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名扬全国】 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

  身残志坚创办   “心灵之声”艺术团    残疾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大都是令人同情的,因为他们比健全人少了这样或那样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又会被这些人所感动,因为他们即使肢残,但依旧顽强地生活着。中国第一支民营残疾人艺术团、神奇花艺坊的创始人穆建新,就是一位让我肃然起敬的人。
   穆建新是“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团长,患有先天性软骨营养不良。患上这种病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速度越来越低于同龄人。小时候穆建新和正常孩子一样活泼,灿烂,喜欢花,爱笑,常常在大家面前唱歌。也许上帝真的是公平的,虽然身体不健全,但她有着相当高的艺术天分。据她母亲回忆,穆建新打会说话起就会唱当时的流行歌曲。采访中,穆大姐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充满了骄傲和自信!5岁那年的征兵动员大会上,她作为小小指挥家在台上指挥一万人合唱《东方红》。我们可以想象,辽阔的人群最前方的舞台上,一个小姑娘有节奏地挥动着胖乎乎的小手臂指挥万人齐声高唱,何等震撼心灵!正是这些小小的经历,在日后当穆建新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巨大差异时,一直支撑她面对生活的困苦。甚至被同学歧视时,她也在墙角哼着心爱的歌,悄悄抹眼泪。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对有志于上大学的青年来说是一个的新希望,穆建新也在默默地准备着。但命运再一次给了她重重一击。1979年,17岁的穆建新高中毕业,却被告知因为身体原因不允许参加高考……这之后的十年,穆建新四处打工,在别人的冷漠和歧视中证明自己小小的身体也能充满力量。
  穆建新平时喜欢读书,喜欢写东西。也许是为了抱怨对艰辛生活的不满,她给辽宁青年杂志社写了一封信,然后被发表出去了。接着,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封热心读者的信件来到了穆建新的手中。一位来信者给她了一条信息:残疾人已经可以考大学了!穆建新不敢想象,十年后自己还有机会上大学。之后,她成功地坐在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第一批新生之中。学器乐,学演唱,和同学们四处演出,她未来充满了希望……
   大学毕业的穆建新拿着那个年代相当稀有的大学毕业证书,满怀希望地回到家里,得知了父亲已故的噩耗。那个年代大学生毕业是分配制的,但没有单位愿意接收残疾人。有一个单位这样答复她:“你不用来上班,我们照发你工资就越是了。”在普通人看来,不工作却有所得应该值得高兴,但这“特权”是建立在歧视基础上,穆建新无法接受。
  父亲的去世,生活的不如意,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现实的落差……这一切最终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不吃不喝,消沉中回忆着大学里和同学们一起演出的日子。他们是不是也如她这般不如意?她给同学们写了信,结果正如她所料。这时她萌生了把大家集合起来开办艺术团的念头,这一想法让她喜出望外。这个计划也得到了家人,特别是妹妹穆建志的支持。拿着用房产抵押换来的10万元,姐妹俩买设备,招募演员,开始带领团队在十里八乡演出。她们的事业在坎坷中茁壮成长起来……
  表演与花艺并重
  让生命之树长青
   但同体育运动和其它表演职业一样,大龄的演员开始面临退役的问题。生活来源怎么办?这些人为艺术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能让大家在离开舞台的时候从此失去生活的能力。穆建新带领大家做养殖,做手工编织,做领带加工。这些尝试都因为他们的特殊性无法进行下去。
   也许是穆建新的坚韧感动了老天。一次去某大学演出的时候,当场收到了很多鲜花,但回到寝室后,鲜花都蔫儿了。这时一个快走到生命尽头的小演员不经意说道:“要是这花能永远开放该多好!”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穆建新想到可以用假花代替真花,这样不就可以让花儿永远开放了吗?之后他们四处请教专家,经过无数次试验,最后做成了仿生花。这种花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都和真花极其相似,不注意看很难分辨出来。这些仿生花还能够分解烟雾,给生活带来惊喜。
  现在穆建新的艺术团平时要训练、演出,闲暇时间就做仿生花。退役的残疾人可以把精力完全放在做花事业上。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他们吸引了大量的健全人员,并不时有全国各地的学员来参观学习。
   穆建新在人生的或喜或悲中战胜困难,经营着健全人也很难获得的事业。她的事业不是关于金钱,也不是一味地做公益与施舍,而是真正为有需要的人开拓实现自我价值的阳光大道。她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推荐访问:艺术团 名扬 之声 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