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下)】

  摘要:直辖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重庆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重庆总体状况呈现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领域宽、包袱重、运行差的客观实际,在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从振兴国有企业,有效、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主体作用,到助强扶弱,推动非公经济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国与民同进”的良好发展势头。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多种经济成分;重庆市;国进民进
  中图分类号:F120.3;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1-0172-07
  (二)主导引领:发挥公有经济主体性
  重庆国企迅速做强做大,发挥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重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地方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充当“先行者”和“主力军”,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经济力量。目前,重庆国有经济形成了基础设施、工商产业、地方金融4:3:3的布局,改变了2003年以前70%以上分布在竞争性工商产业的状况,体现了国企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1、贯彻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意图。
  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五个重庆”建设决策后,国企成为中流砥柱,投入“五个重庆”建设资金占全市65%。其中,在“畅通重庆”建设中,全市规划的3000亿新增投入,“八大投”承担了80%以上的投资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中,2009年国资筹集50亿元,支持渝东南、渝东北贫困区县完成了16个工业园区的“七通一平”和标准厂房建设,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两翼”工业增长26.4%,高出全市9个百分点。
  2、成为政府的“第三财政”。
  重庆的财政收入,在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的基金收人之外,有“第三财政”美称,即国有资本预算收益,年均约150亿,为政府扩大民生支出提供巨大的财力空间。2009年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1.7%;2008年下半年以来,重庆启动“大下访”、“大走访”活动,财政支出近100亿,化解积案约20万件;当全国多数城市购房契税是3%-5%时,重庆一直保持1.5%。
  3、充当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
  2008年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八大投”按照“扩内需、保增长”的要求,投资额明显放大,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重庆国资完成投资1000多亿,同比增长50%以上,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40%。在全国房价一路飙升的大背景下,重庆通过控制“八大投”储备土地的投放和建设速度,有效平抑了房价。2010年,重庆商品房均价4000多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40名之后,不到北京、上海的1/3,也低于西部的成都、昆明、贵阳等。
  4、挑起了公共设施建设的重担。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八大投”为代表的国有投融资平台,累计投入2500多亿,承担了全市75%的重大投资建设任务。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例,重庆地质条件复杂,高速公路桥隧占50%以上,每公里平均造价超过8000万,比东部地区高一倍,而车流量只有东部1/3,“八大投”承担了高速公路90%以上的建设任务。重庆公租房建设投资也主要由国企承担,成本在国企内部消化,有效发挥了“托底”作用。
  5、开拓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是土地运作。市政府赋予“八大投”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职能,构建了“储地-融资-建设”和“储地-整治-出让-建设”两个循环系统。“八大投”累计储备土地约50万亩,“招拍挂”3万多亩,既壮大了资本实力,又促进了土地集约开发,使其大幅增值。二是证券化运作。从2004年起,重庆大规模发行企业债券用于市政建设,累计发行100多亿,成为西部地区发行企业债券最多的省市。从2007年起,重庆实施国企整体上市战略。目前,国资三大板块共有上市企业10多家,占全部国有集团数量的1/3,预计到2015年,将实现适宜上市的国有集团全部上市。三是项目运作。采用BOT、BT、TOT、“市区共建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超常规发展。提前10年完成200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密度居西部第一;竣工或开工轨道交通、铁路建设700公里;建成大学城、自然博物馆等大批公益设施。四是国际化运作。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上,国企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2010年,国资委所属企业引进外资25.7亿美元,对全市利用外资的贡献率超过40%。重钢集团、粮食集团、机电集团、四联集团等还抱团“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2010年,国企实现海外投资40多亿美元,占全市的80%以上。
  6、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
  累计解决了120幢烂尾楼、小煤矿关闭等历史遗留问题。2003-2010年,“八大投”累计上缴职工社保、医保等“五险一金”100多亿,解决国企历史积案8876件,挽回经济损失60亿;拿出24亿,解决了200多户企业关闭破产和1000多户企业改制过程中退休人员非统筹、安置人员的补偿费用、职工困难补助等问题。
  (三)助强扶弱:推动非公经济大发展
  非公经济的发展得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重庆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重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其中,私营企业总数由7.57万户增长到15.42万户,年均增长率15.57%,注册资本总额由1114.35亿元增长到3201.38亿元,年均增长率23.74%;个体工商户由44.51万户增长到71.37万户,年均增长率10.06%,资金数额由74.08亿元增长到232.3亿元,年均增长率26.16%。
