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培养目标怎么写 [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上午听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志刚书记作的《校企对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报告,感受很深。   一、准确定位“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去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首次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明确提出,要“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后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提法,作为处在实际操作层面的高职院校的施教者,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及时厘清“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与中职的技能型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及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各自内涵与区别,也即要搞清楚什么养的人才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只有找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办出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的特色,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这里我思考了以下,将“高端技能型人才”归结为“六高”,供大家参考。即至少应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需求)掌握高新或产业前沿的技术、获得高级技师或技术等级证书、较高的就业率、较高的薪水,我想这就是我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二、深化校企合作、产学对接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之策
  高职院校在明确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之后,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呢?这就必须要走校企合作、产学对接的路子。当然这个问题我们职教界的人士都知道而且都在做,正如苏志刚书记说的目前我们全国已经找不到没有开展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了。关键的问题我们怎样去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和对接,合作的深度、广度与实际效果又是如何?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学对接上有相对较好的产业基础,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那么高职院校又如何开展产学合作呢?
  结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我认为搞好校企合作、产学对接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要主动服务,找准校企合作“共赢点”。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特质的主体,校企双方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双方一旦找到合作的“共赢点”,实现合作的互利双赢,就有了构建稳定校企合作机制的动力和基础。我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坚持主动出击,找准校企合作的“共赢点”,确立服务行业企业的“五为”校企合作思路,即为企业的发展需求设专业、为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建师资、为培养企业需要的岗位技能人才做课改、为实现企业所需人才知识技能建基地、为企业所需人才的持续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主动求变,增强服务行业企业的针对性,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二要立足实际,瞄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我们积极推进“企业进学校、设备进学校、技师进学校,办学出校园到企业、教师出教室到车间、学生出课堂到岗位;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技师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质量与效益合一”的“三进三出、五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学院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改革跟着地方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超前谋划,自觉求变,主动服务,培育校企合作的兴奋点,吸引行业企业与学院“喜结连理”,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例如通过与南方航空公司组建“豫南航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促进航空服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建设发展;通过与康通华晨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合作建设华晨宝马汽车4s店与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将企业引进校园,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促进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三要服务地方,抓住产学对接的“发力点”。根据信阳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需要,主动搞好产学对接,服务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如药学专业主动对接羚锐制药有限公司等大型制药企业,校企双方在药品生产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为生物制药等信阳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三、建立校企合作、产学对接长效机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
  目前校企合作、产学对接双方还严重存在着“冷脸碰热屁股”问题,就是校方热衷积极推动,企业还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参与,缺乏校企和产业长期稳定、持续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也就是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对接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表现在:首先是法律制度的残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责权利界定模糊,在校企合作的实施中存在法律盲区;其次是政府职能缺位,政府及行业组织的指导、组织、监督、评价、考核功能弱化,对校企合作没有起到关键性的组织保障作用;再是高职院校受办学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开展;还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缺乏内在动力。建立校企合作、产学对接长效机制,政府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产业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职业院校应当更加主动推动。

推荐访问:再认 培养目标 技能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