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2022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2022年)

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3篇

【篇1】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

孝感市历史沿革

孝感市历史悠久,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30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已形成了强大的荆楚部落。夏商时属古荆州之域,周代大部分属郧国地,春秋时属楚,战国晚期楚置安陆县,秦统一后安陆县属南郡;汉分南郡置江夏郡(治所在今云梦县东南),辖安陆、西陵、等14县;三国时为魏吴边邑,初属魏,后属吴江夏郡;
南北朝时社会动荡,大量人口涌入,使本地得到开发。刘宋初,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将安陆县东境分割置孝昌县(今孝南、孝昌)、南境分割置应城县;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又在南境汉江之滨置甑山县(今汉川);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再分割安陆南境置云梦县;公元1933年,割孝感、黄陂、黄安、罗山4县接壤区域置礼山县(今大悟)。

刘宋孝武帝时,为施政管辖之便,于公元454年,分江夏郡立安陆郡,郡治在今安陆;唐代改称安州;北宋末年升安州为德安府,后至元明清代,行政区划范围基本没变。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设道,辖区属江汉道。1927年废道,1932年设行政督察区,孝感、安陆、云梦、应城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后改称第三区),大悟属第四区,汉川属第六区。在鄂豫边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31年起,先后划分为陂孝北县、安应县、云孝县、汉孝陂县、礼山县。

孝感因孝子众多而得名。汉代“黄香温被”和“董永卖身葬父”、晋代“孟宗哭竹”等三大孝子故事,被载入元代成书且流传很广的《二十四孝》之中。孝感地名可溯源至公元454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大儿子刘邵杀父篡位,第三子刘骏以行孝之名讨伐其兄,夺得帝位后,大力提倡“以孝治天下”。在安陆以东古黾阝县地划出一片区域新设一县,称之为孝昌县。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改孝昌县为岳州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复置孝昌县。到了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名讳,改孝昌为孝感。在民间则有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而取名孝感的说法。董永系汉代人,“天仙配”故事发生在孝昌建县前200多年,或许对县名形成产生一定影响,至于后唐庄宗改孝昌为孝感是否与此传说有关,还有待考证。不过从孝感地域在流传久远的二十四孝中占有三孝,其地名与孝子多有关的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

随着近代交通条件的迅速发展,孝感逐渐成了重要枢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平汉铁路汉口至黄河南段通车,经过孝感县境;1928年襄(阳)花(园)公路和1934年汉(口)宜(昌)公路通车,均经过孝感境内,孝感逐渐取代德安府成为本地区行政、经济中心。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根据鄂东北经济与军事重要地位,把孝感定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实施行政和经济建设的“实验县”。1949年5月,孝感所属各县全境解放。1949年4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礼山县河口镇成立中共湖北省孝感地方委员会(简称孝感地委)、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简称孝感专署)。自此至2000年7月,其辖区经历了8次变更,境内行政区域也经历了多次调整。

1949年5月至1951年6月,辖孝感(今孝南、孝昌)、礼山(今大悟)、应山(今广水)、安陆、云梦、应城、黄陂、黄安(今红安)、随县(今曾都、随县)等9县。

1951年6月,原属沔阳专署管辖的汉川、汉阳两县划归孝感专署,同时设立应城矿区人民政府(县级)。

1951年7月,黄安划属黄冈专署管辖,随县划属襄阳专署管辖,此时孝感所辖县级政府10个。

1952年1月,原属大冶专署管辖的咸宁、武昌、蒲圻、嘉鱼、崇阳、通山、通城等江南7县划归孝感专署管辖,1952年8月,撤销应城矿区人民政府。此间孝感共辖16个县。

1959年12月专署撤销,所属16个县并入武汉市。

1961年4月,地市分治,武汉市将原孝感所辖16个县划归孝感。

1965年7月,将江南7县划交新设置的咸宁专署。1970年,专署改地区。

1975年12月汉阳划归武汉市。

1983年8月,黄陂划归武汉市。至此孝感地区辖孝感、大悟、应山、安陆、云梦、应城、汉川等7个县。1983年8月,撤销孝感县,设孝感市;1986年6月,撤销应城县,设应城市;1987年9月,撤销安陆县,设安陆市;1988年12月撤销应山县,设广水市。至此孝感地区管辖4市3县。

