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的Z坐标]坐标Z

一个地名,一个门牌,就如地图上的X、Y坐标,构成了一个二维的世界,让我们在平面移动时,能够精确定位。但是世间还有些东西存在着Z坐标,在历史的长河中纵向地为人们标注出一条轨迹,告诉人们它从哪里来,激发起人们对其根源的探寻,让人们的世界变得立体——不仅身体归位,而且心灵升华。金陵刻经就是这样一个坐标:它将自己以Z坐标的方式,留在了空间与时间交集的纵向线上。Z坐标:淮海路35号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有一抹灰墙圈起了六亩三分地,就如同青篱隔离了喧嚣与热浪,墙外是车水马龙,人间烟火;墙内是黄灯青卷,恬静院落。如果不是门楼上“金陵刻经处”几个苍劲的大字提醒,路人还以为误闯进了明清达官显贵的私宅别院。果然,有背包客倚门往里探头,在吃了守门老者的闭门羹后,便对那几个鎏金大字飞了个白眼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老者长叹一声后自言自语:“他不懂,这里边全是国宝!”淮海路35号这六亩三分地虽小,却是近代中国佛教经文的交集点之一,这里是金陵刻经技艺最后的一处根基所在。金陵刻经处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集雕刻、印刷、流通及研究于一体的出版机构。金陵刻经处的成立给面临凋零的中国佛经雕版印刷形成了标杆效应,如皋、杭州、常熟、扬州等刻经处相继成立。1897年6月,金陵刻经处在经历第四次搬迁后,最终固定下来,淮海路35号也以金陵刻经处之名成为金陵刻经技艺保护地点。经版楼:无法备份的基因库金陵刻经处的房屋都是不施粉黛的平房,唯有经版楼是二层现代化小楼,因为经版楼中的十万多块经版,无一不是雕版中的精品。现在经版楼的每一块经版,都是世间唯一的。当问及刻经处的管理人员为何不对经版进行备份时,管理人员会告诉你:金陵刻经处的经版被称为“金陵版”,是用黄梨木制成。一块标准尺寸的经板原料就需要一千多元人民币,经版楼中的经板做一次备份就要花费1.25亿元。更重要的是,一块经版双面刻,只能刻800多字,却需要一个技艺精湛的雕版师至少刻满15天。目前,金陵刻经处只有马萌青和他的徒弟邓清之两位雕版师。师徒俩火力全开,一个月也只能刻出四块经版。让师徒俩把经版楼中的经版全部备份一次,需要5000多年。1981年,金陵刻经处开始招收学徒,马萌青有幸成为其中一位。那时,所有人都不会想到,日后,全世界仅有的雕版刻经技艺会落在他一个人肩上。和马萌青一起进入金陵刻经处的第五代刻经人,只有他一个人坚持到了现在。一名成熟的雕版技师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枯燥练习才能出师。马萌青还记得当学徒的日子里,师兄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木板上刻方格子,直到把每个方格子刻得一样大后才开始练刻字。在标准方格内,刻标准的宋体反字,只有把宋体反字刻得如电脑字库般标准后,才有资格开始真正的刻版工作。从刻方格到刻板的训练,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枯燥与艰辛。一块经版如果出现一个错字或偏差,整块经版都要报废,半个月的辛劳功亏一篑。很多人受不了刻板工作的枯燥和苛刻,纷纷离去。刻经人:刀锋上的舞者作为金陵刻经技艺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萌青热心向每个关心金陵刻经技艺的人传授他的刻经技艺。因为从小青霉素过敏导致听力出现异常,虽然没给马萌青学艺带来困难,却给他传艺带来了障碍——他只能听到80分贝以上的声音。他往往要根据提问者的口型来“看”他们说什么。而对于提问者的疑惑,他却有“有理说不出”的苦处。还好,马萌青是乐观的,他把这看成是一种修行。听力障碍,给他带来了寂静的世界,让他可以一头扎进金陵刻经的世界,用心灵和经文交流,用拳刀在经版上跳舞。如今,马萌青已年过半百,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再有几个传人,将这门绝技延续下去。曾几何时,随着科举制度与佛教的兴盛,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得以迅速推广;而金陵刻经处“活化石”一般的雕版印刷让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晰地看到了那条标注着纵向延伸的Z坐标,这条纵向线如今还在延续,它的延续在告诉人们,什么是根,什么是源。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

推荐访问:金陵 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