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释放 [释放改革红利要选好突破口]

刚刚结束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力强调,“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对以往改革模式的反思。过去30多年的中国改革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注重经济改革“单兵突进”;二是鼓励大胆试验,提倡“摸着石头过河”。这种“边改边调”的改革模式虽然阻力小、见效快,但同时也带来负效应,出现了经济领域的高度非规范化和权力的超边界膨胀。缺乏约束的权力与非规范的市场相结合,就容易导致权力与资本、权力与市场的结盟,从而形成对市场资源的不当垄断,在此基础上按占有资源的多寡来分配收入就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公平缺失。久而久之,改革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就逐步走向弱化,甚至停滞。这种弱化突出表现在,中国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阶层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机制“定型化”,以形成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这种“过渡性的体制”很容易将一个国家拖入“转型陷阱”,其经济上表现为增长放缓或停滞,社会发展上表现为经济增长畸形化和社会矛盾加剧。这是上下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基于对现实的认识,大家充分认识到,“宁要有风险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风险”。由此,今年提出的经济工作最终目标也由过去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一元目标已经演化为二元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是对重启改革共识的肯定,特别包含有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改革是对以往渐进式改革的大突破,不仅仅是既有改革的深化,更是改革的再出发。从长远看,在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取向的基础上,我们要对以往的改革进行系统反思,形成新的改革思路和具体设计,然后寻找改革的突破口。目前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上,这是设计改革路线图的切入点。“民富优先、提升消费、政府放权、公平正义”可以作为制定经济改革路线图的战略指导思路,前三个讲的是手段,而后一个是目标。再从改革时间表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设定3年、5年、10年和20年的分阶段目标,逐一细化、逐一讨论。从短期来看,改革的突破口会在哪里?在当前形势下,笔者以为,突破口需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偏向经济领域;二是改革阻力要小;三是要见效快;四是能迅速带来经济增长。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也符合中国目前国内外形势的要求。据此判断,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的最好突破口是以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来推动新型城镇化。2011年确定的2012年经济工作任务主要有5个,而今年确定的2013年经济工作任务扩展为6个,比较之下发现,除对经济改革有深入的表述外,多出来的那一条就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的改革措施会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提高农村土地征地补偿标准是信号,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肯定不会止步于此,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物权流转、土地市场的交易主体改革,甚至土地“农转非”的市场化过渡都值得关注;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开放异地高考是首选。在保持小城镇和县级市对农民入户敞开的同时,户改还要逐步向大中城市推进,不改变户籍与城市公共福利的挂钩,农民市民化就无从谈起;第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村社会保障由“量”到“质”的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要围绕建立城乡统一保障制度进行;第四,配套财税体制的改革,财政收入要向地方倾斜。这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革户籍制度的配套措施,不改革财政分配体制,地方政府就没有足够财力和动力为非户籍人口提供同等的公共福利。(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推荐访问:红利 突破口 选好 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