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文论坛_浅析扬州人文的包容精神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和研究提炼出扬州人文的包容精神。文章从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和兼容南北的地域特色的视角揭示扬州人文的包容精神,并且分析现今扬州人文精神的淡化现象,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扬州人文精神中的包容乃是一种“各美其美,以美为美,美美与共,是为大同”的精神。
   关键词:扬州 人文 包容精神
  
   精神是城市之根本,也是城市之灵魂。我们要将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充分地加以吸收和利用,形成城市精神的核心凝聚力,从而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1.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展现扬州的包容精神
   扬州拥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依然生生不息,经历了数代的繁荣又曾几度被毁灭的沧桑风云而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造就了扬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富于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精神。
   1.1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特色
   1.1.1文学上的雅俗共赏
   扬州的文学创作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据初步统计从汉末陈琳至现代朱自清,名扬全国、有著作广传者就达200人以上,传世文学书籍不下千部万卷,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学评论等方面均有硕果,民间文学也有丰厚的积淀,其民间文学种类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歌谣、谚语等等。如此之多的文学样式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1.1.2学术上扬州学派的集大成
   扬州学派形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继吴、皖两派汉学而起,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其研究成就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
   1.1.3艺术上包容多种形式
   扬州的文化艺术延绵不断,种类众多,有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篆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以书画、曲艺、戏剧成就最高。
   1.2兼容南北的人文地域特色
   扬州地处南北交通的枢纽咽喉,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受到各地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影响,集百家之长,包容万象,融合四方。
   1.2.1工艺品,集南北技艺于一身
   扬州拥有很多由现存民间工艺制成的工艺品,例如螺钿妆成翡翠光的漆器、琢磨人间新辉煌的玉器、一剪之巧夺神工的剪纸、顿使楼台增灿烂的彩灯、小中见大景色稠的盆景等等,其中以“南秀北雄”的漆器和“清、精、雅、健”的玉器最为有名。
   1.2.2园林,集南北风格于一处
   陈从周先生曾经说过,“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扬州园林则集徽州风格、苏州风格和北京风格于一身。明清时期,徽商在扬州大规模建筑园林和住宅,苏州的匠师因为舟船之便来扬州修建园林的也颇多,当地官员为了取悦皇帝修建了许多仿官式、京式的高大园林建筑,由此,扬州园林较北方园林,少了几分登高望远的阔大气象,少了些许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概,更少了一览无余的旷达气息,而多了回环曲折、柳暗花明的精巧布局,衡宇相望、门窗轩豁的宽阔胸襟,精雕细琢、陈列高雅的文化氛围。与南方园林相比,扬州园林虽然也有文气、灵气、秀气,但少了几分雕琢和繁富,多了些许质朴和简洁。我们不得不为扬州园林气势浩大而又温柔细腻的特色拍手叫好。
   1.2.3饮食,会南北口味于一炉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濒大海,西接皖北山区,域内古运河纵横南北,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是“物产之饶甲江南”的鱼米之乡;扬州历史上几度兴衰,其盛时,各地达官贵人纷至沓来竞相斗富,其衰时,无论名门望族还是贫民百姓,都举家迁徙他处。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历史变迁形成了扬州独特的贯通南北的特色饮食。
   1.2.4城市,融南北之人于一地
   自古以来,扬州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吴王夫差开邗沟,隋炀帝开运河贯通南北,处于水运枢纽处的扬州自然成为经济高度发达,各路商贾往来贸易的集散地,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扬州。扬州曾容纳过多少大江南北的文人墨客、大贾商旅以及黎民百姓,从没有人因穷困而被这座城市遗弃,无论兴盛或衰败,扬州一直以仁义道德的博大胸怀迎接着四海来客。
   2.当代扬州人文的包容精神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原因分析
   从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两方面来看,扬州自古就拥有包容精神的深厚底蕴,但与过去相比,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到行为举止,从日常生活到旅游休闲,人文的包容精神都在逐渐淡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扬州人文的包容精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的冲击淡化了人文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机制日趋形成,自由竞争与交流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省际间的交流不断完善,区际间的联合逐步形成,国际间的往来也日渐频繁规范,多种文化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许多新的文化正在形成,固有文化正在面临这些文化的严峻挑战,扬州这个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城市,原有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同样受到威胁。
   首先,大众文化在中国迅速崛起。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着大众文化越来越频繁和猛烈的冲击。人们不断地以产业的形式生产着大众文化,享受着大众文化,消费着大众文化。
   其次,外来文化迅速兴盛。在扬州这座融八方之人于一处的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其它省市和国家的人口以各式各样的社会角色在扬州生活,随之而来的各地文化齐聚在此,一种文化形成一种精神,各种精神的汇聚,使扬州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受到了巨大威胁。
   再次,市场化机制的形成,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文化也具有了商品性。“无利不起早”成为当今人们都不陌生的一句话,做任何事只图一个“利”字。教育也逐渐实用化,从孩子的培养上就已经陷入了一个“唯利是图”的误区,人文精神不被重视,包容精神更无从谈起。
