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从珍藏开始] 蝶变

  一座还未正式开放的首饰博物馆,在馆长周臻的带领下,成为民间文化与企业品牌相互扶持的力量。      周臻   珠宝鉴定师,从事珠宝行业15年,潮宏基珠宝经理,潮宏基首饰博物馆馆长。
  
  当“2011臻藏珍品汇展”的灯光一一打亮,巧夺天工的中国古典稀世珍宝首饰把现场映出奇光异彩。元代姑姑冠、蒙古贵族红珊瑚头饰、明清宫庭点翠凤冠……每一件珍品足以令全场沸腾。在不断捕捉古老金银器故事的同时,不得不一探究竟这辉煌背后的收藏“大家”――潮宏基首饰博物馆馆长周臻。正是这位年轻的女子,将民间文化一点一滴拾遗、珍藏。
  
  用心,自然天成
   上海豫园古玩市场,总如过节般红红火火,这边吆喝、那边摆架,周臻无暇顾及热闹,如往常一样自顾自地穿梭于民俗、古玩店。尽管在这里交过不少学费,但她一到上海,还是喜欢来这里“淘货”。
  “以前来这儿收的东西真假难辨,于是找了新出路,现在有些眼力了,还是会来逛逛,希望捡漏。”周臻口中的新出路,就是珠宝收藏的专家前辈们,专业的信息来源如今成为她主打的收藏渠道。
  2007 年,潮宏基筹备首饰博物馆,宫廷与民间所用的饰物、婚嫁首饰都是周臻关注的范围。凡人皆知,收藏之路从不会平坦,纵使顶着潮宏基光环的周臻,甚至比常人走得更难。
  与贵州的民间收藏家方天然先生交往,或许是最跌宕起伏的一次。方老年届70,有40余年收藏历史。麻袋、塑料袋装着书画、民间工艺品等数千件藏品,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早在1997年,周臻就相中方老手中100对银龙镯。这百对龙镯在造型、制式上不尽相同,或以凤、牡丹等组合錾刻,或直接以龙首造型出现,百家争鸣的刻画神态就是不同历史文化的真实记录。周臻那时就下定决心,一定把它们搬进博物馆。
  或许有过十多年汽修工人经历,方老有股子倔劲。曾有人以上万元的价格转购其中一两件,方老也没动心。当周臻提出要购买一百对银龙镯时,老先生断然拒绝。他对周臻说:“我得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产,如今艺术品收走一件少一件,出再高的价格也不卖。若是给了外国人,就更见不到了。”那次碰壁并没有令周臻打消收藏的念头,不时电话问候,去贵州出差就带上自己的藏品与他分享交流,甚至邀请方老到汕头去看看公司,反反复复历经三年。
  不想老先生真去考察了。见到周臻的藏品,他感叹:“你们留下的是民族的记忆。”此后三年里,方老带着不舍与放心,分几批将百对龙镯转给了周臻。
  年代上溯到明代、早中晚三清和民国初期,周臻的藏品越来越多,也愈加珍稀,但大多以少数民族的典型银质首饰为主,偶尔得知哪儿有汉族藏品,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
  一次半夜,周臻被急迫的铃声吵醒,“有汉族的首饰,走!”得到消息两小时后,周臻便从汕头落地杭州,出机场时天还没亮。“如今只记得当时的两件事,金银锁藏品和冷,冷得刻骨铭心。”凭着这股子坚韧劲儿,周臻用行动和感动劝说着身边很多人,全国各地都留下她奔波的身影。首饰博物馆藏品的规模,也扩大到2000多件。
  
