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真伪鉴定两则】沈鹏的书法真伪鉴定

  编者按:关于书法真伪,是个老生常谈却又难以轻易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每个书法家都有个人的风格,看多了一个人的字,很自然地就会熟悉这位书法家的作品,很快就能判断出书法作品的真伪。另外,除了个人的风格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本刊邀请书画鉴定专家高鸿针对书法如何鉴定,特选两件书法作品进行点评。
  伊秉绶 隶书
  名称:隶书 来历:北京 时代:清 规格:130×65.5厘米 珍贵程度:五级 收藏者:不详
  专家估价:人民币180,000-280,000元 升值空间★★★
  [《鉴宝》一书鉴定结果]
  此横披乃伊秉绶晚年所书斋名。此幅笔画粗壮平直,藏头护尾,凝重古朴,间架溢实,显得方正雄浑,骨清气穆。笔画无晚期汉隶“蚕头燕尾”,而带汉隶碑额之特征,看似布局均匀,实则富于变化。其行书题款亦融合了篆隶用笔,方圆并施,自成一格,别有韵致。
  [专家点评]
  伊秉绶是清代中期的碑学书法大师,隶书独具特色,特别是横额,抑扬特点突出,他最善于大宇,越大越佳,还擅写楹联,在方严整肃的隶书旁,他经常写上一两行草书的边跋、边款。其书法作品存世量不多,市场行情一直看好。1998年中国嘉德春拍的行书轴成交价为6.05万元;1999年中国嘉德秋拍的隶书五言联,成交价为16万元;2001年中贸圣佳春拍的隶书四条屏,成交价为12.1万元;2002年北京翰海秋拍的行书四条屏,成交价为12万元。
  林散之 草书
  名称:《草书》 来历:北京 时代:现代 规格:80×34厘米 珍贵程度:九级 收藏者:私人收藏
  专家估价:人民币30,000-50,000元 升值空间:★★★
  [《鉴宝》一书鉴定结果]
  纸本。释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其书法被称为“教体”草书。其字极其讲究用笔,挥毫落纸如行云流水,结体随方就圆、虚实相生,千变万化,既有法度,又富新意。款识:“贾岛五绝一首,已未冬日,林散耳”,钤“大年”朱文印、“散之印信”白文印。
  [专家点评]
  林散之书法被当代艺坛公认为“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当代草圣和一代宗师”。几年前,其作品价格平均为1500-2000元/平方尺,现在涨到1.5-2万元/平方尺。目前其作品呈现出一派“洛阳纸贵”的现象,10万元的作品大幅增加。2005年荣宝推出的草书《临阁帖》长卷以176万元成交。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文物局于近年下发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他被列入“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不准出境者”之一。
  对《鉴宝》以上“鉴定”“点评”伊秉绶、林散之的书法,笔者不敢苟同。兹考辨如下:
  其一,只要是涉猎过书法的人,可能对伊秉绶的这幅自书斋号隶书横披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几乎所有论及隶书书法的论著或工具书中都附有这件最能体现伊秉绶隶书风格的作品。因而它的风神气象给人们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
  当笔者在《鉴宝・书画卷》中看到这件作品时,第一感觉就是形似而神荒,缺乏书写的笔意。尽管有此感觉,但要想最后证明自己的感觉对不对,不能不考虑因印刷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有必要对比一下其他版本。为此,笔者找来北京荣宝斋1988年4月版的《伊秉绶书法选》和西泠印社2005年9月版的《艺海名家书画精选》,从中检出图3(纸本尺寸39×141厘米),两图相比,图2与图3的精神气象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差距,图3有书写的笔意,故而笔力沉雄,非但气局大,墨相也浑穆沉厚;款书“嘉庆癸酉伊秉绶”笔意瘦挺,古拙可人,其与上海博物馆藏伊秉绶隶书“退一步斋”(图4纸本款识:蘅姐上三兄属书。嘉庆癸酉。伊秉绶。钤印:人书俱老、伊秉绶印)当是出自伊氏手笔。相比之下,图2的墨色却显得非常平板,疑是双钩填墨而成,笔画中虽有“飞白”迹象,却极为刻板机械,款书笔画与笔画之间缺乏呼应,线条显得非常单薄,笔意全失;纸呈灰黄色也可能是染色所致,旧而不古。
  专家的“此幅笔画粗壮平直,藏头护尾,凝重古朴,间架溢实,显得方正雄浑、骨清气穆。”其“此幅”如果指的是图3,倒是合乎事实的。
  此外,笔者将两图的每一个字和款识都作了一个局部图,以便于读者比较。
  其二,尽管《鉴宝》编者对这件署款为林散之的草书(图5)赞之为“其字极其讲究用笔,挥毫落纸如行云流水,结体随方就圆、虚实相生、千变万化,既有法度,又富新意。”并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文物局于近年下发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他被列入‘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不准出境者’之一”来进一步显现其“身价”,但在笔者看来,可能无须论及其书写水平,单就其中的三个明显的错字便可判定其为无可争议的伪作。
  如“言师采药去……贾岛五绝一首”中的“采药”“贾”字(图5局部1、2),非但不合林散之的结体特征,也不合古人的草字规范(图6、7、8)。作为深谙草书艺术的林散之先生,虽其草书艺术形成了极具个性的林家样,但在处理草字结体上无不是字字有来历,笔笔有交代。
  如果再从书法艺术上来衡量这件贾岛五绝书法,我们只能说大体上似林散之先生风格。然考其用笔,因系依样模仿,故而笔触多有乖处,方圆不能通达;行笔过于谨小慎微,因之气息不贯;加之笔力不济,浓墨重笔划臃肿,如“师”“中”“云”“贾”;细笔画纤弱飘浮,如“只在此山”“冬日”“耳”。如此,当知作伪者的书写水平,充其量是有着两三年习书经历且系不得书法要领的一般爱好者。
  笔者检索了林散之先生的几个真迹字的范例和林散之书于己未(1979年)的两件真迹书法作品(图9-19),以为方便读者参阅比较。
  顺便说一下,林散之先生之所以最终确立了其独特的草书风格,除了他雄厚的法书功底、渊博的学识和他后来耳聋、心境不为世俗所欺,以及他晚年右手的残疾和他习惯用的特制长锋羊毫笔也是影响其草书风格的因素之一。笔者常称:在相当程度上,一个风格的确立其与作者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乃至工具材料是紧密相关的。心理因素主宰作品的内在审美意趣,而生理因素及至对工具性能的把握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左右作品的外在笔墨符号的特点习性。不明白这一点,是难以探究一个艺术家作品的内在和外在的艺术魅力。当然,也无由涉猎艺术品的鉴定工作。
  
  
  
  
  
  (责任编辑:武文龙)

推荐访问:真伪 书法 鉴定 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