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建构叙事、编织细节】 叙事建构

  摘 要:1983年春晚首次亮相之后逐渐演变为约定俗成的习惯,30年来它给广大观众带来欢笑和欣喜,众多经典作品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纪念春晚三十年,央视特别制作了大型纪录片《春晚》于2012年大年初一首播,试图为观众呈现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春晚。通过对此片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叙事和诸多细节,旨在从这部典型作品中找寻属于它自身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春晚;纪录片;叙事细节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60-02
  
  
  1983年第一届春晚就像一场联欢会,小而热闹的舞台和布景,却有着家庭般的氛围,文艺界的明星与百姓、各族同胞齐聚一堂共享节日喜气。这样平等祥和的氛围是平日里人们感受不到的,那时的中国人接触到的娱乐生活还比较少,春晚却汇聚了这么多不同种类的节目,大大的满足了人们匮乏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变,春晚似乎将被其它娱乐文化生活所替代,但是春晚的巨大意义仍是其它娱乐文化所无法取代的。首先它传递着国家主流层面的文化观、价值观,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借助于电视媒介的平台,将文化的主流意识通过电视画面输送到千家万户,不仅创造了一个收视奇迹,也是借电视的普及引导这一大众文化的兴起;其次成为春节文化的一部分,一种新民俗,与其他新年民俗一样缺一不可;再次,春晚强大的叙事功能深深影响着观众,使他们对春晚有着强浓厚的兴趣。2012年正好是春晚的第三十个年头,央视特别制作了大型的汇编类纪录片《春晚》,这是第一部与春晚主题相关的纪录片,它不仅详细地揭露了春晚的制作过程也讲述了许多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春晚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片子以2012年春晚为切入点,跟踪记录了这传承的一刻,既展现人情冷暖,又折射出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1]。可见其题材新颖、由小见大,内涵深厚,引人深思。《春晚》中导演很好的建构了表现作品主题的大框架,整体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片中运用相当多的文献资料和独家片段展示了春晚三十年和幕后的背景,其中又不乏大量自然朴实的细节,直观细腻的情感通过这些画面完整的表达出来。
  一、通过选题建构叙事
  《春晚》总共5集,每集50分钟,篇幅不长,但是作为专为一台晚会而摄制的纪录片,可算是大制作的汇编类作品。作为表现思想观念的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作品思想正确地传递给观众,需要创作者具备高超的驾驭影像语言的能力[2],这体现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根据作品主题划分出详细的内容:第一集《春晚三十年》回顾了春晚走过的三十年;第二集《回家过大年》表达了春晚借春节传达出的团圆意味;第三集《共同的追求》展示了幕后工作者和表演者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遇到的艰辛;第四集《我要上春晚》讲述了草根表演者对春晚舞台的渴望和对梦想的坚持;第五集《永远的春晚》作为总编集为这部纪录片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每一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而又合乎逻辑,对于最终春晚价值意义的呈现是完整而突出的,整体结构也是合理清晰的,所以这部只有五集的记录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主旨明确、信息量大,满足了观众的收视心理。
  《春晚》全程跟踪拍摄了整个晚会的台前幕后,采访了40多位参加春晚的艺术家和工作人员、表演者。清晰的叙事脉络为人们循序渐进地勾勒出春晚的画卷,真实客观的展现了春晚不为人知晓的一面。《春晚》的选材新颖,符合当下社会坏境对春晚关注的热潮,借着春晚的第三十个年头,更是印证了导演创作的意图。也证明了春晚早已上升到了国人对家国的精神层面上,这一点无论对于春运回家团聚的人还是散居海外的游子来说都演变成了一个精神符号,从而揭示出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那些有关春晚的历史性的片段都是乐于观众解读的,人们可以从年代的变迁中读出一种岁月的味道,它能勾连起过去人们的美好记忆。但是春晚的最大主题仍是“团圆”。它就好比一块磁石,无论一年中有多少纷扰忙碌,过年都要回家团聚。历年春晚都或多或少在展示着这个主题,对于海外游子来说更是如此,春晚就是他们情感汇聚和文化认同的特定空间。
  采访贯穿《春晚》始终,既有2012年晚会总导演对春晚舞台的认识想法,还穿插了许多前辈的回忆经历,他们都对这个昔日舞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所以当回忆往昔时老一辈们都充满慨叹,听到春晚现场那首熟悉的《难忘今宵》时都禁不住眼眶莹润。这些自然地情感流露正是镜头要把握的,通过呈现这样真实可感的画面也会令观者感同身受。第二集《回家过大年》中,讲述了这样一批工作人员,准确的说他们是技术人员,负责晚会幕后的机器调动、升降等工序。他们在春节临近的时刻,也在检查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阖家团圆对他们来说已成奢侈的梦想。镜头跟随一名叫崔亮的舞美技术人员,走进了神秘的舞台上方的工作间,有上千名像他这样的工作者春节不能与家人相聚,只能通过镜头传达他们对家及家人的想念。港澳台的同胞华人也是春晚中的组成部分,他们更能体现情感凝聚与文化同一,香港的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对祖国的肺腑之情,美籍华人费翔归国寻找亲人团聚、“故乡的云”唱出了对故土亲人的怀念。随着电视设备技术的日趋完善,卫星在海外顺利落地,无数华人也能看到春晚,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和热闹的场景。2012年的春晚主题,凝聚在“团圆”这个字眼上,既是传承也是总结,晚会中的“相聚三十年”这个版块,正是很好的诠释了这个主题。