   最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原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是一组相对的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崇尚一种科学的精神,而忽视了人文的精神,以科学技术精神中的理性所表现的文化产品“整齐划一”,生产和消费不断重复,“把因循守旧的行为模式当作自然的令人尊敬的合理的模式强加给个人”,扼杀了人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用量和质来区别一切事物使得扬州人文的包容精神无从体现。
   2.2人们对包容缺乏正确理解
   现在的扬州,外来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识和理念,造就了与以往不同的文化和地域风格,体现在文学、艺术、园林、饮食等各个方面。外来的文化固然应该借鉴,但不能够全盘接纳,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取其长者,为我所用。
   包容和吸纳天下人才,宽容和学习各种先进文化的城市风格,倡导容纳世界的宏大气量和向外开拓的进取精神。扬州人文精神中的包容乃是一种“各美其美,以美为美,美美与共,是为大同”的精神。
   2.3当前扬州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人们对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内涵,扬州建城历史与人文精神建设的关系,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尚未形成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人文建设相对于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其次,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各种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等公共硬件设施与扬州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相比,与知名的文化名城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
   第三,扬州引进的文化艺术人才,与现实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距,尤其是近年来高端文化艺术人才出现流失现象。
   第四,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机构、研究力量、研究成果上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结合扬州城市发展历史开展城市文化、城市人文精神的研究有待加强。
   第五,城市人文精神的凝聚力建设不足。扬州人文的包容精神与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与杭州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和大连的“创造、创业、创世”等城市精神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3.扬州人文包容精神的建设
   据上面分析的扬州人文包容精神所面临的危机和原因,提出本人的几点关于扬州人文包容精神建设的意见:
   3.1文化层面
   首先,针对市场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应加强对扬州市民的历史文化教育,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鼓励不同的思想学术流派的产生、发展和争鸣,而不是互相侵蚀;为市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促进文化沙龙、文化艺术流派的自由竞争和发展。
   其次,加强对扬州历史文化艺术研究的力度,重点研究与扬州人文精神相关的方面。加强高端历史文化艺术人才的引进、使用和管理,使扬州成为高端文化人才的栖憩地。加强文化艺术团体的建设,包括高等学校及学术研究机构,为其进行历史文化艺术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及其他必要条件。
   3.2意识层面
   针对人们对包容精神的错误理解,应进一步营造加强扬州城市人文包容精神建设的宣传舆论氛围。各新闻媒体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大力加强扬州人文包容精神建设的宣传,开办专栏、举办讲座、利用网络等各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出版单位等也要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研究出版人文建设方面的图书、读物,从而形成浓厚的扬州城市人文包容精神建设的宣传氛围。
   3.3制度层面
  ��结合扬州实际,出台相应的文件和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人文包容精神发展的软环境。制订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城市人文包容精神建设的发展规划;制定吸引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尤其是高端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开通便利通道;采取各种措施,留住各类文化艺术人才,使其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3.4城建层面
   首先,在扬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加大引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与扬州包容精神的文化及地域特色得以有机结合、弘扬光大。在扬州公共绿地、旅游景点等空间合理建设一批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诗词主题园,增设能够表现扬州人文包容精神的书法碑林、石刻等,使广大市民在休闲、旅游时能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包容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并使之成为扬州历史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加强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开发和博物馆建设力度,尽快出台扬州文物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采取切实措施,鼓励社会及民间力量兴办各类博物馆,为方兴未艾的民间收藏提供展示、交流和鉴赏的便利,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种类的特色收藏文化;组织力量编撰有关扬州历史文化的简易读本丛书,形式力求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参考文献:
  专著:
  [1]许少飞,扬州园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2]韦明铧,扬州掌故,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3]朱福�,扬州史述,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4]曹永森,扬州风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5]马家鼎,扬州文选,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6]曹永森,扬州特色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7]陈肖静,扬州文化与旅游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
  [1]赵昌智,试论扬州文化的特点,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21卷第4期
  [2]冯俊,提倡人文精神、弘扬人文传统,学术界,2006年第1期
  地方志:
  扬州市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7

推荐访问:扬州 浅析 包容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