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要充分体现富有智慧的教学方法_富有智慧

  摘 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体验古诗感情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送元二使安西》一课中老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运用吟唱、对比、迁移等方法使课文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体验文章感情。笔者试图从中分析分析这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原因,提出对教师教育智慧的诉求。
  关键词:《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方法、原因、教育智慧
  作者简介:程驰,男(1986年11月-),陕西富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089-02
  引言
  诗歌本身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内容繁复、艺术多元,古代就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诗歌中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创作的,其中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况且其以极短的语言描绘着无穷无尽的意境。其文字深邃,寓意深远。作为小学的古诗教学,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局限,不可能轻而易举的理解如此具有深远意义的诗文。这就使得古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学习每一首古诗,教学目标中都要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使得教学者不得不思考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开动脑筋、运用教学智慧。笔者近来听了《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深有体会,试图带领读者分析案例中运用了那些方法,老师为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使课堂如此充满教育智慧。
  分析案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
  一、吟唱,使文章具有古风古韵
  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有近一半都用到了读上。学生读课文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笔者发现,其实有时学生读的过多,会造成精神疲惫、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似乎我们并不多见教师在课堂生诵读课文,吟唱更是少之又少。其实中国的诗歌追其溯源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很多诗歌都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诸如读者们都熟悉著名歌星王菲唱的《但愿人长久》。在进行本文的教学时,老师不仅让学生读课文,自己更像故人一样,伴着阳关三叠的曲子,吟唱了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使同学们回到了古代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笔者认为古诗就应该教出古风古韵,除了教师吟唱、学生吟唱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表演,多办一些诗词诵读比赛,让学生们穿上古装、伴着古乐、真正体验一回古人风范。笔者在此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文章中多次运用“体验”这个词语。笔者认为诗情需要学生感受、意境既要感受又要感悟,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中的感情,使学生似乎亲身经历了文中情境。“体验”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况且感受、感悟似乎更具有瞬间性,而体验似乎还有延续性。人都一件事情的体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刻。教授古诗的目的在于尽量让学生达到仿佛亲身经历的水平。故运用“体验”一词。
  
  二、运用对比,激发感情
  引领学生领悟诗歌感情是诗歌教学的难点,老师究竟运用什么方法激发学生领悟诗歌中王维的惜别之情的呢?这时,简单平实的语言已经显得苍白无力,根本不可能充分表达离别之情。正在此时,老师计上心头。老师在此次运用环境对比的方法,是离别之情顿时涌入了莘莘学子的心头。首先,老师让同学们读“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想想文中美景。当讲到“西出阳关无故人”时,老师首先解释阳关的位置,进而用大屏幕显示描写阳关意外景象的一组图片,将其与渭城美景图片进行比较,顿时激起了学生们的阵阵酸楚,惜别之情涌入心头。然后让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假如你的朋友去如此荒凉、萧瑟之地,你会怎么样,惜别的伤感不觉映入眼帘。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人们辨明是非。老师此处运用环境对比的教学方法,确实称得上说明问题的良法。
  三、迁移,理解文章的法宝、深入体验感情的帮手
  很多语文教师都曾思考,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有的老师说,教是为了不教。笔者也常常听说教师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呢?这其中必然牵扯到学习方法。迁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多处运用迁移进行教学;但他并不仅限于将迁移用于自己的“教”,他似乎更试图教会学生一种“学”的方法。那 么,笔者在此有必要带领读者看看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迁移进行教学的。迁移,一般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同类的或更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首先,施教者在解读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时,他让同学们回答元二是谁?为什么叫元二?生回答:因为他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继而,老师将这一古代运用排行进行称呼的知识进行迁移。他问同学们“有个人姓董,在家排行老大,他叫什么?”生回答董大。从而引出我们以后所学的一篇古诗“别董大”。其二,他在进行文中多音字的教学时,首先对“朝”字进行读音判定,他告诉同学们可以根据“朝”在“渭城朝雨�轻尘”中的意思判定其读“zhao”。随后,他板书舍得读音和不同读音下的意思,让同学们自己判定课文中的“舍”读什么。同时,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体验作者的离别之情,忧伤的感受时,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该教师除了运用环境对比外,也用到了迁移。他引用岑参的诗《出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用其中的“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形象反映了路程的艰辛,进一步使学生体验王维此时五内俱焚的凄凉感受。此外,文章最后,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当堂自己解读“别董大”,把离别之情引向广阔的天地。
  那么,该教师为什么能够运用这些方法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入情入境、充满教育智慧呢?笔者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委。
  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反复观看教学实录,深入思考;认为该教师之所以能够正确合理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思维特点。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笔者认为该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试听结合,让同学们看图片、听吟唱,运用“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的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系统和“活”的知识观
  系统的知识观,无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常常听闻有的老师上课生硬,不会导课。什么叫不会导课,笔者认为他们必然缺乏系统的知识观,对所教的文章就事论事,不会运用以前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可能是学生对现有的课文产生深入新颖的建树。教师没有系统的知识观,教学中不注重前后联系、迁移,教育出的学生也必然学到的是零散的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记忆,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该教师就具有系统的知识观,他在教学中总是前后联系、科学迁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交给学生正确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同时,最重要的是,该教师懂得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是活的,旧的知识可以引导新知识的学习,后现代主义更认为知识是活动,是生成的,只有这样知识的海洋才会浩瀚无边、永不衰竭。善于生成知识的前提在于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从文中笔者发现方老师在一节课中提及了三首古诗,把三首古诗的知识相互迁移,运用的十分娴熟,从中不知生成了多少新的知识。可见他平时善于积累知识,这值得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只有渊博的老师,才有可能做到娴熟教学、智慧教学。
  思考总结
  上文讲了那么多,其实一言以蔽之,现在我们需要智慧的教师。该教师的教学之所以如此令人难忘,主要在于他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智慧。他用自己的智慧研究教学方法、研究课文,使自己的知识活了起来。过去教育界认为教学是一门技术,教师只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就可以了。现在,教育界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没有足够的智慧是不行的。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家长和学生渴望的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铸造师。伴随着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呼声,赏识教育、个别教育、特殊教育的兴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应是运用教育智慧设计教学活动、辛勤的进行教学科研的研究者。

推荐访问:教学方法 古诗 要充分 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