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的“领袖”之道_大剧院路与丝竹道交叉口怎么样

《投资者报》:您何时知道要任职国家大剧院的?为什么会派您来?当时有怎样的压力?陈平:在东城区工作20多年后,2007年2月底刘淇书记找我谈话,说中央决定把大剧院交给北京市政府来管理。当时我满脑子都是东城区未来发展的规划,对调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大剧院是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址,江主席朱总理等第三代领导人集体决策修建的。这是党和国家希望在经济发展后,通过文化显现国家软实力,同时这座剧院也凝结了几代艺术家的期望。但当时人们对大剧院的误解非常多,意见主要集中在:这么多剧场,有节目吗?有人来买票看吗?总共217,500平方米,这么大的演出空间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怎么运营啊?到大剧院就任后,首先要确定这里的定位和规划目标。我们将大剧院定位成国家公益性的文化艺术机构,是国家艺术表演的最高殿堂,是艺术生产非常活跃的机构,是艺术教育的引领者,是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还要坚持艺术性、人民性、国际性的宗旨。《投资者报》:对于当时设定的国家大剧院的愿景,5年来完成得如何?陈平:应该说,5年来已经基本完成了我们的最初设想,有些发展还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目前,人们对于“剧场有节目吗?”“有人看吗?”之类的负面质疑基本消失了,因为我们天天有节目,天天有好节目,而且每年都卖90万张票左右,每年有180万人走进来。剧场的节目排期已经排到2014年上半年,剧目生产已经排到2016年。虽然我们有四个剧场,但现在的感觉是剧场、排练厅不够用了。我们研究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在通州盖一个舞美基地,日前已经奠基开工建设,这样减少剧场的装台和排练时间,提高舞台使用率。二是开辟国家大剧院第二剧场,到外面租一些场地,以满足目前吞吐量大、产能旺的情况《投资者报》:如何成为世界著名艺术中心领袖级成员?面临哪些挑战?陈平:客观地说,国家大剧院现在迅速崛起,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具有了很强的品牌影响力。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剧院不在谈NCPA,大家都在关注NCPA,为什么?第一,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全世界优秀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指挥大师全都来大剧院演出过了,能到国家大剧院来演出已经成为世界当今表演艺术领域里一个新潮流,因此可以说,国家大剧院已经逐步成为世界表演领域的重要一极。当然,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强大。中国经济高速繁荣发展之后,彰显出的文化自强和自信。大剧院的发展跟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不能孤立地看,而要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大背景来看国家大剧院的发展。坦白地说,如何创作出高水准的艺术作品,这仍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主创人员的选择我们采取全球战略,挑选余地还是很大的,但国内演员尤其年轻演员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尤其歌剧。与艺术生产最相关的就是观众的培养,这几年,中国观众的素养提高得如此之快,让每年来大剧院演出的世界指挥大师们赞叹不已:“中国的观众真伟大!”艺术的感染力是潜移默化的,娱乐节目可以愉悦身心,但只有艺术才能提高人们的素养。这是国家软实力产生成效之后,对人的最大尊重,对社会、民族最大的回馈。另外,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个好剧院离不开专业化的支撑;一个百年剧院离不开职业化和精细化的运作;一个良好的剧院文化离不开人性化的管理。《投资者报》:国家大剧院承担着文化输出的任务,“走出去”给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陈平:以今年为例,大剧院“走出去”五次:《赤壁》欧洲三国行、《赵氏孤儿》香港演出、大剧院管弦乐团德国五城市巡演和进驻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演出季演出、以及大剧院与日本新国立剧院的交换演出《阿依达》等。我觉得中国好节目很多,走出去的还太少。我们是一个艺术资源极其丰富、生产能力旺盛的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出口的强国。第一,缺实际操作性的规划;第二,缺渠道,没有建立经纪的机制;第三,缺乏运作机制,要不就是国家大包大揽,从租场地到请观众,从交通住宿到餐饮,甚至场地的场工劳务都是我们自己花钱。外国团体来国内演出不是这样,我们要负担交通、住宿,甚至小费,这让我很不平衡。目前国内“走出去”的项目大多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国际文化演出的终端市场。中央“走出去”的战略部署是非常正确的,但在操作层面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宣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但不能一厢情愿,国际文化市场有它的规则,我们一定要在规律、机制上下工夫。我们这几次出去都是靠邀请和赞助,也还不完全是真正的市场运作,我们也在探索。《投资者报》:国家大剧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怎样发挥的?陈平:国家大剧院创造了一个独立的、不同于国外的发展经营模式,是适合国情、且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模式,彰显出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总结起来有五个方面:第一是高质量的节目;第二是艺术资源的整合能力,5年内共有148000多位艺术家(其中国外艺术家35000多名)来大剧院演出;第三是运营模式,即以剧目生产、艺术普及为核心业务,以传播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重要手段,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高技术保障为支撑的模式;第四就是建筑,现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国内外艺术家和观众没有不叹服的;第五是专业人才队伍,我们有112个专业岗位。这五年来,大剧院做了三件事情:艺术的生产创作展示、艺术的传播推广普及、艺术的营销和管理。《投资者报》:作为大剧院的院长怎样做到略有盈余?有哪些令人头疼的事情?陈平:大剧院的花费确实很大,我们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七八十个剧院的院长,看了以后全傻了。大剧院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体艺术中心建筑,里面有11座变电站,300多个机房, 90部电梯,内部总共3631个门,一年电费就3000多万,擦一次玻璃外壳6万,开门一天的费用就50多万,新人没有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无法熟悉,维护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确实需要巨大的投入。目前每年中央和市级财政补助占25%,剩下的靠自己想办法。我们的收入包括演出、商业赞助、其他多种经营的收入。目前只有德国100%靠国家资助,其他国家都要靠票房收入和赞助。要搞艺术创作就必须有相应的投入,更何况还要搞艺术普及教育,公益性活动每年投入就接近3000万。我们决不“唯票房论”,为了艺术普及,我们还降低票价主动让利。2007年北京的演出市场总收入是4亿,2008年北京演出市场总收入6.2亿,大剧院的收入是3.1亿,占全市的51.2%,现在北京的演出盘子达到12亿了,大剧院每年还保持3亿左右,是萎缩了吗?没有,售票数没有下降,2008年平均票价470元,现在的平均票价314元,是我们让利了,这也是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的体现。《投资者报》:您每月看财务报表吗?陈平:每月都看,大剧院的财务有很多项目都是根据自己特色设计的。第一年,一场演出结束半年后还不知道亏盈,但现在一场节目结束三天后,成本率、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所有的分项都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这使得我们的谈判能力、签约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投资者报》:未来5年世界高雅表演艺术市场发展会有哪些趋势?大剧院是否会建立自己的国际经纪公司?陈平:中国在世界高雅艺术演出中是一个爆发的市场,表演离不开硬件设施,目前国内有3000多个剧场,院团也很多。欧美市场因经济的衰退将略微下降。我们已设想在海外建立国际化的经纪公司,正在研究国外的相关法律并测算投入产出比。宗旨是要从国家层面,把全国的好节目通过国家大剧院的经纪公司推向世界。

推荐访问:之道 大剧院 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