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玄机 [口中玄机]

  看病常离不开验血。目前大部分的医疗诊断基于血液样本,因为血清中包含着大量蛋白质、遗传物质和分子,它们与疾病的关联研究也已经相当成熟。   但是抽血需要训练有素的医生或护士,还有专用设备来处理和存储血样。另外,验血还意味着可怕的针头和长时间等待化验结果。有多少人一听到“验血”二字就发憷呢?因为晕针、晕血、怕疼而对医院望而却步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吧。
  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可能都不再是问题了。一滴唾液,几分钟时间,就能让你立刻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不简单的唾液
  人体有三大唾液腺,分别位于口腔下部和脸颊两侧。成年人一天大概会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相当于2~3瓶矿泉水,小儿的唾液分泌更为发达,多达2000~2500毫升。
  如果一个人没有唾液(比如干燥症患者),后果会很严重;口腔会成为酵母菌滋生的温床,牙洞迅速扩大,舌头疼痛、开裂。讲话时,空气在口腔里进进出出,很快就口干舌燥,要不停地喝水。但水永远无法替代唾液,因为水只能保持口腔湿润,却不能保证口腔和牙齿的健康。
  唾液99%的成分是水,其余的1%里蕴藏着许多蛋白质和大分子。科学家一直对这些化合物有着浓厚兴趣。
  1951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和同事一起,从动物用舌头舔伤口的行为中得到启发,推测在动物的唾液中一定含有某种能促进细胞生长的物质。
  果然,他们很快就从小鼠的唾液里分离出两种物质: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皮肤表皮细胞的生长发育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表皮生长因子(EGF)。这些生长因子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唾液中,也存在于人的唾液里。科恩为此获得了1986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3年前第一批1166种唾液蛋白质名单问世,并被命名为“唾液蛋白质组”,因此名噪一时。从那时起至今,这个名单的长度依然在不断延长。现在已知“唾液蛋白质组”中含有约2200种蛋白质,其-中2/3来自唾液腺本身,主要负责防御、对抗入侵口腔的微生物,还有消化食物、愈合伤口和控制口腔菌群等作用。
  其余1/3蛋白质则来自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肝脏、肌肉或心脏,通过毛细血管“长途跋涉”,现身于唾液之中。虽然这些蛋白质在口腔内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但敏锐的科学家总是能另辟蹊径,他们希望能通过口腔来个“管中窥豹”,发现人体内部的问题。
  下一代的诊断依据
  要揭开蛋白质与身体内部疾病的关联,难点在于其数量过少――总量只占唾液的1/300,却有两千多个种类,想找出某一种蛋白质的变化不亚于大海捞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格里芬研究团队也在寻找更好的唾液分析方法,他们利用一种名为动态组压缩(DRC)的技术,有针对性地去掉无关的蛋白质,方便对剩余成分进行分析。
  他们对比了10个健康妇女和10个转移性乳腺癌妇女的唾液样本。未经DRC处理的样本,化验检测不出两组的不同:而经过DRC处理的样本,则发现了浓度相差两倍的某些蛋白质,包括此前只能在血液中找到的、已知与转移性乳腺癌有关的生物标志物。这种化验方法将来可能会与乳房X光检查等其他诊断方法结合,进行乳腺癌早期检测。
  目前的研究表明,乳腺癌、Ⅱ型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在唾液中有具体且可识别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疾病早一天发现,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
  利用检测仅等设备进行唾液化验以诊断多种疾病,这一设想在临床上最快可能会在两到三年内实现。口腔疾病和牙龈疾病的化验诊断可能会最先出现,而像胰腺癌、乳腺癌和突发性心脏病的广泛筛查可能会在5年内变成现实。
  唾液不仅是诊断疾病的标志,也是监护病人药物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病人服药后,在一定时间内采集其唾液,经过分析化验,就可知道该药在血液中的浓度。这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对用药量和服药时间进行准确判断的重要手段,比抽血化验方便、合理得多。
  唾液化验的一大好处是,采集过程虽然不甚雅观,却十分的方便――只要让口水流到容器里,或者舔舔棉签就好了。快捷、简便、无痛,使得唾液可能成为继血液之后,下一代的疾病诊断依据。
  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口水实时诊断仪意味着,医生、护士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充分利用唾液这一特性,无疑对医学诊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推荐访问:玄机 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