1993年4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同时撤销原县级孝感市,设孝昌县和孝南区。1997年3月,撤销汉川县,设汉川市。

2000年7月,广水划归随州。至此孝感市辖3市3县1区。

【篇2】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

太原历史沿革

眼前的这座城市好像已完全现代化了,散发着浓郁的都市风情,不易寻得龙城2500年荣与衰的历程。

  千年沧桑演变,晋阳京华、太原锦绣已成昨日历史。让人们心驰神往的古晋阳已不复存在,只能从几处遗址和因城而得的地名遥想当年盛况,古城营、晋阳堡、殿台……晋阳古城留给太原人太多太多的遗憾和苦涩。

  龙城太原,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的。展开几幅老地图,由地图上的曲折变化,想象太原曾经上演的历史,无论是辉煌还是萧落,都已注入今日太原前进步伐中。找寻龙城的心,不仅仅是感受历史的厚重,也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文化古城的称谓,重要的是寻找造就繁荣与先进的那种太原人精神。

  约4500年前 唐尧(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西迁太原,创建唐城(今太原西南古城营村)。“初都”于此,太原由此产生了“唐”、“北唐”的古名。

  公元前497年  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令家丞董安于在依山临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修建城池,取名晋阳。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其中,赵国初以晋阳为都,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发展,跻身战国“七雄”之列。晋阳成为山西中部、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城市。

  公元前248年  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占领晋阳一带37城,在晋阳首置太原郡。晋阳城始称太原城。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天下为36郡,晋阳为太原郡治所。此时北方匈奴族渐强,晋阳成为北部边防重镇,战略位置尤显重要。

  公元前106年  汉武帝刘彻在晋阳置并州刺史部治所,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太原始称并州。

  公元307年  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首次扩筑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高13米,周长14公里。

  公元318-396年  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交替占据晋阳,晋阳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公元396年  北魏40万大军攻入晋阳,复置太原郡。

  公元532年  北魏权臣高欢在晋阳设大丞相府,史称霸府。

  公元545年  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并州城西北,兴建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公元567年  北齐后主高纬历时27年,在晋阳城中建成大明宫,晋阳城又称大明城。

  公元582年  隋朝废并州总管府,在晋阳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晋王杨广为尚书令。

  公元589年  晋王杨广扩建东魏所修晋阳宫,于宫外筑高13米、周3.5公里之宫城墙。初名宫城,后更名新城。

  公元596年  隋朝在晋阳新城之西筑起高13米、周4公里之仓城,东城墙与新城相连。晋阳成为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公元617年  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创大唐基业。因晋阳古称唐国,故定国号“唐”。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还师晋阳,亲笔御书《晋祠之铭并序》歌颂唐王朝的统一大业。

  公元637年  并州长史、英国公李责力在晋阳汾河之东扩筑原北齐太原县城,与汾西并州城隔河相望。

  公元692年  武则天下诏置晋阳为北都,地位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同等,合称“三都”。

  公元742年  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北都改称北京。

  五代十国时期  河东晋王李克用、石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刘崇等人轮流盘踞晋阳城,与中原形成旷日持久的争霸战。

  后唐、后晋、后汉均以晋阳为依托,称雄天下,加之唐朝也发祥于太原,所以晋阳被称为“龙城”。

  公元979年  宋太宗赵光义火焚晋阳,移并州治于榆次,废晋阳、太原二县,于晋阳故城东10公里处筑平晋县城。

  公元980年  宋太宗赵光义决晋、汾二水淹灌晋阳城,历经1476年的重镇晋阳彻底毁灭。

  公元982年  宋太宗赵光义命三交(今太原市北古城村)部部署潘美在晋阳故城东北20公里的唐明镇(今太原市羊市街大关帝庙一带)重建新城,是为今日太原城之雏形。为避“晋阳”、“太原”旧名,宋在这里设置阳曲县,从此太原又称阳曲。

  公元1059年 宋朝置太原府。

  宋中期,太原发展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公元1304年  元朝在太原初置太原路总管府,公元1304年,元朝改太原路为冀宁路,治所设于太原城。

