉,为项目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加强社会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文件、宣传栏、会议等多种形式反复大力宣传安全理念,做到全体中方人员对企业的安保要求耳熟能详,避免出现麻痹思想,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有关安全规定。
  对于较高风险以上国家的人员,要切实提高防恐安全管理能力、个人防范技能和被绑架后生存技能,一般的培训课程应包括:海外恐怖风险的识别与应对、个人安全防护技能、国际手语、自救与互救、如何应对枪击爆炸和抢劫绑架、心理危机的预防与调整,以及防卫与反抗等七项内容。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当地语言培训,学习30~50句当地语言,重点是涉及逃生、生活起居和当地习俗的语言和知识。
  五、中国石油乍得撤离的成功案例和经验[2]
  2008年 2月初,面对乍得境内突发的内战,中油国际(乍得)公司(以下简称“乍得公司”)组织和带领在乍得服务的所有员工安全撤离乍得,没有发生任何人员伤亡。取得的经验主要包括:
  1.成立专职部门,做好应急准备
  乍得公司建了安保部,聘用了西方安全官和安保监督,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编制并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和《撤离计划》,定期对员工和来访人员进行安保培训和安全教育,并开展了撤离演练。
  2.多种渠道收集信息
  主要通过四种渠道获得反政府武装的活动信息:一是关注媒体,如 BBC和路透社以及当地电视广播等,了解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动向;二与法国和美国驻乍得使馆的安全官员和西方公司如 Exxon和斯仑贝谢等公司的安保人员建立定期联络制度,共享情报;三是通过当地警察局、保安公司、军队以及当地员工和友好人士,建立不定期的信息报告制度;四是注意观察当地的异常动态,如法国学校和商店营业情况等,从市民的反应观察紧张程度。
  3.及时预警
  根据反政府武装据点在乍得东部边境的特点,从时间上制定了三级预警制度:一级是充分预警,即根据掌握的信息判断,突发事件如战争爆发的可能时间在 72小时 (3天)之后,首都和作业区无突发性危险;二级是部分预警, 24~72小时内可能发生突发性事件;三级是无预警,即在 1天内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也是乍得公司确定的红色警戒线,首都随时有可能发生重大危险,必须立即撤离。针对不同的预警级别,编制了相应的应急措施和检查表。
  4.配置通讯设备和必要应急物资
  给所有员工配备当地手机的同时,中方主要人员还配备了喀麦隆手机,开通了国内手机的漫游业务,部门经理以上人员和现场所有甲方监督都配备Thuraya卫星电话和 Inmarsat数据通讯设备,保证作业现场和首都办公室的通讯在任何情况下不受影响。此外,还在首都和作业现场配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应急资金、应急食品和应急药品等。
  正是由于以上工作,当2008年元月 30日首都恩贾梅纳政府军开始征用过往的皮卡车和吉普车,首都的安全局势急剧恶化后,乍得公司于 1月 31日果断启动应急预案和撤离计划,到 4日下午成功将 CNPC在乍得首都和作业现场的188名中方员工、2名台湾同胞和 27名西方员工安全撤离到喀麦隆。
  参考文献
  [1][英]Control Risk,CNPC weekly risk alert report,2011.3.
  [2]窦立荣等,《强化安保体系建设确保人员财产安全——乍得项目成功撤离经验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增刊(12).
  作者简介:薛华(1976-),男,辽宁人,研究生学历,从事HSE(健康、安全、环保)管理工作近10年时间。

推荐访问:中国 安全管理 海外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