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情入境,因意塑形一从艺二十年创作随想_意蝶塑形内衣

  内容摘要:作者细数自己从事莆田木雕二十年的创作心路历程,既蕴含真挚饱满的情感,亦不之思芎与思玷。最终她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归结为“由情入境,因意塑形”。   关键词:莆田木雕:工艺创新:创造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夸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哪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姗处。”此第三境。大师寥寥数语,道出了治学从艺不断升华的真谛,耐人寻味。本人不是大师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没有取得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但由此联想到自己二十余年的求艺之路,竞与这三种境界是那么的相似。从意气恢弘、踌躇满志,到失意痛苦、困顿探索,再到海阔天空、闲庭信步,我以深厚的执着与热情,挥洒了自己迂回曲折的艺术探索历程。
  一,意气恢宏踌躇满志
  莆田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我国传统木雕工艺美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的价值。这支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莆田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题材丰富、精微剔透、刀法多样,生动传神的莆田木雕深深吸引了我。身为木雕后人,我幼承家学,自小就与木雕艺术有着不解之缘。1991年,我满怀憧憬又忐忑的心情迈进了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真正踏上了求艺之路,从此明确了自己的整个人生方向和目标。木雕艺术由此成为了我的主要从艺方向,决定和引导着我的未来发展。
  几年的学习中,自己如饥渴的牛犊,拼命汲取着中华雕塑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营养。怀着对艺术创作的赤诚,面对良师益友的教导与鼓励,从基本技法学习到独立风格创作,乃至文学、美学、艺术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和修养培育,我都努力做到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随着几年的学业完成,我百倍地回到了莆田老家,急切地想向家人,向关心自己的师友证明自己的学成,期待一个灿烂阶段的开始,一个美好画卷的勾勒与点染n
  二、失意痛苦困顿探索
  素以“精微透雕”著称的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绵延至今,业已形成了精致细腻、古朴典雅、层次分明的特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老祖宗的辉煌出自名匠,归于名师,世代都涌现了一批批名闻八方的代表人物。要想在这么深厚的艺术传统中突围并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谈何容易!那些传统题材看似简单,但真正在艺术创作中,想从整体构图到细节深入,竟不是容易把握的。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自己做出的每件作品几乎都不伦不类,毫无特色可言。毕业后两年多在传统题材方面的探索与尝试中,自己感觉一无所获,一切尽在失意中,变得心灰意冷。可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屡屡的打击,导致自己开始在受挫中彷徨并质疑自己的能力和天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沦和迷茫,我开始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潜心钻研。一方面借鉴许多成功的前人足迹,模仿“踩套”在上面,摸索着往前;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技艺实践。经过好几年的观摩与尝试,终于认识到传统工艺表面朴实单一到近乎相似,而实质蕴含着无尽的内涵与深度,不用一生的潜心钻研是无法领略其味的。屡屡的挫折,由此开始让自己鼓起了前进的勇气与信心。纵观历代艺术大师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不但要敢于在继承传统之后努力冲破传统,也要勇于不断否定和冲破自我,在新的基础上,完善新的自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过不断接受众多前辈的批评与指正,长时间的不懈揣摩,终于在尝试新的创作中得到了回报。“二、二、三、四”“泳”“归途”等一些拙作,作品完成时自己也没真正弄清楚是好还是不好,当作品参加展览时,竞得到一些权威评委的肯定和鼓励,我终于攒到了些许踏实的信心和创作体会。
