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减法口诀表_出版繁荣=“加法”VS“减法”?

  老子云:“少则得,多则惑。”出版产业做“减法”的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实现重大突破,进而在企业、产业的总体发展上做出“加法”。      对于出版业的繁荣预期,笔者是毫不怀疑的,甚至比别人有着更为热切的期盼――不仅因为自身是出版人,产业繁荣会带来更多的奖金和更好的生活,更因为自身也是读者,一直在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享受,更加丰富的阅读选择。
  说出版业将迎来新的繁荣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人云亦云,因为目前政府和市场最起码已经发出了三个强力信号。一是政治信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全会上专题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是党中央第一次就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专项决定,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二是政策信号。2010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财政部,其主要职责是做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和文化产业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成立“文资办”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政策信号,表明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将急剧膨胀,以至于必须成立专门机构来管理。
   出版产业的前景看起来似乎无限美好,但面对产业现实,却又让人心里没底。看看各大集团的“十二五”目标,满眼都是“双百亿”,满纸都是“全媒体”,满天都是“跨越式”……具体到发展路径,则依然是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化、数字化等宏大语汇。似乎只要加大投入,只要随波逐流,出版业这块蛋糕便会越做越大;即使自己的份额不变,经济规模一样会水涨船高。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党和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是有着坚定决心的。虽然目前地方出版集团通过对所辖区域内的企业整合,已经以当地文化骨干企业的角色掌控地方产业大局,暂时强化了区域分割,阻止了产业集中,保护了自己的那一块蛋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方集团垄断地方市场的现象必将很快被打破,资本导向型市场必将取代行政导向型市场,集团间的兼并重组频率将会迅速上升,“大鱼吃小鱼”的惨烈竞争不可避免。
   基于这一判断,笔者认为,出版产业要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在做好“加法”的同时做好“减法”。
  
  一、在改革广度上做“减法”,在改革深度上做“加法”
  文化体制改革正步入深水区,出版企业在未来的集团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改革阻力。最现实的策略,就是在改革的广度上做“减法”,抓住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率先在阻力最小的领域进行改革;在改革的深度上做“加法”,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各出版集团的具体改革进度不一,但最纠结者不外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如果直接从此下手,或许会遇到强力反弹。其实早在1981年前的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就遭遇过类似问题。王云五为实现科学管理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宣讲活动;二是成立专门的研究所,并针对各项业务及现存问题进行研究,拿出系统的科学管理方案。当1981年1月王云五开始实行科学管理计划时,遭到“四个工会”联合反对,改革工作立陷僵局。考虑再三,王云五决定撤回全部方案,采取隐忍渐进策略,“于不动声色之下,实施对事务与对财务之科学管理,期以若干时日对此二者获致相当效果,再进而恢复对人方面之实施”。当商务印书馆遭遇“一・二八”之难后一年有零,王云五推行的科学管理即收到显效:专就印刷能力而言,商务印书馆在印刷机器仅为“一・二八”之前50%~60%、工人数量不及以前一半的前提下,取得了生产能力翻番、工人收入增加42%的不俗成就。从王云五的经验反观当下改革进程,我们可以认识到,改革切不可操之过急,不可希求一步到位,而要从员工最易接受处着手。要坚持循序渐进,从对事务及日常制度的改革,推及财务、资产的改革,自然而然地推及人事的改革;要坚持潜移默化,充分考虑员工的承受能力;要坚持制度建设,以制度为把手逐步完成企业改革。
  
  二、在业务整合上做“减法”,在资源整合上做“加法”
  从国际层面看,传统出版格局正在发生决定性变革。以亚马逊、苹果等为代表的新型竞争主体,以前所未有的激进步伐全面介入出版产业竞争。2011年11月,亚马逊收购马歇尔・卡文迪什450多种图书版权,同时推出这些书的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从发行商摇身变为出版商,并形成6个独立的出版品牌。亚马逊在美国的电子书市场份额超过70%,苹果、索尼不到10%。新来者打破出版业“行规”,四处争抢作者和版权资源,并高调声称,出版只需要作者和读者,不再需要编辑。
  面对这种局面,国内出版集团必须在业务和资源上进行整合。它们有三种战略选择:第一是通过多元化在某一新业务上成为行业领先者;第二是通过卓越的战略控制在各个业务领域成为老大,否则就撤销;第三是对各业务进行分析,减掉部分新业务,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国内集团的动漫、影视、地产、旅游、金融、医药、物流等新业务早已普遍开展,对于资金有限、人才有限的出版集团来说,业务整合必须做“减法”,像GE一样“做不到业内前三就卖掉”。
  在业务整合上做“减法”省下来的资金和精力,应放在资源整合上面。对于现有出版集团来说,“集”而不“团”是一个普遍问题,集团化建设是业内共同课题,而资源整合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资源整合既有横向整合,即核心资源(版权和作者资源)的整合,也有纵向整合,即产业链各要素的整合。目前,国内各大集团的产业链建设趋于完备,从纸张生产到内容开发,从图书印制到市场销售,竞争已从单纯的编辑环节蔓延至整个产业链。横向整合方面,目前还受到地域壁垒和行政壁垒的限制,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但无论是传统出版企业还是新兴竞争主体,都正在通过大量的资本投入来争夺稀缺的作者资源和版权资源。如果出版企业不在业务整合上做“减法”,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在资源整合、资源竞争中做“加法”。
  
  三、在品种规模上做“减法”,在有效品种上做“加法”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少出版企业都把品种扩张作为主要途径,单体社年出书千种以上者不在少数。但有效品种即动销品种却没有得到相应重视,盲目扩大品种的后果之一就是库存的快速增长、资金的长期占用、仓储成本的上升等等。因此,在品种规模上做“减法”、在有效品种上做“加法”,应是多数出版企业的共同选择。
  有效品种即动销品种的主要指标,是反映一个出版社品种效率的重要数据。从开卷数据可看出,我国出版单位的动销品种规模与市场占有率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排名靠前的出版单位一般动销品种数量也居于前列,并且随着品种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出版单位的竞争实力愈来愈强,为后来者设置了较高的市场门槛。而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更是支持了这一结论。钱德勒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组织能力看做是工业发展的三种原动力。“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叫做规模经济,“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叫做范围经济。即,规模经济通过单品种的大规模生产或销售来降低成本、获得经济性,范围经济则通过多品种的小批量生产或销售来降低成本、获得经济性。在出版产业,“现代大企业仍然是比较罕见的,尽管设备和工厂在比计上的改进确实带来了规模经济,但这种改进并不广泛。单位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并不随着工厂加工材料数量的增加而来。在这些工业里,各种各样的大工厂对比小工厂的成本优势,往往可以观察出来,但并不显著”。出版业的印刷与制版环节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更高的生产率,但受制于编辑人员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随着技术进步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出版规模的扩大只能通过编辑人员数量的增加来实现。如此,无论出版单位规模大小,单位成本都相差不大,规模在这里并不能获取显著的经济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出版生产具有鲜明的精神生产属性,这种属性决定它的生产能力虽然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但幅度有限。精神生产的个体化与非批量化,决定了出版产业具有鲜明的范围经济特征。考虑到网络书店的普及,以及电子书市场的开拓,有效品种的供给越来越成为出版企业的竞争要素之一,而这一判断,正与长尾理论完全相符。
  老子云:“少则得,多则惑。”出版产业做“减法”的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实现重大突破,进而在企业、产业的总体发展上做出“加法”。

推荐访问:减法 加法 繁荣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