  公元1383年  朱元璋三子晋王朱木冈令永平侯谢成扩筑太原城,明太原城周12公里、高12米,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是长江以北仅次于北京的大城。其时太原位于“九边重镇”之首。

  公元1644年  清军调“西洋神炮”轰炸太原城,攻陷太原。

  清代仍置太原府,府治设在阳曲县,下辖阳曲、太原(今晋源区)、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兴县、榆次、徐沟、岚县、岢岚州等10县1州。太原府治和阳曲县治都设于太原城中。太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城市。

  公元1911年  10月29日,辛亥太原起义成功。阎锡山任山西都督。

  公元1912年 废太原府制,以阳曲县为省府治所,太原属阳曲县管辖。

  公元1914年  5月,新置冀宁道,道治设于阳曲县。

  公元1921年  阎锡山在阳曲县城(即今太原市城区),新设置了太原市政公所,长官称太原市长,第一任市长为邢殿元。这是“市”级地方建制的雏形。

  公元1923年  太原市新设区的建制:一区署在红市牌楼;
二区署在前所街;
三区署在西羊市;
四区署在西辑虎营。

  公元1927年 太原废除道置,改建制为市。太原市正式建市,市辖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公元1937年  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太原沦陷。12月上旬,日军勾结汉奸卖国分子,策划成立了日伪太原市政府,府治署在今太原市上官巷。

  公元1945年 日本投降,太原光复。阎锡山将太原市划分为“内八区”和“外八区”,辖太原市城内的街巷及城区近郊。北至新城,南至嘉节村,西至西山白家庄,东至东山港道。

  公元1949年  4月24日太原解放。

  4月25日太原市人民政府迁入太原办公,古城重获新生。

  5月1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废民国时期的“内八区”、“外八区”,重新划置“内四区”、“外四区”。区政府称“公所”。是时,一区公所驻首义街;
二区公所驻活牛市;
三区公所驻五福庵;
四区公所驻东边街。外一区公所驻五龙口;
外二区公所驻亲贤村;
外三区公所驻彭村;
外四区公所驻上北关。

  9月1日,华北地区全部解放,山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以太原市为省人民政府机关驻地。

  公元1950年  太原市合并为四个区,其中二个城区、二个郊区。

  公元1951年 4月l日,晋中区属晋源县划归太原市。

  公元1954年  3月10日,市属各区更名。一区改称南城区,二区改称北城区,三区改称新城区,四区改称小店区,五区改称万柏林区,六区改称晋源区。

  公元1958年  先后从郊区划出汾河以西的四个街道办事处和郊区一部分乡、镇,组建了河西区;
从阳曲县划出七个乡,从交城划出九个乡和一个古交镇,组建了河口工矿区(同年11月更名为古交工矿区,1988年2月改设为古交市)。

  公元1959年  1月21日,国务院第82次会议通过,将阳曲县、清徐县划入太原市版图。

  公元1970年  4月,成立南郊区、北郊区。

  公元1972年  娄烦县全县划归太原辖区。至此,太原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公元1997年  12月30日,太原市举行行政区划调整交接仪式。在这次区划调整中,原有的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个区撤销,调整设立迎泽、杏花岭、万柏林、小店、尖草坪、晋源6个新区。其它三个县、一个县级市,即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仍然不变。■

【篇3】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

春天祛湿记┃苓桂术甘汤:调理体内水湿重(Day7)

“雨水”已至天将大湿北有“梅雨季节”南有“回南天”“湿哚哚”的日子就要来了您做好准备了吗?为了让大家全面掌握“湿”的有关知识和应对方法,舒舒服服渡过湿漉漉的日子。佛医堂微编团队特整理推出《春天祛湿记》系列文章,有需要的朋友敬请留意。

祛湿记第六回苓桂术甘汤:调理体内水湿重

我们体内的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作者:罗大伦)

今天北京的天气不好,本来都过了清明节了,往年这个时候很热,但是今年却很冷,我们家楼下的玉兰花都开了,在寒风中静静地开放着,整个天空雾蒙蒙的,湿气很重,因此显得阴冷。

