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浪潮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之浅论】 2018中华民族精神答案

  摘 要:当今社会流行多种文化,纷繁复杂,社会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受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时代,“弄潮儿”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战,在肩负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同时,他们的文化取向也从另一个侧面预示着文化的前进方向。着重论述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方式。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精神;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89-02
  一、基本理论
  多元文化是一种集文化多样性、历史多元性、社会平等性、教育理念修正性等庞杂概念的综合,是一个国家悠久历史的积淀和优良传统的演进,是多民族间经历迥异而相互渗透的结果,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及相互影响。多元文化在意识形态及价值观方面,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改革,追求不同群体中文化和物质上的繁荣以及人类本身的自由和尊严,其最终目的并非文化平等而是社会平等。多元文化的内容其实都和民族问题相关联,它们在实践过程中都会落实到如何认识并处理民族关系,认识和处理少数民族权利和国家统一等具体的民族问题,反映了一种合理的社会诉求。
  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以及集体信仰、群体性格、集群心理等因素促使民族精神形成,是本民族文明程度与文化程度的集中体现,促进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例如,当代著名国际关系学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列举了“俄国人所具有的坚韧性,美国人的个人主动和创造性,英国人不拘于教条的常识观念及德国人的纪律性、彻底性和科学性”[1],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积极精神也是进步精神,其内部须保持先进性,民族成员在精神世界中同时存在的先进因素和落后因素的关系要处理好。从理想状态看,在一个国家和民族范围内,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民族精神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协同,此时是民族精神的最佳状态。当民族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协同了,它所对应的民族文化自身或内部也就实现了最佳的文化认同。然而,文化在交流和传播中既有增进共性的一面,也有伸张个性的一面。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势也大为增强,由此而来的文化认异性也大大增强。所谓文化认异性,即一种文化对自身文化特质的肯定性和对其他文化类型的排斥性。当各种文化都试图张扬自我个性时,不同文化之间的离散性要显著地超过文化的聚合性。在一个民族内部,当多数民族个体都追逐和热捧自我个性,其原来共有的那种文化也很容易被离散开来。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多元文化在传统教育理念和非主流文化间的排斥中得到修正并创新,在高校的教育中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胡锦涛七一讲话)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生力军中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群体,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继民族之希望、承祖国之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正如胡锦涛所言:“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我们党的创始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就满腔热血参加了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多元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新时代孕育着新挑战与新机遇,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不可或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关乎党和国家的兴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一项历久弥新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爱国情感比较浓厚,有独立的创新思维,总体上爱国、进步、奉献是其主流,但由于在校大学生的社会经历较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度不高,所形成的价值理念与生活习惯亦有偏颇,面对世界范围内纷繁复杂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心理上会失去平衡,这种不稳定因素,使之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在思想上也会产生困惑与迷惘,对社会时下文化潮流无法做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民族意识淡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错乱,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偏颇与思想道德品质下滑
  一个人的大学生活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新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多元文化潮流冲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占据思想阵地。视特立独行、以我为中心为处世法则,毫无团结互助可言,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在校园团体组织生活中搞边缘化,自诩为太阳,难以形成合力以实现个人价值。思想道德意识淡薄,无视道德行为规范,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沉迷于恋情,流连网游,甚至为一己之私利不惜触犯法律与道德底线,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淡漠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但许多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高,盲目向往大城市,不愿到艰苦的落后的地方去经受锻炼。没有很好地继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习惯依赖父母,很少参加劳动。各高校都相应地提供勤工俭学的助学岗位,却少有人参与其中。甚至“代课”“代考”等不良风气弥漫校园。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的淡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内涵的自强不息精神、勤奋节俭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互助互爱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勇于奉献精神的教育与实践,使大学生坚定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成长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主导力量。   (三)官僚主义渗透和功利主义盛行
  “官二代”之“棺”文化、“富二代”之“负”文化等社会不良风气横行校园,人人争官,人人牟利。祖上的权力与财富侵蚀着校园文化。不掘中华文之化精髓反噬优良文化之传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负面作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大挑战。
  三、高校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具有与我国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相统一丰富的内涵,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代国人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动力,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动力。基于此,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理论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亟须加强和完善,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用正确的科学理论加强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选择和鉴别,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优秀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做出正确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对民族精神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构建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
  构建具有丰富和谐校园特色的人文学术氛围、校园历史精神和学习生活环境,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校园风气、教学风气、学习风气的文化建设,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艺体活动。利用校史馆、图书馆、纪念馆、实习基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唤起大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举办主题活动,丰富民族精神培育形式,搭建了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大学生的上进心得到激发,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渗透民族精神于校园文化之中,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三)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弘扬民族精神
  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外界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可以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一新媒介,使其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路径。高校必须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建立起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网站,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构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演进,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行政方法和法律依据,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滤清复杂的网络信息,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践行民族精神培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拓民族精神的实践领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培育民族精神。2011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中,鼓励当代大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高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组织生产实习活动,勇于实践,让大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回报社会,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在实践中慢慢成长,有所感悟,从而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深化对人生的理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多元文化潮流冲击下,当代大学生要保持这一群体的民族精神,突出这一群体的固有的民族特色,维护这一群体的良好民族形象,让我们的国家更好地自强自立,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展示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各高校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责任感,面对各种文化浪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应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109.
  (责任编辑:姚 丽)

推荐访问:浪潮 培育 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