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造建构专业特色的研究与实践_建构课程体系

  【摘要】  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全局”, 它关系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特色办学方式。文章分析了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的必要性,建构了焊接专业“方法主线、素能并重” 的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基于专业课程体系改造建构的专业办学特色。
  【关键词】
  焊接 专业课程体系 改造 专业特色 研究
  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承载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一个专业全部课程的总和称为“专业课程体系”,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全局”①。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开创性地提出了“方法主线、素能并重”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特色办学方式,是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有益实践,为高职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现有焊接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的必要性
  现有高职院校的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对应的专业照搬或继承而来的。
  普通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是学科课程形式。学科课程通常定义为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或学生在校习得的一切文化总和②。其课程目标是以事实性的知识为目标,课程结构以“三段式”课程为主线,课程内容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体。接受这类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研究潜力较强,为未来工程设计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宽厚基础。但课程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教学内容较少,学生职业能力不足,与实际工作不相吻合。教学很难与就业岗位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本科院校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一线生产、技术、营销、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形式与工作有直接联系。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改革以知识为主的学课体系为以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特色建设的需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化职业导向、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造的内涵建设不但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二、“方法主线、素能并重”的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造
  1.专业课程体系改造的主要理论依据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理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在学生“厌学”、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特色等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后,才显得更为突出。这些理论包括“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样改”。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旨在表明教材和教育方法方面的变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而不是教师或教材为中心,学生的角色定位从传统意义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能力的主动构建者。
  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课程预先设定目标或计划,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课程成为教育情境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时限观,使人们对教育时限的理解,从狭义的青少年阶段延伸到终身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保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有效协同。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及社会与个体的现实和未来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重要依据。
  2.专业课程体系改造思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项目或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建立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基准的逆向建构思维。
  3.专业课程体系改造工作。
  (1)调研分析阶段: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等相关工作制度。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研,获得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特征、能力要求、行业技术和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和特点等第一手资料。校、企、行业学会共同研究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博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中联重科等26家优势企业近三年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都是按照焊接方法设置岗位: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工程机械企业主要采用CO2气体保护焊技术;桥梁工程、野外施工等企业主要采用焊条电弧焊技术,南车集团高速列车、城际轨道交通等企业主要采用氩弧焊技术。根据这一结论为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调研的企业中,南车集团高速列车、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因列车营运速度增加,对列车车体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焊接质量要求提高,实施焊接工艺的操作人员需要高端技术。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工程制造企业采用Q960D替代进口材料,Q960D属于超高强度钢,焊接性相对较差,不但焊接工艺发生变化,而且需要进行焊接工艺研究并实验验证。沈阳三一重工目前的焊接自动化率为17.8%,企业计划到“十二五”末焊接自动化率将达到30%。以上系列事实或数据说明了装备制造业(或集群)的提质升级,技能型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体现高端性、自动化,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2)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阶段:
  我们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职业能力图表和素质分析结果,确定职业能力的综合课程,按照焊接方法为主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原来的《焊接冶金》、《焊接方法与设备》等7门学科体系课程重构为《焊条电弧焊技术》、《CO2气体保护焊技术》等7门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要求和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健康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由专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
  (3)课程建设阶段:有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有了具体课程建设与改造的基础。优化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团队,完善课程开发团队的工作机制。调研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架构,制订课程标准、研讨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课程实施与反馈、教材开发、建设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库。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实际生产任务、工作任务或项目等引入课堂教学中。优选产品载体,融合职业核心技能、前沿技术、最新标准、先进管理和职业道德,优化基于作业流程确定教学内容。组织专家认证。
  (4)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评价阶段:改造实训条件,通过学校自建、企业捐建、校企共建等途径建设基础实训一体化教学场地、生产性实训场地和校外企业生产现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配置,充分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优化团队结构,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融合、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改变教学方法,创新“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系企融合的人才合作育人机制和多元评价机制。及时收集并反馈企业、教师、学生等主体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经过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对课程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基于专业课程体系改造建构的专业特色
  1.构建了“方法主线、素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凸显特色。
  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焊接方法为主线构建了“方法主线、素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2.校企共同开发“三定三对接”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按照基于焊接方法定课程模块,基于企业产品定训练项目,基于作业流程确定教学内容,基于学生个人成长与就业岗位职业素养培养跨岗位的综合能力。实现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3.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梯度发展。
  图3 中高职课程衔接关联图
  按照中职、高职教育阶段不同特点,我们系统设计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中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为主,最核心的能力是常用焊接设备操作能力,职业资格等级以中级为主。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或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最核心的能力是工艺编制能力,兼顾检验、管理、指导初中级工人的能力。
  一是将知识与能力梯度设计,中高职教育实施能力递进。如初、中、高三个层次,初中级由中职学生完成,高级由高职学生完成。
  二是采取学科或证书互认,避免学生重复学习或浪费人才、时间等资源。比喻中职平、横、立等位置的焊接、中级职业资格证等都可得到确认,避免重复学习。
  三是中职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以工艺、焊接机器人等学习内容为主。
  4.建成了集学历教育与培训于一体的数字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以职教新干线为基础,以学院专业建设网、课程建设网和数字图书馆作补充,以优质课程和素材资源为主要表现形式,依托学校、企业教学团队建设互动共享的交流平台,优化了师生个人空间建设和网络互动教学资源。建立了初、中、高级焊工技能测试题库和学习资源,建成了集学历教育与培训于一体的动态数字教学资源,完全能满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其他社会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实施数字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倡平.教育科学的理论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专业 建构 焊接 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