  1、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2003年以来,重庆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倡导优质服务,健全服务体系等措施,有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针对企业规模小,机制不健全,技术水平低,名牌意识差,以及落后的家庭式管理和低水平重复作坊方式,发展后劲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的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首先,确立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分的新意识,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制定上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政策应当尽快废止。这样才能有利于民营经济更快发展。再次,加快完善法规政策,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多种经济在同一市场中竞争,政府应当给他们创造平等、透明的法制环境,给个体私营经济一个迅速发展的空间。个私经济是典型市场经济,具 有独立自主、产权明晰、机制灵活、适应环境快的特点。
  (2)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不区分是国有还是非国有,谁有利于经济发展,就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谁。以优化投资经营发展环境为保障,推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做到“六放宽”、“五鼓励”和“九个平等”。“六放宽”,即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放宽从业人员、放宽经营范围、放宽经营方式、放宽区域限制、放宽登记条件、放宽信贷政策。“五鼓励”,一是鼓励个私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通过合资、参股、兼并、租赁、收购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二是鼓励个私经济参与农业产业经营,推动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创办农业基地,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服务等行业,实行公司加农产,贸工农一条龙,在承包荒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上寻求突破;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做大盘强;四是鼓励和支持个私经济优化组织结构,发展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五是鼓励个私企业加强管理,争创名牌,走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管理路子。“九个平等”,即税费征收平等,金融信贷平等,市场准入平等,对外交往平等,外贸出口平等,政府关心平等,部门服务平等,扶优扶强平等,表彰奖励平等。
  (3)发挥工商职能优势,积极引导和管理,促使民营经济自身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我市的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多数是实行家庭式管理,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须在自身信誉上做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4)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针对融资更难的问题,找出有效途径加以解决:首先,创新整合担保机构增加资本实力,简化手续,完善操作,清理不合理收费。其次,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创新手段和方式,有效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渠道,改变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拓宽担保资金来源渠道,设立中小企业融资专门服务机构,放宽准入限制。同时加大财政税收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5)主动参与协调,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强化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在施行行业管理上,依托行业协会的方式加强引导和自律。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表达政府的意图,行业协会通过对本行业内企业的督导、督察,规范其行为,促使其进步和提高。
  2、重庆专门出台针对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政策。
  规定凡经市政府同意,非公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参与其分离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在资产处置、债务处置、职工安置、社会保障和土地利用方面,参照执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应政策;鼓励非公企业通过兼并、控股、参股的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非公企业整体并购国有企业。在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帮助企业妥善处理原企业拖欠的各项债务,推进债务重组,及时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转换职工身份;帮助非公企业落实重组中的各项优惠政策。
  3、为非公有经济提供最好的投资、发展软硬环境
  (1)定期举办民营经济论坛,为民营经济投资重庆提供最好的平台。为了进一步探索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成长,“为政府提供思想、为企业明辨方向、为发展增加动力,为重庆扩大影响”,全国工商联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共同主办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其中,从2008年开始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活动一并举办,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在成为中国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民营经济论坛之一。重庆市按照三个重要标准来举办民营经济论坛和渝商大会:一是要产生更多的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对非公经济发展进行深度研讨;二是要将活动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吸引更多更大的项目签约落户重庆;三是在“引进来”的同时,帮助更多有条件有实力的重庆民企“走出去”。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是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我市不少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实力,迫切需要到全球寻找资源和市场,因此,从长远和战略角度考虑,需要鼓励更多的民企“走出去”。连续六年的民营经济论坛,为民营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引资为民营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引进投资项目签约作为论坛活动的“重头戏”,更是硕果累累。