所以,这让我非常有冲动讲讲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因为在下面讲述的一系列的张仲景的去湿的方子的时候,是无处不涉及到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聪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出很多和人体对应的地方,他们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思考体系,这个思路让我们处处受益。

那么,我们身体中的阳气和湿气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和我们看到的天气一样,当雾气重的时候,遮住了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因此温度降低了,据说,当年火山喷发,烟雾布满天空,地面很久都见不到太阳光,温度变得很低,结果,恐龙倒霉了,似乎恐龙的消失与此有关,否则现在动物园里关的不应该是老虎而是恐龙。

那么,当太阳光充足的时候,也会把雾气给散去,比如到了中午的时候,一般雾气就散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出来。

我们的体内也是这样,水湿和阳气是互相影响的。在我们的体内,阳气就像是太阳,湿气就像是雾气。

有很多患者问我:“我到底是湿气重引起的阳虚呢?还是阳虚引起了湿气重呢?” 如果明白了大自然的状态,我们就明白我们体内的情况了,就是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有的人,先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就像太阳下山了一样,会引起湿气泛滥的;
同样,如果湿气重了,就如同大雾天一样,也是遮蔽住阳光的,所以阳气也不足了。

我们的体内,和大自然是对应的,我们的心属火,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如果湿气重,那么会严重地影响心阳。

脾属土,也就像大自然中的大地一样,如果湿气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这和发了洪水的大地一样,土到处都会是湿的,没有办法耕种。

还有就是肾了,这也像大自然一样,我们土地的下面,有地下水,再往下,还有一个火,我们都知道了,如果这个火喷发出来就是火山爆发了,这个火是要藏在地下的,因此,肾也是和大自然对应的,它在土的下面,属水,但是,在水中,还有火,因此中医说,肾是两水夹一火,两边是水,中间是一点火,这个火叫命门之火,水和火在一起,达到平衡,这是古代哲学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这叫水火既济。这样,肾中火不至于过热,水也不至于过寒。

如果体内水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气就重了。

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心阳不足了,那么,我们体内的水湿也会慢慢地重起来,这是相互的,脾阳不足了,体内的水湿也会重,肾阳不足了,也会出现水湿泛滥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湿和阳气的关系,明白了这个,大家也就懂了很多养生的道理。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这些问题了,所以创立了很多思路来调整这些情况,具体的方法和思路非常的多,比如去上焦的湿气,去中焦的湿气,去下焦的湿气,振奋心阳、补脾阳、补肾阳等,这在张仲景的经方里面运用得出神入化,如果不明白这个,那么很多病都治不好,明白了,则效如桴鼓。养生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个,则可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不至于到疾病的状态,不明白这些道理,每天早晨起床就喝凉水,那么就是跟自个儿过不去,等有了病了,才明白自己出问题了。

用养生的方法,防治自己进入疾病状态,这是我们古代的治未病的思路,如果大家能做到这些,那么天下会少很多痛苦的。

我在学习张仲景的经方的时候,曾经琢磨过很多的方法,想找出最好的思路,最后,我琢磨出了一种形象的方法,就是用“图像”的方法,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古人研发中医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方法,叫“取类比象”,与此类似。

我不是很赞成那些死背条文的方法,因为张仲景给我们记录了很多内容,但是并不完全,许叔微就告诉大家,要学习张仲景的思想,别死背,后来缪希雍也警告过大家这事儿,所以我只是理解张仲景这个方子的思路,然后会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形象的图画,就是关于这个方子的机理的,非常形象的图画,比如,我讲的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画一个大自然的图像出来,这个思路等我讲到各个方子的思路的时候,会更明显的,到时候大家想象着这个图画,就会更理解这个方子的思路了。

接下来我们会讲述一个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养生思路,那就是,当湿气蒙蔽了我们的心阳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该如何识别,以及如何调理。

拨云见日的苓桂术甘汤

我现在发现很多人体内的水湿都重,昨天有几位朋友约我见面,我帮助他们诊断了一下,发现大多体内湿气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说为什么湿气这么重呢?我说: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啊。大家都不运动了,都开车,开空调,喝冷饮,当然会导致体内水湿严重了。

