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数学知识,同时其他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认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统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相比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和教学的本质。具体可以描述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教学目标指引下,以数学教学为中心,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进而完善个性心理品质建设的过程。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要将多种要素有机结合
  如果将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构成进行解剖的话,从结构上看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其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共同完成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教学二字,直接点明教学的本质,教和学,师生双方良性的互动,一方面教,一方面学,通过教来引导学,通过学来促进教。新课程标注下,教学过程更被突出重视,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更加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组织教学,实现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各方面的要求更为提高,教师要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素材、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围绕素质教育为核心,要改变过去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有积极学习的心态,随着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以及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对于学生的传统上课理念是一种颠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直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自我心智健全的过程,是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去学习和掌握不同的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要主动去体验不同的经历,让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具有自己的特点。
  如何正确对待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创新之处。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和媒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应该进行创造性地使用,灵活、准确、多样地将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要以教材为依据走出教材拓展其他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和实现的核心,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民主、良性互动,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亦师亦友。因为有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那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师生良性互动一定是双边活动,并且是双向的活动。不能是单向的,更不能一边冷一边热。如何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改变。
  教师要加大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交流,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高高在上,下完课就消失,并不在意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建立。但是教学活动并不同于一般的特殊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状态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种情感交流并不局限在课下,课堂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必需的。那么怎么进行呢?比如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不论师生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之间的讨论,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形式。讨论是一种主动探索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倡导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时的教学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会以积极的心态来参与,相互反馈、相互评价、互相鼓励。彼此互动中就会有情感交流,如果积极情感占据主导,那么双方就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一些教师畏惧学生讨论,害怕无法掌控。所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需要稳定的课堂掌控能力,能让学生目标清晰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何谓成功的教育,那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真实真诚的。新课程标准认为不能与学生交心的教师不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和耐心,你的爱心会给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殷切希望和由衷的赞美,如果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就会受到很大的鼓舞和被尊重感。罗森塔尔效应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给予学生重视感和期望感,学生会在这种感情的影响下努力上进。教师要在学生进步之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上进之心。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还有自信心需要教师配合下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正确的成长。而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后,就会把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主动进步。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因材施教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真实感受。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钝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他们对于数学的认识,他们的数学基础,他们的身心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记不住,由于对于学生没有足够的信任感,所以上课的时候教师不停地说,不停地重复,而学生只能听了再听。教师很少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教师是课堂的独奏者,学生是听众。这对于学生主体性发挥极为不利。契诃夫曾经说过:“学生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进行改变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之前能备好课,在备课的时候就把激发学生回答欲望和讨论欲望的设计进行巧妙安排。如果教师能将这些设计其中,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有说话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课堂从一言堂变为群言堂。作为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如果学生回答不全或者深度不够的时候,教师依然要给予肯定,还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还要提醒教师,在给予学生权力的同时,千万别让学生产生放羊的状态,就会丧失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
  一些教师现在已经有给予学生机会的意识,但是面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时候,教师往往就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自己自说自话占用了学生大多数时间。即使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师也要相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很赞同,教师引导学生要由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再放。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过程需要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责编 高伟)

推荐访问:浅谈 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