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艺品收藏攻略之北京宫毯】创意工艺品摆件

  2012年初,一场拍卖官司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德国奥格斯堡市一家拍卖行以不足2万欧元成交的一条波斯地毯,却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出了720万欧元的天价。该地毯原主人将奥格斯堡拍卖行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但当地法庭却以无法断定地毯价值为由,宣判该拍卖行免於责任。一条手工织毯怎能达到如此高昂的价格?究竟该如何定位一件织毯的实际价值?名贵织毯的收藏价值究竟有多高?一连串的疑问提升了人们对织毯这种手工制品的关注。回望国内,宫毯即京式手工织毯,作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手工工艺品种之一,极富北京地域特色和宫廷气息,随着非遗热的日渐升温,它的收藏价值也日渐显露出来。
  宫毯的历史与发展
  宫毯的制作与宫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关於宫毯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源於宁夏的织毯工艺,自元代起开始成为皇宫的御用品,故称宫毯。另一种说法为:清朝,宫廷设立了专门制作地毯的机构,从出纹样画稿到编织制作全部由皇家一手操办管理。后来,为满足皇帝的不同口味,除了京城的御用作坊外,还专门指定委派各地作坊共同制作,但指明只有北京织造的才能称之为宫毯。咸丰皇帝之前,地毯是皇室的专属工艺品。咸丰十年(1860年)西藏达赖喇嘛进京,带来大批藏毯献给咸丰皇帝,得到皇帝的青睐,并准许清朝内务府造办处召喇嘛鄂尔达尼玛带两个徒弟进京,在民间传播织毯技术。《辛丑条约》签订后,在北京南城广安门报国寺开办了地毯传习所,由宫廷技师免费教授技艺。这期间,甚至在清宫里的一些宫女也被组织起来学习各种技艺。当时这种中国最早工业化流程的传习所促进了织毯行业制作的规范化,起到了传承和发展宫毯技艺的作用。当时从传习所学成出徒后找工作很容易,从宫廷出来的织毯技师以及从传习所毕业的早期学徒在社会上先后创办了继长永、继长恒、兴和、胜利等比较有规模的“宫毯”作坊。
  宫毯技艺在20世纪初的民间得以快速发展,甚至呈现出产业化的规模。1900年,天津鲁麟洋行的德国商人向北京继长永地毯厂订购丝绒地毯和羊毛地毯各一块,运到德国首都展览后深受欢迎。同年,美国新旗昌洋行向北京永和公地毯厂订购地毯。北京地毯在第一次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时便获得金质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命令各地设立工艺局,北京成立了织毯工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在圣路易斯举办万国博览会,特邀北京地毯参加评比,京式地毯荣膺第一。这些国际顶级荣誉使得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在西方国家大放异彩,许多外商来北京争相购买。1910年前后,北京有继长永、继长恒、兴和、胜利等八九家民办地毯厂和作坊,产量有限,为适应大量出口需要,许多新厂房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1914年,北京地毯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备受关注,地毯订单纷至沓来。宫毯技艺在20世纪初的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宫毯技艺的发展经历了明显的升沉起伏,但其传统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
  高超的技艺与纷繁的种类
  宫毯工艺在分类上存在多种划分依据,其中一种是按照不同的制作方法及制作工具产生出的门派加以区别。因最早在北京传授织毯技艺的两个人教授的制作方法略有不同,於是就以“二人在报国寺出入分东西两门”为依据将其分为东门派和西门派。东门派一般在南城、崇文一带制作,偏重於织薄活和仿旧活,为了做到好看及相似,东门派多喜欢留出花刺,圆刀不易砍尽花刺,东门派喜用圆刀,而且一般不用剪子加工,制作完成后再用槐树水或者烟锅子水做旧,制成仿旧毯子,这种风格的产品颇受外国人喜欢,卖价相对要高。西门派一般从业聚集在北城,这一派喜欢织厚活儿和活头活儿(即根据纹样的走向进行再加工),为防止出花刺,西门派喜欢使用方刀,而且使用方刀砍花刺也比圆刀方便。除此之外,同一时期还另有一位绥远来的外地师傅也在教授地毯制作工艺,他教授的学生与其他两派相比,人员数量少得多,被称为“吉门派”,吉门派没有固定的制作样式,且圆刀、方刀都用,所以被认为是“旁门左道”,为其他两派所不齿。这种门派之别在后来的北京织毯行业一直存在着,也成为区分宫毯品种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最常见的划分依据是按照官毯图案的不同进行区分。在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曾对有史以来的宫毯图案进行了统一整理、分类、命名,将图案基本分为了六大类,即:北京式、敦煌式、美术式、彩花式、素凸式和东方式,20世纪60年代,随着管理的规范化,敦煌式逐渐并入北京式,而美术式、东方式、北京式,成为最常见的3种样式。