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大发展将会成为谁的机遇?:文化产业管理有出路吗

  日前,《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纲要》提出,在文化产业方面,要积极发展和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今后几年既将会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建立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战略的大好时机。在未来,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势必会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使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上篇・ 文化产业的真实现状
  
  文化产业的融资现状
  文化产业有极其显著的特征,它和大部分传统产业不同,在负载了市场价值的同时,它还具有传播社会价值的特征。传统产业,比如房地产,有单纯、甚至于完全的商品价值,可以通过经济利益来评价投入产出关系。如果把文化产业也只看成一个挣钱的买卖,是行不通的,国家不同意,老百姓不答应,产品也卖不出去,因为文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品。
  就文化产业投资现状而言,不能离开文化产业现阶段的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人才结构,同时,人才结构也解决了商业模式。文化产业的特质决定了资金是必备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条件。
  在文化产业业态没有完全明晰的时候,政府推出十分严谨的、可行的政策性框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对文化产业界和金融界来说,都存在一个人才结构的问题,懂金融的不了解文化产业,懂文化产业的不了解金融。当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化产业的各相关领域在一种语境上才是最有效、最实际的,包括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没有现在报道的或有些统计数据显示的那么乐观,而是在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的特殊性而言,完善阶段的路还很长。现阶段可以搞金融试点,针对好的、有产业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做金融产品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问题,作为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的依据。
  
  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科技创新不仅能极大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而且能提升无形的非物化价值,使文化产业拥有长期持续发展的成长潜力和整体竞争力,进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可以说,先进技术是增强文化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新引擎。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而且取决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率。重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既能丰富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又能加速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的内涵。风靡全球的3D电影《阿凡达》、享誉上海世博会的动感名画《清明上河图》,既大大拓展了艺术的创造思维空间,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艺术视觉审美。
  今后,文化和科技融合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功能是产生附加值和增强实力,既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新动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不断激发文化创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能,催生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形成新的文化经济生长点。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就,但也面临着新问题,集中表现为三个“不足”:
  第一个不足是文化产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我国文化人才具有“四多四少”的特征:体制内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专业人才较多,体制外适应市场现实需求的专业文化人才较少;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才较多,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较少;具备文学艺术专业素质的高校毕业生较多,但既具备文化专业素质又懂产业运作的人较少;单一专业的人才较多,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较少。
  第二个不足是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但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已初有成效,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多的则还没有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化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保护和促进作用的法规和制度安排研究得还不够,没有统一的规范,比如文化产业促进市场建设、准入制度,进入壁垒门槛、退税及特殊性税费政策等都还没有建立。第二,文化大部委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化,文广新局虽已整合到位,但对于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关联效应的产业来说,国家旅游和体育总局这两个部门还游离于文化产业之外,造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链和产业链被行政壁垒割裂,阻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第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许多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有待切实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努力实现在一个事业单位中将事业任务和产业义务分开,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与收购,打造区域文化战略品牌联盟。
  第三个不足是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文化贸易处于较大的逆差状况。文化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层次都还比较低,每年进口为数不多的国外电影在中国实现的销售收入与为数众多的国产电影收入相当,以技术为依托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比重很小。文化贸易中的许多制度设计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缺乏新推出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与产品供给不足,对无形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的支持还很欠缺。中国自主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力度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具有国际公认的文化交流平台培育与建设与我国强大经济实力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远不相称。
  
  ・下篇・ 文化产业振兴带来的机遇
  
  成长转型期的机遇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关键时期,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型经济向需求经济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很容易陷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由依赖传统要素驱动转向依靠效率、资本积聚以及创新驱动模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朝有利于文化消费结构方向发展,人口红利在文化消费中的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给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制度保证。所以如何抓住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加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但一直以来我国被当作“世界工厂”,为其他发达国家产品贴牌生产,很多行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产业链低端,而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被发达国家大企业所占据,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倒逼”,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
  文化产业兼具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重特征,其生产性特征可为传统产业在生产上的各个层面和阶段提供创意创新支持,因而传统产业的升级客观上要求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与融合大大增长。
  再次,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和效益平台支撑。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形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电影产业和数字出版业、日本的动漫和数字艺术设计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都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三网融合的业务不断创新与发展,高新信息技术会不断向文化产业领域扩散与融合,文化产业将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国际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民营资本的春天
  《纲要》提出了“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将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对于国有企业和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介入文化产业的机遇,对于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并得以做大做强,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春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会上表示,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在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在市场培育主体方面,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核心文化企业上市,同时还要把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的国有、民营企业推动上市。在流通方面,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打造交易平台,健全中介服务,支持文化物流基地等文化产品的流通网络建设。在消费方面,着力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通过支持中西部地区影院建设、全国演艺院线等增加文化消费平台,鼓励文化消费。
  三是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国家将鼓励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推动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改变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并扶持重点文化企业的海外发展。
  在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方面,据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介绍,目前五大银行已经参与贷款投入文化产业超过2300亿元。上市公司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30家,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超过300亿元。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也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拖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对策
  今后中国文化产业会处在一个有利的发展期,我们要不断吸取以往经验,摸索制定出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不断打破地区、部分分割和垄断等不利因素,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研究。构建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信息搜集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增强文化产业领域支撑技术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提高文化生产主体技术吸收能力。不断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三是注重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提高产品服务生产效率。
  着力投资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不但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还要丰富投融资渠道,综合使用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资本市场、借壳上市等方式畅通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此外,建立健全中介组织结构也是不错的尝试。
  注重文化贸易,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一是加快壮大本土文化跨国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弱势文化贸易公司,强强联合强势文化贸易公司等方式,增强我国文化贸易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二是选择合理的区位。避开欧美文化贸易出口的重点区域,如欧洲、亚洲等市场,重点开发非洲、南亚等新兴文化贸易市场,加大文化产品服务的出口;三是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体系。对于文化贸易公司给予出口退税、提供信用担保等优惠政策,解决其产品出口的后顾之忧。
  文化产业集团“做大”“做强”是必然趋势,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今后几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建立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战略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打破地区、部分分割和垄断等不利因素,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承担起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使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推荐访问:将会 谁的 文化产业 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