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如何应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时候,孩子不由自主愤怒的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这也许只是孩子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但是,如果孩子攻击性行为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案例一:方女士最近一直都很担心,原因是她4岁的儿子可可在与小伙伴玩时,经常发生推人甚至咬人的现象。以至于,方女士都不敢带儿子到孩子多的地方。上幼儿园了,可可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经常欺负小朋友。有时,他有意拧小朋友的耳朵;有时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找小朋友操练一番。还有一次,竟然在一个孩子的脸上咬出了两个牙印。案例二:长得非常壮实的小洪,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吵架、打架。还常恶作剧:上课时揪一下前面女生辫子,起立时把旁边同学的椅子拿开,别人路过身边时把脚伸出绊倒别人,甚至还会举起凳子朝同学身上打去。他伤害别人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受到伤害的同学也并没招惹他。以上两个孩子的行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如果攻击性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另外,攻击性行为还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如果幼儿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正。建议:一、角色互换,促进情感体验幼儿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幼儿自身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要使幼儿明白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幼儿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羞愧,促进幼儿自觉地减少攻击行为。移情训练方法:在平时的角色游戏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请个子比较大、力气强壮的幼儿扮演诸如“大灰狼”之类的强势角色,请文弱的幼儿扮演“小羊”之类的弱势群体。为了促进幼儿的移情,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换位,即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扮演弱小者“小羊”,使其体验到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而让弱小的孩子扮演“大灰狼”,使其感受到“力量”的魅力。通过这种角色换位,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某种感情。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培育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二、靠拢榜样,减少攻击行为对于孩子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可以通过夸大后果的方式讲明它的危害,并在孩子面前旗帜鲜明地表达对这一行为的反对态度。家长应为孩子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鼓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通过模仿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通过强化而形成稳固的亲社会行为模式。家长可让孩子接触行为温和的孩子,并给表现好的孩子奖励。当他看见行为温和便可获得奖励时,就会向“榜样”靠拢,逐渐减少攻击行为。如果孩子与一个“小霸王”在一起,应尽快叫他脱离这种关系。另外,家长自己也要避免出现攻击行为,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三、提高敏感,不看暴力影视大众传媒是小学生接触得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性场面,无疑为小学生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小学生不知不觉模仿到攻击性行为。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影视剧中暴力镜头带来的危害,尽量减少孩子接触暴力影视、动画的机会,杜绝大众传媒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四、授之以渔,变惩罚为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发生纠纷,会向家长寻求帮助,希望得到家长正确的解决。此时此刻我们不仅仅要正确处理孩子们的纠纷,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处理。如,孩子都喜欢奥特曼,常常有孩子把自己当作奥特曼,把别的小朋友当作怪兽,并做出奥特曼的动作向“怪兽”身上砍去。无辜的“怪兽”被打哭了,跑来告状,而闯了祸的孩子站在一边等着挨训。如果只是粗暴地训斥犯错的孩子,会引发他们的对立情绪,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如果利用孩子喜欢奥特曼,而奥特曼又是地球卫士,是勇敢者化身这一人物形象,告诉孩子奥特曼是不会欺侮小朋友的,也不会把小朋友当作“怪兽”打。这样,就可让有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幼儿明白道理,知道奥特曼是个什么样的英雄。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推荐访问:性行为 如何应对 攻击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