  收藏就是传承
  《妆匣遗珍》、《中国传统首饰》、《中国民间银器》……一本本讲解传统饰物的专业书籍整齐地列在典雅的明式书柜里。“苗族盛装头饰是我国少数民族头饰中最奇异、最精致也最漂亮的头饰了。具有明显对牛崇拜的色彩。苗族妇女戴上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后,还要戴上两只连在一起的银制水牛角,每只角上雕一条龙,龙头朝内,呈二龙戏珠之势……”周臻对藏品背后的文化如数家珍,一边介绍着,一边从公司金库的保险箱取出点翠银凤冠,就是在珍品展上大放异彩的藏品。
  蓝色的翠鸟羽毛粘贴在银丝边上,色泽鲜艳,镶有宝石彩钻等珍贵材料,华丽高贵。这是周臻2008年在北京花10多万元收的。她曾在国外看过一本书,上面绘着一家老北京专门售卖翠鸟的店铺。“一个毛头小孩提着收购的翠鸟在店外徘徊,这是应运手工艺而生的店铺,如今没有了,这就是传统。”她毫不犹豫地把点翠银凤冠请进首饰博物馆,第一次没有还价。
  点翠饰品容易被虫蛀,不易保存,因此传世品多有缺损,但这件点翠银凤冠却品相完整,这与周臻几年来细心照顾不无关系。
  大到为藏品拍照、整理文字资料、建档,小到称重、量尺寸、存放干燥剂……博物馆里大小事务都由周臻一手操办。“一直想招个得力助手,但有内容的人太功利,实诚的又欠缺相关知识,我不想辛苦收来的藏品再历经苦难。”周臻希望为博物馆再找一个好“母亲”,因为古代银器的存世量实在太少,收藏界普遍认为银器收藏难、研究难、定价难,甚至连国家办的博物馆也不收藏银饰。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许多人将工艺精美的银首饰送进了炉子,重新做成流行款式,或是换成黄金首饰,周臻提及便觉心疼。“民间银饰品的背后有很多文化含义,我发自内心欣赏它们的形状、花纹、制作工艺,希望通过我们的收藏,鼓励新一代技师去传承濒临失传的古老工艺,启发现在的饰品设计。”
  收藏就是抢救。这是周臻和首饰博物馆的共识。将散落在民间的银饰工艺品收罗起来进行挖掘,不仅是对中国首饰珠宝界的帮助,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周臻理想中的博物馆,不是企业内部的博物馆,而是一个真正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博物馆,向更多人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银饰文化。
  
  珍藏,原来是一种蝶变
  在珠宝界,“设计一大抄”俨然已成行规,西式风格的珠宝更是多年来占据着主导市场。“但我依然希望潮宏基的作品有原创的东方韵味,并让这股韵味把东方文化引向世界珠宝行业。”
  每年,潮宏基会开发两个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鼓韵、凤影、牡丹……现代视觉冲击与传统艺术感并存;彩金概念、珍珠镶嵌技术,最先在国内推出。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周臻精心收藏的藏品。让传统金属工艺在现代珠宝首饰上世代相承,就是周臻和首饰博物馆的理念。
  一对镶嵌红蓝宝石的金色水滴型藏族腰带配饰在玻璃盒中灵气尽显,精湛的花丝錾刻技艺非凡,看似一件不可多得的老物,实则来自潮宏基在北京设立的花丝镶嵌工作室,他们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恢复而成。
  这是一个花了巨大精力和财力投入的工作室,只有10多人,全是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用花丝镶嵌技艺把现实的东西搬下,重点制作大型摆件。每次去北京,周臻总会与这些她花大力气请回的师傅会会面,唠唠嗑。
  为制作首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周臻要寻一位技术带头人。“通州有位老先生,技术一流,但很难请。”一位教授指了一条路。
  他是北京花丝镶嵌厂的工艺师,但自从上世纪70年代花丝镶嵌厂解散,老先生便将技艺埋于心底,40余年,不曾“出山”。
  周臻找到了他。第一次,他推托说要照顾生病的妻子,第二次,要照顾小孙子。第三次,周臻反复地讲解博物馆收藏的意义,还拿出镇馆之宝的设计图纸。“我真的被震撼了。”这是老人给周臻的理由,也是手艺人的特殊情怀。在周臻三顾茅庐之下,老先生走进了花丝镶嵌工作室。
  三年过去,镇馆之宝雏形已现,五米长的花丝镶嵌侗族风雨桥将成为首饰制作民间技法的标本。当它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古老技艺与创新结合的惊艳一定会感染无数人的内心。周臻说:“这就是文化瑰宝与品牌互补互动的力量,一方面留下民族的记忆,一方面让品牌接续历史的文脉。”就这样,周臻把藏品、大师这一件件“宝物”请进了博物馆,带进了大众的生活。

推荐访问:珍藏 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