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道德修养教育方法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提升_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摘 要: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教育家,一生从事德育教育活动,非常重视道德修养教育,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独特的道德修养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即使在当今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荀子 道德修养教育方法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也可以说是在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那么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教育呢?先秦大教育家荀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独特的道德修养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极学礼
  荀子认为,礼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培养道德安度人生。《荀子·大略》说:“礼者,人之所覆也,失所覆,必颠蹶陷溺。”认为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失去了立身之本,必定会跌倒沉沦。《礼论》说:“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认为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无礼无以成人,礼是人道的准则,是人之为人的标准。荀子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隆礼”。认为个人的生活和交往,都应该符合礼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顺利通达。《修身》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谩;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在人与人交往方面,《修身》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因此,荀子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努力学习礼,做到知礼懂礼依礼而行。荀子还强调学习“礼”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劝学》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与个人的道德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提高道德修养,就必须提高道德认识,必须加强学习,而学习既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又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在知识海洋中,正确的伦理道德知识对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掌握正确的伦理道德知识,才能懂得真善美,因此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用这些去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如此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才有了根基。
  二、学以致用
  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强调“闻之”、“见之”、“知之”这些获取认识的过程,但更强调“行之”,只有行才能将获取的认识用于规范和指导自己的实践,荀子特别强调“学以致用”,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即使学得再多,也无助道德修养的提高。《劝学》说:“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的学习,是把学到的进入耳记于心贯通到全身心,表现在行动上,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作为效法的榜样。而小人的学习,仅从耳进去又从口讲出,正是因君子之学与小人不同,因此道德修养自然不同。
  当今在大学生中我们要倡导君子之学,使学习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当今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有道德的人,不仅思想意识符合道德规范,而且必须把这种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行动。因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在行动上,一个人道德修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当今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甚至有的大学生对道德修养标准不是不知之,而是不为之。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传统,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成就优良德行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要言行一致,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认识,增强自觉性,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自我完善。
  三、自省
  自省,就是主张人应该经常去检查自己,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过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曾参为孔门高足,他曾自谓说:“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认为只是埋头学习,而没有联系自身品质、行为实际的自省,就不会有自身道德修养的真正提高。荀子也有类似的认识:“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偢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蓄然必以自恶也。”(《修身》)。《劝学》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当今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省意识,就要从思想、态度、言行等各个方面对照道德规范去深刻认识自己、反躬自问,尤其是在一个人的行为失误、行事受挫的时候,更要做深刻的反思,反省自己,而不是简单地怨天尤人归罪于客观。大学生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去恶从善,遵循和恪守道德准则,积极、正确地履行道德义务,最终将道德规范内化为素质,成为至善之人。
  四、意志磨炼
  《荀子·修身》说:“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夸,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文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君子虽然贫困潦倒,但志向远大,虽然荣华富贵但谦恭从容,虽然安逸,但精神不懈;虽然发怒,但不过于处罚别人;虽然高兴但不过于奖赏人;虽然贫穷但志向远大,是由于他要弘扬仁爱,君子荣华富贵而谦恭从容,是由于他要减少盛气,安逸而精神不懈,是由于他要尊奉礼法;疲倦而不无精打采,是由于他爱好礼仪;发怒而不过于处罚别人,喜悦而不过于奖赏人,是由于他奉行礼法而胜过私情。荀子在这里讲的“贫穷而志广”就是要人们在各种环境中磨炼自己,增强人们对礼的感受,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人们的优良道德品质,依靠坚强意志来控制人欲。《劝学》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完美,所以博览群书以求融会贯通,思考问题以求精通,效法良师益友去认真实践,取消有害的来积累学识,使自己的眼对不好的不想见,耳对不好的不想听,嘴对不好的不想说,脑子对不好的不想思考,等到极其爱好学习时,就像眼睛好看五色,耳好听五音,嘴好尝五味,心里贪图有天下一样。所以权利不能使他倾倒,势众不能使他变心,天下万物都不能改变其信念,这样才称得上有道德操守,才能坚定不移,才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既能坚定不移又能随机应对,这样才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借鉴荀子意志磨炼法,当今我们要培育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心理承受能力、抵抗外界不良诱惑的坚强意志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五、环境熏陶
  《荀子·儒效》说:“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安心于习惯风俗的影响,能使人先天的本性发生变化;专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就可以养成习惯。习惯风俗能改变人的志向,安心长久地接收风俗习惯的影响,就能改变人的本质。所以专心一意就能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劝学》篇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谓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蓬草生长在麻丛中,不扶也直。白沙混在黑土里,与土同黑。兰槐的根叫香芷,如果用脏水浸泡它,君子就不去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脏水的污染。因此,君子要选择良好的住处,与良友同游,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思想而接近正道。《荀子·性恶》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当今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就必须高度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程度的腐败和拜金现象及社会普遍存在的公民道德缺失都正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辨别力与抵抗力。此外,社会、家庭、学校要齐心合力地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地积善成德,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大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具备高尚的道德。
  参考文献:
  [1][战国]荀卿,原著.孙安邦,译.白话荀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刘俊田,等译.注四书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推荐访问:荀子 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 提升