  二、编织细节以情感人
  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在叙事中都会融入大量的细节。细节的功能是在情感表达的同时深化主题,烘托主题。同时它作为一种叙事方法能够更好地将纪录片做到故事化,对于形象塑造、场景再现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春晚》的每一集都有一个子主题,围绕子主题导演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人或事来表现该主题。从这些人物事件中我们可以细细的品味挖掘出暗含其中的细节,透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事件进程中的前因后果,把握它对事件的叙事结构的影响。以下是通过一些实例,展示细节如何融入叙事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第二集《回家过大年》的主题是回家团圆。本集的重点采访对象是创作《好久没回家》的北漂歌手徐子崴。第一次镜头跟踪徐子崴是他收到了春晚剧组的邀请函出席春晚。他的两首歌曲获得了导演组的肯定,其中一首《好久没回家》选定了作为春晚节目亮相,但是歌曲的演唱却不是他本人。此处的镜头语言很好的把握了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由受到邀请时的自豪喜悦之情转化为遗憾失落。当听到春晚剧组的决定时,透过面部特写和画外音相结合表现他此刻内心纠结。作为创作者,作品受到肯定是一种鼓励,但是展示作品的机会却还是拱手让人。此处用特写细节来揭示人物内心,凸显叙事张力,在实践中建构与验证着纪录片细节性叙事方式的存在[3]。也正是由这首歌曲自然过渡到主题“团圆”,镜头继续追踪徐子崴的日常,他多年的梦想就是回家过年,但今年他有机会和父母一起在北京过年。当父母在电视上听到儿子作曲的《好久没回家》时,就像是徐子崴写给父母的一封真情的家书,此刻运用这首歌曲的细节犹如催化剂将思念的情绪渲染到最高点,也令观众深受感动,它在其中起到的修辞作用使得整体叙事得到了升华。
  第三集《共同的追求》中讲述了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渴望在春晚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它选择的对象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歌舞《爬楼》的舞蹈演员,他们给观众讲述了一个青年励志的故事。这中间的核心细节构成了文本叙事的中心,即梦想与希望。正如有些文章中提到的:缺失了核心细节会导致文本叙事结构的坍塌[4]。每一个主题背后是由许多小事件共同组成,且它们必须要有共同点,要能够点明主题宗旨。此处编织的细节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文本结构是否完整、中心突出。《爬楼》舞蹈中向观众展示了舞蹈彩排筛选的过程,观众首次走进了幕后,看到了舞蹈演员的排练现场。虽然进行了多次彩排,但队员心中仍然忐忑,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他们依然在艰难的行走,每一次排练力度的加大都增加着各种风险。镜头就像一个旁观者坐在观众席间默默地注视着台上的演员们,每一个高难度的杂耍动作在固定的景别中都显得更加动态、更具吸引力和危险性。通过由易到难的演进,观众也能直观的体会到舞蹈演员的辛苦,特别是舞蹈筛选演员的过程,更像是小说、电视剧一般充满悬念,每个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裁决者的神态都是如此动态具体,这个核心的细节决定着他们的事件的最后进展。泪水决定着梦想的终结,入选的人们表情也很凝重,他们所担负的不仅是自我的展现更是代替其他人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梦想,结尾处篇章的主题得到了烘托,“梦想”这个话题也更加具象和残酷,它所引起的是人们更多的思考。
  纪录片的片头、片尾一贯是人们忽视的地方,为了体现出春晚三十年国人的集体回忆,片头和片尾均采用一种怀旧的色调,伴着节奏舒缓的口琴配乐,仿佛立刻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大集体的年代。片头中蕴含了许多那个年代的回忆细节:一张泛黄的1983年春晚的节目单、一台黑白电视机、《难忘今宵》的乐谱曲章……这些标志春晚的细节像拼图一般勾连起人们对春晚的回忆,表达了人们对它的眷恋情意,同时更是对主题的烘托。可见细节在《春晚》当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看上去散乱实际上却有条不紊地将春晚的点滴娓娓道来,意蕴丰富。这些细节在发挥叙事作用的同时,也摒弃以往纪录片中散漫的叙事结构,从而使全片显得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结构紧凑、细节动人。通过这些影像让观众看到一个完整、立体、真实、可感的春晚,更让人认识到春晚是国人集体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结 语
  《春晚》以其宏大叙事详尽刻画了春晚这幅“肖像画”。其传递出的思想成为结构线索,细节变成承载思想的依据[5]。富有生命力的影像透过屏幕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脑海,这种人文情怀如一股汩汩细流,不瘟不火的传递着创作者对春晚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这部典型作品的叙事、细节的解读,更加能够体味作品散发出的魅力,情感和个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春晚纪录片[OL].省略tv.cn/program/ jlpchunwan/souye/index.shtml.
  [2] 王庆福.以全新理念探索纪录片的表达方式――评六集电视纪录片《2010世博记忆》[J].电视研究,2011(3).
  [3] 张华新.纪录片细节的叙事分析[J].电影评,2011(3).

推荐访问:建构 叙事 春晚 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