从2008年开始,当年完成签约项目43个,签约金额达527.9亿元;2009年实现签约项目69个,签约金额达619.37亿元;2010年完成签约项目92个,签约金额730亿元;3年累计签约总额达1877.2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183亿元,占签约项目总金额的62%。2011年,论坛签约总金额达到1078亿元。这些项目主要涉及机械制造、IT产业、笔电配套等。此外,“走出去”对外投资项目有10个,投资金额达10.03亿美元(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2)全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打造和培育重庆经济发展良好的软硬环境。2008年7月20日,“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五个重庆”建设,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本质就是打造和培育最好最优的投资、发展的软硬环境。宜居重庆的目标责任制,是要在三年内,主城区房屋改造完成1000万平方米,在改善原住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努力为市民增加公共空间,必须有清净环保的城市环境,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脉传承,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等,形成“人往高处走”的态势,从整体上降低重庆引进人才的成本。畅通重庆,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根据重庆的地形特点,尽可能优化城市道路,实现“半小时主城”,加快重庆“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通达五湖四海的前沿地区。森林重庆,就是力争奋斗5年,使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8%,缓解“雾都”、“火炉”的气候,减少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以招揽更多的人才汇聚重庆,吸引更多的人来重庆旅游、投资、发展。平安重庆,就是要通过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管理的创新、社会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交巡警平台的打造等,使重庆成为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渝总投资、创业。健康重庆,一是要着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氛围,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要抓好各种体育设施建设,增强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三是要大力发展医疗设施,完善社区卫生服 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加大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力度,全力打造“1+2+4+X”平台。重庆作为一个内陆城市,要想“走出去,请进来”,除了从宏观上打造最好最优的软硬环境以外,还必须在微观上具备“走出去、请进来”的条件。而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则是实现目标的微观基础。重庆的做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实物、载体的角度打造起内陆开放高地的平台;--是从政策、部署、措施的角度,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断跨上新台阶。“1+2+4+X”的“1”是指重庆的一个国家级开发新区:两江新区;“2”是指重庆的两个保税区,即鱼嘴、两路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4”是指重庆的四个国家级开发园区,即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寿重化工开发区、万州国家级工业开发园区;“X”是指重庆各个区县的工业园区。重庆的“1+2+4+X”,是产业聚集的载体,是“走出去”、“请进来”的平台,是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标志。经过近年来的建设,“1+2+4+X”已经成型,对吸引内资和外资起到了十分关键、重要的作用。
  建设好内陆开放高地的载体和平台只是工作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重庆根据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工业基础条件不断提升、市场资源不断集聚的现实状况,充分利用胡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峡库区的政策优势和国家启动内需的有利时机,全力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一是在利用外资上,按照“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原则进行强势推进。房地产业、金融业、加工工业等要全面出击,靠龙头企业招商,靠产业链集聚招商,靠战略性远见招商,靠资本招商。同时,加大40个区县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利用外资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二是在“走出去”方面持续发展。重庆把“走出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已拥有大量外汇储备,“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可以平衡外汇储备,顺应经济规律。另一方面,“走出去”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投资铁矿石、农业、装备,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要在加工贸易上实现大规模突破。四是要围绕结算业务,加快金融开放。除了发展传统金融业务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外,还要围绕结算来做文章。结算又分两类:一类是国内结算,目前重庆已有药品交易所等7个交易所,每个交易所其实就是一个结算中心;另一类是国际金融结算,重庆正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以及票据结算等。
  4、扶持中小企业、帮助微型企业克艰解难。
  2010年初,重庆市政府下发了《2010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任务》,明确要求重庆市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限制,减轻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负担”。为此,重庆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微型企业克艰解难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放宽注册登记诸多条件限制。一是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二是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三是放宽主体类型登记条件。四是放宽经营范围登记条件。五是放宽出资登记条件。例如放宽出资登记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支持优质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民营企业因上市需要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其净资产评估值高于审计账面值的,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按净资产评估值或审计账面值核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支持民间投资者以高新技术入股办企业。对投资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允许不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技术作为公司股东的首次出资。申请人凭验资报告和已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办理登记。支持民营企业多形式扩大规模。支持投资者以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财产作价出资设立公司或增资。支持民营公司用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允许普通合伙人以劳务、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出资设立合伙企业。
