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_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是关键所在。本文就如何巧用最近发展区原理,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宽松课堂、民主高效。畅所欲言,敢于提出异议,共同讨论,重视情感激励,培养学习数学兴趣,这样学生会在情感的驱动下,努力地从已经达到的水平去争取到可能达到的水平。所以我们课堂要做到两点,一是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宰者,他们的积极参与会让课堂的效果更加明显。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氛围内进行,教与学的效率都是高的,学生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可能性是大的。二是公平民主的学习机会,公平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也就是走出“最近区发展区”,从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出发,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学生间差异所带来的目标差异性,从而让学生在隐现的差异目标下,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权力是公平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结果都会在老师民主的情况下得到认可和点拨,并不断得到发展,解题能力才能真正提升。无论是在学习难度系数较低的《有理数的加法 》,还是在学习难度系数较高的《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我们都游刃有余。数学课堂中宽松、民主的氛围是充分用好“最近发展区”的保障,是构建好宽松民主的数学课堂必须的。
  第二,各种条件,完全显现。在解答数学题目,特别是综合性的题目,学生的解题的关键之一就是找出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并把这些条件与相关的知识点相结合,努力地去分析本题所有考查的知识点,而各种条件中,最关键的是找出隐含条件。初中数学中的隐含条件一般分成两种,一是图形中的隐含条件,二是已知条件中的隐含条件。一旦学生发现了这些隐含条件,学生就能够很顺利的找到解题方法,完成解题过程,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最近区域。在这个区域中,老师要注重点拨、引导,要帮助学生分析图形或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如圆中出现了切线,这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切线相关的信息,如垂直等,再由垂直联系直角三角形等等,而已知中的隐含条件也是如此,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a-1)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其中就隐含了a-1≠0这个信息。老师引导学生去分析题目中的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结合所学的知识挖掘隐含条件,并把隐含条件再次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这是解题突破的关键所在。这种能力在表层引导意义上是审题,在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中,则是学生分析数学问题,收集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许多的实际问题。所以,帮助学生找出各种条件,能切实有效的帮助学生跨过这个最近发展区域,走向更高层面的认知区域,使得学生数学解题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小题大作,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和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就是把一个个小的题目因为某种知识关系联系在一起,由此变成一道综合性的大题,在会解一道道小的题目以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解题能力,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学生如果突然之间遇到综合性题目,并不一定会解决,所以,我们可以把一道道小题因为某个知识关系变通成一道综合性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大题小作则是把一道综合性的题目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题目,每个小的题目分别考查的是一个或者两个小的知识点,主要为了让学生去单独的思考少一点的知识点来降低解题的难度,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再次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树立了解题的信心。在解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会分析出解题突破口,从而提高了解题能力。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先训练每个小的知识点,如已知图像中的点坐标求解析式,已知解析式求最值,交点问题,会比较两函数的大小,掌握图象平移规律,如何求面积等等,再把这些小的细节组合成一道综合性二次函数应用的题目。每一道小题其实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区域,而每一道综合性的大题就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区域,数学教师要巧妙地用好小题和大题之间的桥梁关系,把小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让小题逐步转化为大题,再通过大题的分解和细化,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升,真正能够熟练解决大题,跨越至更高的知识水平。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适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肯定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智力水平,采用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逐步完善提升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才会伴随着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提升。

推荐访问:发展区 解题 巧用 促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