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理论反人道主义研究及现实思考: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

  【摘要】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其解读马克思模式理论反人道主义引起学界的巨大争议,可谓毁誉参半。文章分析了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理论背景,梳理其理论内涵,以及对国内学者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同时做了三方面的现实思考:评价理论反人道主义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对争论的最好回应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实践,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中要厘清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界线。
  【关键词】阿尔都塞;理论反人道主义;以人为本
  
  阿尔都塞是当代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以提出“保卫马克思”而著称,其著作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目的,以其马克思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论题与当时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思潮进行了立场鲜明的斗争,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关注。在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现实背景下,弄清楚阿尔都塞“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内涵并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实现“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反人道主义
  (一)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历史背景
  1956年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并且把所有的政策错误都推到斯大林身上,由此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极大混乱。正像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序言中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怎么样了?它在理论上是否能站得住?”人们并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斯大林,而是在反斯大林主义中滑向了人道主义泛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潮。为了寻找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依据,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青年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认为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高峰,成熟时期马克思在思想上产生了倒退,这样就极大的抬高了青年马克思而贬低了成熟时期马克思。面对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针锋相对的提出马克思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鲜明观点,扛起保卫马克思的旗帜。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论题在当时产生极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的大争论。
  (二)阿尔都塞论人道主义
  为了理解理论反人道主义,首先弄清楚人道主义的理论内涵和理论特征是必要的。阿尔都塞明确指出人道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他写道:“由此可见,归根结底是要认识到,人道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是与科学相对立的学术术语,是非科学,“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和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阿尔都塞认为,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资产阶级的哲学),其全部领域和阐述(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伦理学和美学等)都建立在人性(或人的本质)这个总问题的基础上。这个总问题就是哲学人道主义。并且“这个总问题在几个世纪里曾经是个不证自明的原则,任何人都想不到对它提出异议,虽然这个总问题在其内部不断有所调整”。因此可以说,人道主义是全部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围绕的中心,是西方理论研究的重点和推出其它理论结论的出发点,也是西方哲学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个“总问题”在西方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表现也不同,思想家们不同理论领域和研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经验主义内容不断变化,其术语、概念、范畴、表述也不尽相同,然而其表现、调整和变化,却始终围绕着“人性”或“人的本质”这个总问题,始终在“人性”和“人的本质”这个总问题中变化。
  虽然这个总问题在其内部不断有所调整,但是它绝不是含糊和松散的东西,相反,它是由精确的概念结合而成的连贯体系,这就是人道主义总问题的典型结构。它包括两个互为补充和不可分割的假定:一是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二是这个本质从属于孤立的个体,而他们是人的真正主体。因此,人道主义就是以个体的人为伦理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主体和出发点,以抽象的人、人性和人的本质为核心,去解释社会历史的本质、来源、动力、规律的理论,是将孤立的、抽象的、单个的人及其本质,作为人类社会的原始本质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作为决定与判断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标准和性质的理论。而同时,这两个假定的存在和统一是以主体的经验主义和本质的唯心主义的全部世界观为前提的。主体的经验主义和本质的唯心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有一种本质的唯心主义,就始终有一种主体的经验主义相适应。这就是人道主义的结构特征。
  (三)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内涵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而人道主义是意识形态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反人道主义,阿尔都塞要保卫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和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马克思的立场和他对意识形态的全部批判都意味着,科学(科学是对现实的认识)就其含义而言是同意识形态的决裂,科学建立在另一个基地之上,科学是以新问题为出发点而形成起来的,科学就现实提出的问题不同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说,科学以不同于意识形态的方式确定自己的对象”。意识形态是就幻想中的现实提出问题,而科学则是就真正的现实提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反人道主义。
  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阿尔都塞借助雅克・马丁的“总问题”的概念和加斯东・巴什拉“认识论断裂”的概念,对马克思著作加以研究和解释。他认为“马克思的著作确确实实有一个认识论断裂”,这种认识论断裂把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大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断裂前的总问题是人道主义,是意识形态的。而断裂后“马克思确立了一个新的总问题,一种系统的向世界提问的新方式,一些新原则和一个新方法”,这个新的总问题是科学的。新的总问题用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取代了人道主义总问题的主体经验主义和本质的唯心主义。经过这一断裂,马克思从意识形态飞跃到了科学。从理论人道主义断裂转向理论反人道主义。阿尔都塞写到,“就理论的严格意义而言,人们可以和应该公开的提出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怎样从理论人道主义断裂转向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呢?对此,阿尔都塞做了详细的分析。首先,肯定断裂的存在和确定断裂的位置。“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确实实有一个认识论的断裂,据马克思自己说,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用于批判他过去的哲学信仰的那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断裂的前岸,是断裂的开端。”