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点睛之笔,提高课堂韵味】 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

  摘 要:众所周知,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它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但课堂小结也不容忽视,它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巧妙的课堂小结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点睛”之笔,让学生产生“课已停,而意未尽”的感觉,从而促使他们乐学、爱学,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谈谈我对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小结;课堂韵味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70-01
  一、梳理激趣,发展思考能力
  对学习进行归纳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有时候,一堂课下来,一堆零散的知识,在学生脑子里,会呈1+12的状态显现,有着活跃的再生力和繁衍力,讲究学习效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第二种方式来吸收知识。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对课堂小结已越来越重视,它已成为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冷静地审视我们的课堂小结,有的数学课没有小结就匆匆收场了,也有不少数学课的小结浮在表面,如同虚设,没有深度而言。所以我们要做好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
  梳理知识是课堂小结最基本的功能,教师利用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简明扼要地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小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辨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纳入所学知识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感知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不等式及其解集》第一课时: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发言)
  生: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师:我们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
  生:与等式及方程类比(教师板书:不等式与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
  师:本节课我们应用了哪些数学方法?
  生:类比的方法,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教师点拨:数形结合的方法)
  …….
  短短的几分钟,结合板书,梳理了知识,更提炼了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为本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学习也奠定了很好的方法基础,这样的小结,既升华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形式多样,主动参与,培养应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一段时间,课堂小结都变成了这样千篇一律的提问,大部分是学生泛泛而谈,老师频频表扬,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都兴趣索然。还好,近阶段,数学课堂小结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气象,笔者归纳了一下,根据其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问题归纳型: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结构,这是老师们最常用的课堂小结方式。如在《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正弦函数的概念及简单应用)
  ②本节课我们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探究过程?(猜想→证明→归纳→应用)
  ③在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函数思想等)
  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加以提问,学生逐一进行解答,这样,本堂课的知识结构在一问一答中就形成了。这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激活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
  2.图表比较型:在数学教学中,将概念、公式、定理,性质以图表的形式概括起来,形象直观,呈现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有时也用来辨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异同。
  3.总结规律型:初中数学中,不少数之间、形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规律,当找到一般规律后,用它作指导,再去研究类似的问题,此类小结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或解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因而常见于一个单元或整章复习课的小结。比如在四边形第一单元复习的时候,老师一般都要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作总结,并比较他们的联系和区别,为下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研究作好方法指导,促使不同的数学内容相互沟通,促使知识的正迁移。
  4.首尾呼应型:有时我们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妨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课堂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主体。这样的实例很多,这里就不举例了。
  实际上,小结的形式不必拘于一格,各种形式应结合使用,从课堂小结的主体来说,还可分为教师总结为主和学生自我小结,这两种方式也各有优势,可互为补充。教师总结在于精,在于重点,关键处,在于归纳规律,能前后联系,抓住本质。但“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因此,在课的最后,教师若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坦陈自己的疑问,就更能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概括能力。
  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都丢掉了,都忘掉了,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还有什么留下来的呢?没有了,留下来的都是抽象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自学能力,融会贯通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无师自通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或许这就是一个优秀教师课堂小结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推荐访问:创设 韵味 课堂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