  (2)提高服务水平,支持民营经济创业、融资、并购重组。一是加强微型企业登记服务。把培育发展微型企业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及时研究解决微型企业注册登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微型企业办理各类登记提供有力指导。开辟微型企业登记“绿色通道”,对微型企业申请名称预先核准或注册登记,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一律当日核准办结;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多渠道融资。积极开展股权出资、股权出质登记服务,帮助投资者盘活股权资产、增强融资担保能力;积极探索非政策性债权转股权登记,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改善融资条件;积极指导民间资本依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积极为金融机构提供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和股权出质登记信息查询服务,推动建立面向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三是加强对民营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服务。对民营企业参与文化、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改组改制或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行业整合、产业升级的,要提前介入,全程指导企业完善重组方案、理顺产权关系、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并购重组依法实施、稳步推进。
  (3)减轻发展负担。一是进一步规范登记管理行为。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注册登记申请材料外,一律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注册登记事项无关的文件、材料。除国家工商总局明确规定的公司类型外,不得在年检中随意扩大私营企业提交审计报告的范围。二是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行政性收费项目和标准,落实有关收费减免政策。对微型企业办理登记、年检,3年内免收行政性收费;对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符合政策规定的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禁止利用办理登记或年检验照之机,乱收费、乱摊派和搭车收费;三是积极推进行政指导。制订完善和公开各类注册登记申请文书示范文本和章程、合伙协议、股权转让协议参考文本,指导民营企业快速、规范申办注册登记。采取适当形式,对营业期限、股东出资期限、前置许可即将到期的民营企业进行事前提醒,减少企业过失性违法。
  二、经验
  (一)渝富模式
  “渝富模式”是指搭建国资重组平台,打开国资不良资产死结,破解国企改革难题,助推国企浴火重生、发展壮大的重庆实践活动。“渝富模式”的实质是:以政府划拨的土地和商业银行股权作为注册资本金,通过抵押贷款打包收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权,同时储备国企环保搬迁或破产之后的土地,用土地的增值弥补打包债权的亏损,使众多国有企业能够摆脱债务包袱、资金缺乏等方面的困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改造和重组。“渝富模式”的经验是:
  1、打开处置国资不良资产“死结”的重要方式。
  国有资产不良资产,一般表现为国有企业经营 中所欠下的,过大的,依靠自身无力偿还的银行债务。这些债务缠身,将国有企业的手脚紧紧地捆住,并形成“死结”:一是企业无法获得新增资金支持而实现正常经营和自救活动;二是企业无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造、改革和重组。债权与债务双方都被捆住了手脚不能动弹。因此,要解开这个“死结”,就需要通过外力介入来实现。一般来说,解开这个“死结”的方法有三个:一是由国家买单,由银行通过冲销不良资产的办法解除企业的债务;二是直接通过法院对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算;三是由其他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这三种办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到目的,但却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因为它不是一种机制,不能实现多赢。因此,重庆的经验就是实现“渝富模式”创新,搭建起国资重组平台,通过债务的转换和重组,打开处置国资不良资产的“死结”,助推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改选和重组步伐,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采用这种方式,重庆顺利、有效地解决了国有企业的债务包袱过重,改革停滞不前的难题。
  2、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的促使,部分国有企业或因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或因缺乏资金无法正常经营,或受条件限制、发展要求需要搬迁但却困于没有启动资金,……这些问题最终表现为国有资产的闲置甚至流失――国有企业丧失活力和土地资产的闲置。过去的解决办法就是找政府。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这项工作不可能再由政府出面来完成。这样,“渝富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搭建起来的新的国资平台,充分发挥其“杠杆”、“推手”、“保障”的作用,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服务,参与国有企业投资和资产重组、搭建金融控股公司等,为盘活国有资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例如渝富公司收购储备了主城区“三类”国有企业土地约9000亩。通过土地储备,公司向机电集团、轻纺集团、化医集团、外贸集团、茧丝绸集团等国有企业集团和重庆特钢提供环保搬迁、破产关闭、“退二进三”、改制重组资金100多亿元,推进了这些企业的重组和新的生产基地建设。
  3、政府解决国有企业运行困难的“企业化”运作模式。