  比如,创作“萧音”的时侯,原始念头是因为我刚好在读古典小说《红楼梦》,对林黛玉特别惋惜和感叹,很想挖掘出林黛玉忧伤深处的心境,原想如书中情节让她站着葬花罢了,泥塑过程中觉得这把葬花锄头对整体塑造显得有些多余。那给她什么道具?我想:如果将人物置身于万籁寂静的寒风中,再吹鸣出一曲悠远的箫声,那意境应该更幽远些吧。慢慢地,思路清晰了,要塑造的灵魂明确了。我仔细推敲,尽可能简约地塑出一位清瘦单薄的高挑女子,双手轻拈长箫,口唇微开吹出箫音幽幽,女子身着高毛领裘衣,静穆挺立在瑟瑟寒风中,衣饰因风吹动的刻划也加深了这种寒意和单薄的视觉,头饰是最简单的高柬小髻,极尽朴素,甚至脸部表情也简约漠然,一切情感全扰聚于作品之外的“箫音”中。当然,我已完全偏离了塑造林黛玉的原型,具体塑造的人物是谁根本不再重要,我要完成的只是那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遵照这个思路,我进行了精心塑造,最终达到了自己预期的要求,收获了信心与成功。
  而通过这个过程,我开始梳理起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实施过程,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凝集起一些感想,特别想抒发,想表达。一方面为了告慰自己的心灵,并期望不断提高自己,将经验用于新的艺术探索中。
  三、海阔天空闲庭信步
  在近几年的艺术创作中,我努力抛开沉重的传统包袱,不断将传统的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加以分析、综合、选择、捕捉,寻找自己的创作语汇,寻找形体、气韵中的自我。时而悟得一星半点,信心百倍;时而百思不得其解,心灰意倦,茫然不知所措,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好在自己逐渐走过了困惑、迷惘、朝思暮想,寻找自我、完善自我,踏出了自己的路子――追寻柔美而温情的艺术风格,优雅而婉约的艺术美感。
  现在,当走过这么一个阶段的人生路后,回首以往,看看夸天,想想过去,人生竟也有了许多感慨,其实每个过来人都对过往的生命有着自己许多触动与感知,那首歌曲《再回首》时时在我耳边不经意地回放,许多有关《再回首》的诗歌不时出现。我对“再回首”这三个字也极有感触。于是,积淀够了,开始沉浸到此情感中去寻找营养了。我特别借助了一个中年女子的形象,因为这个年龄形象具有可回首的时间空间和阅历,从作品整体大线条和人物的扭转动态赋干作品主题“回首”可跨越的时间及思绪的长度,透过人物的脸部表情,我尝试表述回首之间个中复杂心情。希望我们在回首之间能更理解人生,能更珍惜生命,从而对未来之路可以走得更知性。
  生活过程中,每个人都经历失败与成功,每一个成功都蕴含着许多失败的无奈甚至痛楚。但积极进取的人不都能执着地克服失败,在失败当中成长并升华,而最终能触及成功,收获肯定。作品《掌声响起来》借助一个舞者在掌声中谢幕的耀眼形象,让有阅历的人们都能在此中回味每一次成功的经历,感叹每一个成功的不易,同时激励有心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成功终将属于你,属于你的掌声一定会响起来,为你的努力喝彩,激发人生每一程的努力。
  由此,我先后完成了《野菊花》《箫音》《水月观音》《春夏秋冬》《乐女》《梨园》《理妆》《再回首》等代表性木雕作品,参加了多届国家级的工艺美展,获得了多项国家级金奖和银奖,并出国展览,作品也受到各界艺术家的赞赏及收藏家收藏。
  结语
  当我痴心于木雕创作,追寻自己的艺术之路的时候,慢慢地开始感觉到“情之所至,物我皆忘”的自由境界。木头原本是有生命的物体,它脱离了自然界成为了无生命的材质,给艺术家带来数不尽的好处,而作为艺术家所能给予的回报应是将它们那种特别的温和与美丽,以及纯朴的品质尽量地体现保存下来,并赋予新的生命,成为美的载体。由此,我在现阶段个人创作时,更偏向于情感的挖掘与表达,而工艺技法对我而言常常只是为了表达情感的主题而采取的手段罢了。我力求把自己对本材天生之美的推崇与对女性柔和之美的热爱融入艺术创作理念中,由情入境,因意塑形。可以说我的创作意念都很单纯,情感也很直自,形式感也很简约,但这的确是我当下的思维和追求。

推荐访问:从艺 二十年 入境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