那么,水湿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有什么表现呢?我们怎么调理呢? 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早就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们讲述一个症候,这个症候就是水湿严重导致的,我管这种情况叫:“乌云蔽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

这个图像大家可以记住,然后对照我们身体。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 那么,此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 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人家张仲景描述得好,他说这个情况是:“起则头眩”,就是一起来,头就晕,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把这个情况给概况了。

然后,人家张仲景还概括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这里面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有严重的人,是会觉得有股气,从腹中升气,直冲胸中,更多的人是觉得胸中憋闷。

此时,因为水湿太盛,气机不降,所以会出现一些肺经的问题,比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情况,一般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多。

此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西医对此研究并不够,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思路,是会有很多人能够重获健康的。

这么讲估计大家都没有概念,我还是用例子来说吧。

有位阿姨,自己叙述心脏不好,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对我说已经做过很多检查了,总之是经常去医院打吊瓶,一般的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等静脉点滴都打遍了,有时好转一点,有时完全无效,总之是整天被笼罩在心脏病的阴影中,觉得随时可能都有危险,自觉心中憋闷,乱跳,时时头晕,躺下以后憋闷更厉害,呼吸甚至觉得变粗,西医检查资料很多,西医也认为问题多多。

老年人其实身体各个器官老化是正常的,估计检验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旦给戴上个心脏病的帽子,就会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认为自己的心脏已经完全坏了。

还有一男士,是长期肺弱,是以前患过肺结核,经西医治愈,但是现在肺一直没有强健起来,总是动辄咳嗽,痰多,痰色清稀,有时都不能平卧,这样的患者其实很多,都是肺病以后,调理不当,结果导致肺气虚弱,长期体弱。这两位都有什么临床指征呢? 那位阿姨,我一看舌头,就是一个胖大舌,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那位先生的舌苔厚了一些,但是,也是舌头上满是唾液,水滑欲滴,和那位阿姨一样。

还有一些指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大师刘渡舟先生总结的,是面上有水斑,刘渡舟老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周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曰‘水斑’”。

这种水斑,我后来仔细体会过,我当时在医院拍摄了很多患者的舌图,回来后就分析,后来我发现,那些水湿重的舌图,这个患者的脸上确实会有很多水斑,这让我大吃一惊,后来还差点写一篇论文,因为忙,就放下了。

而且,这种水斑,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人脸上会有很多,估计这和阳气的逐渐不足有关。

总之,我认为舌像是判断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再配合面诊,则效果更好。

那么,怎么治疗呢? 张仲景告诉我们,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边把水湿给去掉,他老人家选用的药物就是茯苓,同时要振奋阳气,他老人家选用的是桂枝。

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占领呢?当然要派我们自己的部队来镇守了,于是,白术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同时,配合大家行动的,就是一味药,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

这个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就是叫苓桂术甘汤,是中医里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方子,古时用药,简单而又直接,阵法分明,令人惊叹。

我用的也是这个方子,基本没有加味,那位阿姨的心脏,在服用几副药以后,憋闷感消失,不再觉得呼吸费力,自己说一下松快了很多,于是开始加入一点养心的药物调理。

那位先生,也是这样方子,六副以后,自己感觉咳喘减轻,大为好转,自己感觉局面完全改变了过来,后来换了方子调理,改为滋补,慢慢也恢复了很多,前些日子联系,虽然现在身体仍然有点弱,但是和以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对证以后,效果来的非常的快。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这个苓桂术甘汤,就是张仲景的“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心、肺、脾胃等系统都出现问题,张仲景用这个拨云见日的思路,就把湿气化去,使得太阳重新出现,阳光明媚,则身体自然恢复常态。

水湿泛滥,还有很多证型,除了遮蔽心阳,还有在下焦出现的问题等情况,我后面会一个个给大家讲解的。

大家明白了这些道理,如果遇到有类似的症状,可以去咨询医生,让医生帮助分析一下,然后看看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剂。(转自罗大伦的新浪博客)编辑声明  佛医堂微信所发布、回复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不一定代表佛医堂意见,请各位师兄明辨。另外,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admin@foyitang.com ,我们会及时更正。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推荐访问:历史沿革 经典 名方苓桂术甘汤 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 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 苓桂术甘汤的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