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能够填补市场空白 [浅议语文教学的“空白”填补]

  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入选的课文虽然精练,但也包含许多的“不确定”与“空白”。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艺术地利用“空白”,引导学生填补“空白”,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揭示课题空白,启发思考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它与文章内容大体有如下三种关系:一是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三是题目突出了文章主要人物、事件等要素。无论题目和文章是何种关系,它不可能把文章的全部内容提示出来,所以,教学时我们就可抓住课题这一“空白”,艺术地设计揭题解题思路,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掘描写空白,丰满形象
  “人以事显,事在人为”。小学课文虽然以写人叙事为主,但由于感情抒发、表现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影响,有些课文对人物的描写形成了“空白”。抓住人物描写的心理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进行扎实到位的训练,就能丰满人物形象,让人物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三、把握插图空白,图文互彰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教师要善于把握插图这一资源,进行各项语文能力训练。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空白,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学生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人物的外表到内心,从动作到语言,进行创造想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创设争议空白,投石激浪
  思维不仅要求多元、多面,而且要有所创见。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思维的独立性也有所发展。教师如能利用教材中学生认知存在的分歧为学生创设争议的机会,学生就会在争议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发挥略写空白,扩展生发
  教学中,对于文章详写的部分,教师要做重点分析、讲述,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对于略写部分,同样也不能轻意放过。教师要善于对略写的部分进行开掘,扩展生发,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
  六、思考标点空白,品味意境
  一篇完整的文章,绝对少不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它是文章表情达意所不可缺少的,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标点往往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标点,让学生思考标点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七、想象结尾空白,余地生辉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虽文结束,但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使创造性思维得以训练。学生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语言得到训练,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八、利用含蓄空白,探究内涵
  许多课文都有文笔含蓄之妙笔写法,这样的描写给原文增色不少,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利用含蓄空白,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研读,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句子的含义也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水落石出。
  由以上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善于捕捉、挖掘教材中的“空白”,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 填补 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