由此断裂可以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和科学两大阶段。断裂前的意识形态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离康德和费希特较近而离黑格尔较远的理性自由主义的人道主义。而第二小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费尔巴哈的共同体的人道主义。无论是理性自由主义还是理性共产主义,都是基于人性(或人的本质)这个总问题的基础上的。认识论的断裂使得马克思的思想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这一决裂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理论方面:(1)制定出建立在崭新概念基础上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这些概念是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起最后作用以及其他特殊的决定因素等;(2)彻底批判任何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论要求;(3)确定人道主义为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总问题的决裂,同时建立起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总问题。新的科学的总问题的建立表明马克思彻底抛弃了近代以主体、人的本质为基础的旧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不再把人的本质当作理论基础……把主体、经验主义、观念本质等哲学范畴从它们统治的所有领域里驱逐出去。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基础,即从客体、客观关系而非仅从主体、主观性出发思考、分析问题,“马克思确定了一个新的总问题,一种系统地向世界提问的新方式,一些新原则和一个新方法”,通过决裂,马克思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即“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国内学者对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研究
  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在国内学术界获得了巨大的反响,众多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对理论反人道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阿尔都塞及其思想的独特,因此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巨大反响,真可谓毁誉参半:赞誉者说其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复兴”,是在恩格斯、列宁、葛兰西等所作贡献的基础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关键性因素的发展,使它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创立;而且“对于制定必要的理论以帮助革命战士理解当代社会斗争的复杂性并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变现存社会是必不可少的”。批评者则认为阿尔都塞同马克思主义很少有共同点,让他同马克思原文的明确性相对立,声称马克思并不真正在说他正在说的东西,是一种打着反教条主义旗号的非常特别的教条主义。
  (一)国内对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阿尔都塞和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内涵特征,及其在阿尔都塞思想体系的地位以及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评价。国内学者在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研究时,十分注重联系阿尔都塞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国际环境,
  对阿尔都塞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研究的重点在于其理论内涵和理论特征的梳理和探究,对此每一个研究阿尔都塞的学者都不会忽视。早在1983年,薛民就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阿尔都塞的反人道主义理论》,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从三方面进行了简述。一是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用结构主义对马克思进行研究,要把马克思的每一阶段的思想当作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论述马克思各个时期的思想总命题时,要挖掘隐藏在马克思思想深处的“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同时要真正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实质,就必须把考察的重点从马克思本人转移到产生马克思思想的具体环境。二是用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来论证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有着截然不同的“总问题”,前者以人道主义为中心,后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心,而马克思只是在抛弃了早期的人道主义理论,“对他青年时代的理论基础――人的哲学,作了彻底的批判后,才达到了科学的历史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一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主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而人道主义是反科学的意识形态。三是对人道主义在理论上要彻底批判,在实践中可有限制地使用。“马克思虽然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但他毫不取消人道主义的历史存在”,“马克思一方面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另一方面又承认人道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对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内涵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大学的金瑶梅的博士论文《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研究》对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对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评析
  国内学者对阿尔都塞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评价可谓毁誉掺半。金瑶梅,胡绪明等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阿尔都塞的理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具有可供挖掘的理论深度与可供拓展的意义空间。它可以传唤一种与形形色色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斗争的勇气,识别打着“人道主义”幌子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力驳斥戴着人道主义面具的‘人类中心主义’乃至引发多元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思维风暴’”。同样也有学者对阿尔都塞的理论表示质疑。徐崇温认为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结构主义的主体移心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把结构主义的主体移心论用于观察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各个方面的历史观,还把它强加于马克思,用它来取代历史唯物主义。并从主体性对阿尔都塞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作者质疑阿尔都塞赋予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生产关系不是人和人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成为主体的,是生产关系而不是人的这一个重要涵义,显然是同马克思主义毫不相干的,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并从四个方面予以辩驳,认为生产关系就是人和人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为生产劳动所必不可少的社会关系。并认为理论反人道主义的所谓历史是无主体过程,不仅同马克思主义毫不相干,而且其理论底蕴也同历史决定论风马牛不相及,而是一种在历史过程中排斥人的能动作用的结构主义缩命论。