  “渝富模式”是一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资源,处置国有企业债务、支持和帮助国有企业实施改革和重组、实现市场主体多赢的有效模式。这里包括两层含意:一是当国有企业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时,政府避免进行直接的干预,而是通过新成立的在职能上比较特殊的国有企业,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来帮助渡过难关。不管是实施债务重组,还是盘活国有资产,不管是助推国企发展,还是实现参股控股,都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自由竞争原则展开的。可以说,“政府意图、市场行为”,是“渝富模式”的核心。例如安排渝富公司收购工商银行不良资产时,市里的要求是,“财政不补贴,政府不干预,国企要满意,渝富要赢利”。而渝富公司在推进这一进程时,遵循了市场规律,运用了市场工具,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二是成立的渝富公司,不但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来的,而且它的经营活动也是严格遵循市场规则来展开的,绝无依靠垄断经营和行政力量来达致目的。从渝富公司成立后参与重组的对象,均是当时无人愿意接手、没有人愿意去投资的企业。例如ST东源,当时在深圳的拍卖价格比净资产还低,但是没有人去买,因为大家无法判断未来的走势。此后,在二级市场上通过增持股份获得控股地位也完全是市场行为。西南证券的重组同样如此,当时证券市场较低谜,老股东大都想要退股。渝富公司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参与重组的。重庆银行、ST重实都是如此。另外,从土地储备经营来说,渝富公司所购买的土地没有一块是通过行政力量低价获得的,换句话说,所购买的每一块地都是以市场价格成交的。为防止土地的非市场化操作,重庆国资委做了一个制度安排:一个卖地的企业,只要有其他人出的价格高,就可以不卖给渝富公司。如果渝富公司的报价高于其他公司,则只能卖给渝富公司。为保证出卖土地的企业获得更好的收益,重庆市政府、国资委有时甚至协调渝富公司出较高的价格去收购国有企业的土地。比如,重庆钢铁集团7000亩土地,就是政府协调,渝富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的。
  (二)抓太放小
  重庆在发展公有制经济时,有主有次、分别对待,成功地提升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抓大放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方面,重点抓全民所有制。在重庆,集体经济的规模较小,且主要集中于农村。能够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地区内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因此,重庆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上。二是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放弃了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主要集中精力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外转内改。由于始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但使重庆国有资产能够实现有效的集中和高效的运行,突出了公有制经济虽然在数量上不多、总量上相对不大的条件下,明显地提升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引领的作用,而且还提升了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市场适应性,刺激了非公经济的发展。
  集中精力抓好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放弃对中小型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的控制,是实现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必要条件。重庆综合实力最强的50家国有工业企业在单位数量上只占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0.7%,但其工业增加值却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的48.4%和90.6%,人均创造的税利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倍,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9.4个百分点。
  一是扶持壮大一批。对一些产品有市场、经营管理比较好的小型国有企业应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使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二是通过国有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辐射带动一批。比如嘉陵摩托车集团在全国就带活了300多家中小企业,在重庆市就有198家中小企业为它生产配套产品。三是通过优势企业兼并、联合一批。到今年上半年为止,重庆市已有264户企业被兼并,兼并方共承担债务15亿元。兼并方既有本地的优势企业,也有外地的优势企业。在兼并过程中,重庆市有关部门积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协调有关政策,但不具体干预。对跨地区、跨部门的兼并,各有关方面都能从大局出发,相互支持,使兼并顺利进行。四是承包、租赁、托管一批。对于那些主要由于管理水平低造成效益不好的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在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采取这样一些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五是剥离分立一批。对难以从整体搞活的小企业,将部分有效资产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合理承担相应债务的前提下组建新的法人实体。如果采取了以上一些办法仍不能解决问题,还是长期亏损、扭亏无望或资不抵债,则可以依法破产一批或拍卖出售一批,但这在我国大量的国有小型企业中只能占极少数。
  (三)放养结合
  创造和培育最好的市场、政策和社会人文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是壮大非公经济的最佳途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发挥非公经济的重要作用的最好办法,一是给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最好的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二是给弱小的非公经济进行大力扶持和帮助。给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最好的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就是“放”。为此,重庆是不遗余力的。给弱小的非公经济进行大力扶持和帮助,就是“养”。
  2005年12月,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二届四次全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任务和明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黄镇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尽快使其做大做强,努力在重庆经济中唱主角。对于发展民营经济,重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措施。重庆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项规划。这在全国是少有的。
  
  责任编辑:梁习琴

推荐访问:公有制 为主体 共同发展 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