其中,“美术式”是清末由法国商人从本国带来的设计样稿,中国地毯制造商组织生产加工后返销法国。“美术式”地毯图案大多是仿法国宫廷洛可可装饰纹样的表现手法,所表现的题材都是写实的植物花卉纹样,毯面图案比植物自然生长形态更富有韵律美、更充满浪漫色彩。宫毯中的“美术式”织毯编织数量很少且多为挂毯,在清末时期也仅仅供应达官显贵使用,在当时已经算是高级的艺术新商品和贵重的艺术装饰品种了。而“东方式”地毯是区别於欧洲地毯和非洲地毯而言的,生产东方式地毯纹样的国家有:中国、伊朗、土耳其、前苏联、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其中以伊朗出产的波斯地毯最具代表性。“北京式”地毯即在北京地区产生的极具北京地域文化特征的纹样,反映在题材上,要求图案、纹样具有寓意美好、吉祥的功能,“北京式”织毯纹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构图格式,通常以夔纹为中心,四角纹样对称,并用各种回纹勾成大边、中边、小边,业内人士称这种构图手法为“四菜一汤”,是北京织毯区别於其他地区织毯工艺的特色所在。织出的图案多以吉祥图案为主,常见的有寿字、福字,还有花草树木类的梅花、松枝、佛手、仙桃等,飞禽走兽的狮子、山羊、仙鹤、蝙蝠等,还有许多带有神话色彩的动物如龙、凤凰、麒麟等组成图案。在团的空隙中常用琴、棋、书、画、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带有典故的器具加以点缀,极具中国民族艺术特色。宫毯的纹样、样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受到社会环境及审美需求的影响。
  宫毯的市场前景
  对大部分藏家而言,宫毯的收藏较之於其他民间手工工艺品种显得更为陌生,主要原因集中於藏家不容易对其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笔者在文章之始所提及的“拍卖官司”。一般看来,判断其他藏品价值高低的诸多因素也同样适用於宫毯,如是否传承有序、是否与名人相关等,笔者在此特别指出一些专属於官毯收藏的注意事项:
  第一,宫毯是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工艺品。宫毯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仅限於传统的手工织毯而言,当下市场上存在着许多机织毯,尽管仍然采用传统的宫毯纹样,但其制作水准及其艺术水平与传统意义上的宫毯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以收藏、升值为目的地购藏应选择以手工织毯为主。另外,不应忽视的是,除去宫毯外,我国还存在有其他许多制作手工织毯的地区,如新疆地区的毛织毯、南方地区的丝织毯等,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收藏价值,也可以纳入藏家的购藏视野。
  第二,判定宫毯价值的因素有很多。除手工织毯价值远高於机织毯外,制作材料的差别、是否为传承大师作品以及是否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也同样是判断一件宫毯作品价值的重要依据。如在传统的宫毯技艺品种中,“盘金毯”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一种,采用昂贵的金线制作而成,制作工艺极其繁琐,是最能代表皇家尊贵气息的一种工艺品种,这种制作工艺在清朝灭亡后随之失传,2005年前后,北京地毯五厂的艺人们根据清代遗留下的实物,恢复了此项技艺。还原后的“盘金毯”只能作为纯粹的艺术品来断定它的价值。2008年在台湾地区举办的展销会上,一件约4平方米的“五龙盘金毯”以60余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售出,较之於书画、瓷器等主流藏品以及客观地衡量“盘金毯”的材料费、稀缺程度等因素来考虑,这个价位无疑是很低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代织毯大师的作品价值之高,往往不低於古代作品,这一点需要藏家能清醒地认识对待。
  第三,购藏宫毯,不应追随着市场的热点,藏家应该具有自己的主见。宫毯这类纳入非遗范畴的工艺品目前的价格虽无法与现在热门的书画、瓷器等艺术品的价格相提并论。但藏家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对宫毯技艺的认知,认识到宫毯自身的艺术魅力与收藏价值。收藏此类手工工艺品,还应遵从两个原则,即适合作为工艺品陈列或收藏而不适合作为实用品使用,适合长期收藏而不适合用作“短线投资”,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的是,这类工艺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处於“价值被低估”的状态,恰恰是藏家“捡漏”的好机会。宫毯与北京地区的其他传统工艺品一样,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而这些价值在中国艺术市场持续繁荣的今天,直接催生出的便是经济价值。
  (责任编辑:武文龙)

推荐访问:北京 当代 工艺品 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