  更多的学者认为阿尔都塞的“马克思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论题及其论证,即便由于其观点独特、思考极端,也还是有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价值,不应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应该坚持用辩证的眼光实事求是的看待。彭�就认为阿尔都塞的论题虽属极端,但对今天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对观照和反思我国哲学界当前提出的“主体性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思路,仍不失良好的警示作用。要真正做到基本合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而又不失创造性地诠释好这些问题恐怕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其思路和论述要不落入阿氏当年所批评的那些理论套式,人们可能还不能不咀嚼咀嚼阿尔都塞以极端方式思考过的这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而这大概也正是我们今天分析研究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论的价值之所在。王雨辰提出要对阿尔都塞的理论主体进行两重分析:首先,从阿尔都塞思想的理论主题看,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和前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划一条严格的界线。其次,也要看到阿尔都塞的“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局限和失误。从他对人道主义哲学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是把人道主义哲学归到“意识形态的”领域加以论述的,如果说这一点无可非议的话,那么,他在他的理论中坚持把“意识形态”看作是“非科学的”,这就势必会出现问题。
  阿尔都塞要保卫马克思的是目的正是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理论方法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和前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划一条严格的界线,严格定义意识形态和科学,划清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界限。阿尔都塞在包括反对从人道主义出发,重新诠释马克思理论等一系列论题上的理论动机和真诚努力是勿庸置疑的,其理论成果也是独特的,但是就像对待其他任何一项理论一样,对于阿尔都塞的理论,我们同样也要辩证的看待,不能简单的进行否定。
  三、关于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现实思考
  (一)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理论反人道主义
  研究阿尔都塞的理论人反人道主义首先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方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阿尔都塞提出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论题是论战性质的,正如他自己所说,“马克思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实际要说的是马克思的理论“不是”人道主义,或者说是“非”人道主义。但他为了在论战时使问题提供更引人注目更尖锐更令人猛省,而故意采取了一个极端的提法,把“非”变“反”,把命题推向了极端。其本意是为了说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具体的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不是抽象的人、人性或人的本质,其目的在于表明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同原本的马克思思想的差异,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是,他故意用“反人道主义”这样的术语来追求论战效果,却同样招来了不必要的批评和误解。因此,我们要注重分析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内涵并从中吸取理论的现实意义,抛开单纯的认为其思想的“极端”等片面看法。同时,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是,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解释马克思,把马克思的思想断裂为“意识形态”和“科学”两个阶段,这种解读方法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二)推进以人为本的实践
  实践是对争论的最有力辩驳和回应,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实践,就是对关于人道主义争论的最好的最有力的回答和辩驳。人道主义发源于西方,必须对其进行中国式的本土化改造。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阶段,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当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做到重人轻物,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主体素质和提升内在精神,增强人的“自由度”和“幸福感”,增强人的价值。切勿再犯用经济主义的方式来谋求社会的发展和制度信仰的维系的错误,而导致了在发展中人的空场,在经济发展中避免人的手段化、商品化和物化。只有“把人当人看”,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得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更毋庸置疑的,无可辩驳的体现出来。
  (三)厘清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界线
  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壮大,是西方资产阶级所推动的,是为西方资产阶级服务的。对于人道主义思想,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大胆的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必须厘清人道主义与我国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界线。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关于人学的经验总结,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与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与其同时,一些国际反华势力和国内反动力量相互勾结,借用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污蔑攻击歪曲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混淆群众视听,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有必要厘清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和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界线,吸取人道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丰富完善以人为本思想,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对我们党来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最紧要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成熟,和执政经验的提升,是向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回归,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价值指归和历史的、哲学的内涵的自觉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当下意义,但不是人本主义化,也不是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人性论的泛滥体现。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二十指所有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贡献的人,“本”就是要尊重他们的能力、权利、尊重与发展为根本。因此,厘清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界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薛民:阿尔都塞的反人道主义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3]金瑶梅,胡绪明.解读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理论[J].晋阳学刊.2008(1)
  [4]徐崇温.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1)
  [5]彭�.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理论和人道主义关系的极端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3)
  [6]王雨辰.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2002(6)
  [7]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

推荐访问:人道主义 阿尔 现实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